摘 要:數學源自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調用、攝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自己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地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數學教學必須以現實生活為依托,讓富有生活氣息的知識走進數學課堂,同時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關鍵詞:貼近;生活;走進;課堂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這說明了數學教學過程就是學生體驗數學生活的過程。要讓學生聯系生活體驗數學的來源、數學的探索與實踐、數學應用等各個環節。使學生通過行為實踐、認知和情感的參與,從中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態度。通過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在新課程的數學教學中,我努力從兩方面進行嘗試,引導學生更好的體驗數學生活。
一、貼近生活,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讓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學習內容。
數學從來就離不開生活,而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在我們的教學中,以教材為藍本,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設輕松愉快的數學教學情境。現實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學生積極思維、開拓思維,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比如我在教學《分雞蛋》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10個圓圈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六種:①每盤放1個,10÷1=10(盤);②每盤放10個,10÷10=1(盤);③每盤放2個,10÷2=5(盤);④每盤放3個,10÷3=3(盤)多1個;⑤每盤放5個,10÷5=2(盤);⑥每盤放4個,10÷4=2(盤)多2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于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于是老師再畫龍點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景,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的接受新知識。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
二、用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所以,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實踐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例如在學習用多邊形拼設地板這一課時,我問:“見過蜜蜂的蜂窩嗎?同學們吃過蜂王漿嗎?見過人民廣場嗎?可愛的小精靈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體結構的蜜蜂蜂窩,建筑師們也用瓷磚鋪設建造了很多雄偉壯觀的廣場,你想知道這其中的奧妙嗎?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磚怎么鋪而沒有空隙嗎”,“你看到過的鋪設地板的瓷磚是什么形狀的?”問題一提出,馬上就引起學生的興趣,緊接著多媒體上演示奇妙的正六面體結構的蜜蜂蜂窩和一些用瓷磚鋪設的著名廣場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邊形拼設地板的數學原理。使學生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本節課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學生能理解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又如我們在教學統計初步的“成功與失敗”、“機會的均等與不均等”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戲,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投硬幣”、“猜黑白球”和“搶30”游戲,學生積極性非常的高,主動參與探究實踐學習;通過計算彩票的中獎率,學會用概率解決生活中抽獎問題,學會正確對待各種生活的促銷活動。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讓我們體會到:生活即教育,要是學生的生活才是學生的教育,數學課堂不應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應是學生“生活”的樂園。
總之,讓生活走進小學數學課堂,適應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個性發展的需要,讓所有的小學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中接觸生活、感悟生活,學習生活中必需的數學,才能更好地實踐新課改精神,推進新課程改革,促進國家的素質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2011年版
[2]百度文庫.《人教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2015》
作者簡介:
向忠鈺,女,漢族,1977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越西縣,在越西縣新民鎮古城小學任教,小學語文一級教師。
(作者單位:四川省越西縣新民鎮古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