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型組織理論是指構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習型團隊,確定其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課程體系的調整和變革,強化了視覺傳達設計理論的重要性與方法學習。符號語言研究、視覺傳達設計感受理論、設計心理學遠離以及視覺傳播過程中的學生團隊的培養,完善了學習型組織理論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學習型組織;視覺傳達;創新
近年來,國內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研究受到藝術設計教育理論界的較大關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強調通過視覺符號、傳達媒介達到促進銷售、展示和認知等目的,有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其人才培養能為遼寧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大發展的時代對視覺傳達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視覺傳達設計新形態、新領域的拓展,預示著巨大的社會發展動能和需求。以傳統視覺表現藝術為主導的設計學科內涵與特征已經改變,學科交叉與融合態勢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專業人才培養涉及眾多學科知識與領域。面對如此大量的學習內容,僅僅依靠教師的傳授、指導,以及單個學生的個人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更需要進一步將任何個人的學習盡量擴散提升到團隊學習層次,提高學習的效用。本課題依據學習型組織理論,構建適合視覺傳達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在教師指導下構建“學習型團隊”提高學生的學習績效,保持學生強盛的學習能力,使其不斷突破極限。
學習型組織理論是教學過程中的學習對象都要參與和解決學習問題,使組織進行不斷的嘗試,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面對問題的能力,其基本核心在于解決問題。在視覺傳達設計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共享能力以及面對問題的能力都要進行綜合考慮。設計教學目標,從學生自身出發,真正意義上的設計課程安排,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和設計思維,在課堂互動中完成設計理念的教與學。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法、教學調配,用以提高教學效率,確保每個學生都可以完成學習任務。
在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實施過程中,要在教學中進行教學實踐目標的明確,將教學進行統籌和分化。在教學中要對教學時間、教學實踐、教學成果進行有效的確立。教學時間是在特定課程中進行的理論實踐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對其高效高質的利用,是時效性的體現。教學實踐是在教學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進步和實踐成績。設定目標才能利用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有效地在課堂中引領學生學習。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完成知識的積累過程,是有效性的表現。教學成果不僅僅要體現在每一次的習作中,更是要真正的掌握創意思維的過程和設計變化的學習方法,理解設計的精髓并表現在自身的設計案例中。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活動,安排課上課下的學習指導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活動,了解和尊重教學對象的差異性,對學生進行目的性的訓練。要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個體不同,思維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對于學生間存在的差異,比如思維差異,學習能力差異要客觀分析,因材施教。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對自己進行定位,找到目標任務和自身能力的最佳契合點,幫助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設計之路。比如,在課上針對不同學生的專業基礎給予目標的設定,作業的數量,參考素材等問題,有效地進行課堂的教學活動,按照學生學習能力和意愿進行教學任務的安排。
基于學習型組織理論進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模式設計,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設計了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有方法有目的的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的課程進行了系統的安排,進行人才培養的方案優化,貫穿學生大學的全過程。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具有實效性、靈活性、整合性的特征。實效性體現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具有一定的訓練實踐性,通過參與具體項目的策劃和設計案例的過程,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在學校期間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工作能力,在提高專業能力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技能。靈活性不僅體現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也體現在學生共同學習的進程中。所學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在專業教學上的靈活性,可以靈活地設置課程任務,貼近實際操作,結合實際應用,培養具有高水平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整合性體現在教育教學的模式是橫向貫穿的,而不是簡單的課程疊加,教與學的過程都是統一完整的互動過程。
基于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教學方法重點是研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實踐過程,核心問題是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通過實訓項目的設計達到“以學為本,學中實踐”。教師作為輔助引導力量,要以學生作為主體,共同完成課業要求:設計理論→設計課題→設計草圖與方案→設計問題討論→作品驗證分析→市場反饋分析。通過這樣的一系列過程,建立分階段的學習方法,以此作為設計信息傳遞的方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真正的進行交流和探討,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這種交流型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和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利用協調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務,讓每一個同學都得到鍛煉和提高。通過師生之間的共同協作,使每個學生都有知識的積累轉換過程,真正讓學習型組織理論貫穿進教學體系中,成為有效的學習型組織。
培養學生良好的設計藝術理論基礎,提升審美意識。在視覺傳達設計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基礎理論學習和培養,設計理論是設計創意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加強設計理論的學習。比如美學、藝術概率、設計史論課程,對于提升文化素養,改善審美能力,培養鑒賞力都有重要意義。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積累藝術設計的創作素材。比如臉譜、皮影、剪紙等民間藝術形式,可以引入到教學中進行討論研究,為視覺傳達設計的后期課程提供設計素材,擴大加深學生的設計知識,也弘揚了傳統的藝術設計。
創意創新思維的培養。在應試教育現狀的前提下,教與學的思維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多,局限固化。對于視覺傳達設計的教學,可以結合專業的創造性特點,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啟發,逐步解放思想,突破限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知識,進行活躍思維的訓練,加強創意練習。比如,在傳統的寫生教學過程中,在保證寫生的基本教學前提下,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針對寫生內容進行創造性繪制,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表現,創造出不同的設計素材,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意能力,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針對學習型理論,在教師中廣泛開展提升自身的學習活動,定期進行設計理論知識的交流和學習,探討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進行教學成果的展覽與評價,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趙海燕.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探微[J].藝海,2012.
[2] 宋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5.
[3] 鄭建鵬.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J].設計藝術,2013.
作者簡介:蕭冰(1977—),女,遼寧沈陽人,本科,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