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真
摘 要 新課程教材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計算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教師從教材的特點出發,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注重練習形式和反思,這些應該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 小學 數學 教學 計算能力 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22-02
計算在小學數學中占很大比例。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習興趣、態度和信心。《新課程標準》對計算的要求: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加強數感的培養。口算是依靠思維和記憶得到結果,快速、簡便。估算、筆算都是在口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三者互相聯系、轉化。為了提高計算能力,我曾經做過以下嘗試。
一、口算天天練
課前提前進入教室,把口算題寫在黑板右側,大約有一列或兩列。我會貫穿一些簡算題,例如:125?6(8?)、64?0?0。在學完分數和小數的認識后,我會出這樣的題:=0.( ),1-=( ),1-0.5=( )。從二年級開始,訓練一段時間后,學生口算方法會巧些,速度會快些,正確率會高些。但同時也有一個問題:因為提前寫在黑板上,部分學生會在草稿紙上算一些難度略大的題。于是,我改變了出題方式:把題打印在正反卡片上。這樣一來,孩子們因為沒有依托,短時記憶能力及思維的敏捷性得到很好的訓練,半個學期后學生的計算能力大大提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想試試增加難度,再次改變出題方式:聽算式說答案。結果令我非常沮喪。耳朵捕捉信息的能力明顯弱于眼睛,捕捉后的信息在處理的過程中漏洞百出。《認知心理學》中闡述:一般聽覺系統捕捉信息的能力會弱于視覺系統,同時小學生短時記憶能力較弱,但在計算中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訓練孩子的聽覺。所以我大膽把出題方式從看卡片改為聽算式,通過兩個學期的嘗試,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都獲得了更大的提升,計算能力大大提高。
二、估算穿插練
新教材要求加強估算。最初我是不以為然的,認為沒有必要,也讓我無從下手。但估算的應用以及學生在筆算中出現的低級錯誤讓我意識到:這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我對估算認識的缺失。估算能力是學生運用觀察、比較、猜測、推理、判斷等認知過程而獲得粗略結果的能力。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后,我在課堂上做了如下改變:(1)專門拿出課時來教估算。(2)在計算教學、練習前,讓學生先進行估算。(3)讓學生進行估算來猜測并驗證筆算結果的合理性。(4)在解決問題中,要求學生結合實際情境,靈活估算。我還會利用課前5分鐘口算時間來穿插訓練估算。
三、筆算重點練
筆算是口算和估算的基礎,只有筆算扎實了才能更好地進行口算和估算。對于提高學生的筆算能力,我的做法有三點:
1.良好的計算習慣有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
對于學生做計算題,我會要求他們格式明確,規范書寫,并在練習與測試中給予評分,以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例如:對于筆算中要求列豎式的題,我的要求是這樣的:以計算符號為中線,如果要求驗算則寫在中線右側,如果沒有驗算要求,右側則方便訂錯。這樣做的好處是:①作業整齊美觀。字要寫小、寫好才夠位置;②位置有規劃,學生在計算中格外小心,正確率也會提高。剛開始實行時,大部分學生不習慣。怎樣讓他們主動對自己有要求呢?我想,何不對他們的勞動給予評分呢?于是,我會對他們的格式及書寫質量給予高達30分的加分,為了區別于實際得分,我會加在后面,所以,在我的作業、試卷中會經常出現這樣的分數:100+30,100+20,99+30……因為學生都是有上進心的,再加上我分數的調控及語言表揚的評價導向,慢慢地,我的要求他們都能運用自如,了然于心了。
2.計算教學中算理要明,方法要優
對于計算我要求學生不僅要會算,更要明白為什么這樣算。大家都知道算理對于計算來說非常重要,所以我要求學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如我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因為少部分學生不明白算理,會導致碰到類似的題一錯再錯:85?9+85=85祝?9+1),因為他沒有明白99個85加1個85,所以等于100個85的道理,根本不理解算式中加1的含義,經常寫成85祝?9+85),從而造成失誤。對于全體學生而言,只有算理弄明白了,才會少出錯,不出錯。傳統計算教學,方法以學生模仿為主,沒有顧及學生個性差異。而課改初期,我和很多老師一樣,尊重學生意見,只要學生提到的,再麻煩也是好方法,推崇計算方法多樣化。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當學生有了一種方法的時候,往往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會在無意識、有意識中抵制別人的方法,這引起了我的關注。他們對于多種多樣的方法沒有判斷力,無所適從,結果導致每一種算法都沒掌握好。“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很多學生堅持:我只注意自己的方法,根本沒注意其他同學的方法,因為我的方法得到了老師的鼓勵,我就樂意用這種方法。我認為如果沒有方法的優化,方法的多樣化只是熱鬧地走過場而己,對學生的計算能力的提升沒有任何好處。因此,我是這樣嘗試著來做的:先讓學生談自己掌握的方法,然后師生共同分析各自算法的優缺點,最后得到一種最為基本、通用、簡便的方法,并推而廣之。
3.加強筆算教學中的過程管理
計算占很大的課時量。怎樣上好計算課也是我經常思考的。二年級的時候,我在講算理、優算法及規則時用時很多,當堂練習的時間只有10分鐘左右,還沒做完就下課,這樣就無法找孩子及時糾錯。課堂作業最好能面批面改,但現實中這很難實施。于是我想:在計算課的教學中能不能壓縮新授部分時間,實施精講、精練、快速反饋這樣一種模式呢?為了達到精講又要讓學生弄懂的目的,我在備課上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了讓孩子們達到精練的目的,我在課堂作業中強調:書寫、速度、正確率三者同樣重要,我會給予評分(前面已講過)。這樣的導向導致孩子們在課堂作業上比書寫、比速度、比正確率。可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先做完的孩子無所事事,紀律明顯混亂。解決辦法:適時在黑板上出一些拓展題,根據題后標注的星級獎勵智慧星,并及時批閱,在孩子的數學書上畫相應數目的智慧星。當智慧星累積達到15顆時,發一些小禮物作為獎勵。就這樣,在計算類的課堂上,一切都井然有序,每個孩子都能讓自己的收獲最大化。
總之,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要有計劃、有步驟,在時間上要講求速度,在數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要有新度。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永春.小學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應與時俱進[J].教學研究,2012,(10) .
[2]胡光銻,晉泉新.小學數學學習心理與教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3]夏小剛.布依族、漢族地區初中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