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約約
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作業設計
摘 要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作業往往是被老師和學生所忽視的。文章通過對小學信息技術作業現狀的分析,指出合理設計信息技術作業的重要性,并提出信息技術作業應該從“趣味性”“多層次性”“拓展性”三個角度進行設計。
關鍵詞 小學 信息技術 作業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48-01
在任何學科教學過程中,作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對于信息技術學科來說,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計算機操作技能的掌握、處理信息能力的獲得、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載體。但學生常常把信息技術課當成“放松課”,就是純粹地玩電腦,這樣就造成了一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的妥協,例行公事布置一些課堂作業,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卻是不聞不問。當然也有一些老師認真對待了作業,嘗試使用各種方法努力讓學生完成。在這樣的硬性規定下,作業上交的數量也許是可喜的,但質量和效果卻是差強人意。
因此,教師應該要認識到信息技術作業的重要性,并深入思考如何設計合理有效的作業,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設計趣味性的作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時應該從學生愛聽、愛看的事物入手,采用游戲、故事等形式,努力設計出形式多樣、富有童趣、可操作性強的課堂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例:“找不同”是一個在兒童書籍里較為常見的游戲,也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的游戲形式,將它應用到教學中,不僅學生興趣濃厚,而且教學效果良好。在三年級下冊第一課《指揮窗口》中,為了讓學生掌握窗口的縮放與移動操作,讓學生用畫圖軟件分別打開兩幅圖片,在一分鐘內找出兩幅畫中的不同之處。規定一分鐘的時間實際上是有難度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要想在短時間內找出兩幅圖片的不同之處,需要將窗口縮小,并將窗口左右并排顯示,才能提高速度。這樣,學生就在玩中學會了移動和縮放窗口的操作。
二、設計多層次性的作業,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決定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意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適合自己水平的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身的進步,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例:在學完word后,學生需要制作一份精美的電子小報。對此,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作業:
1.提供一個圖文混排的參考小報中的素材,讓學生模仿著做出參考小報的內容。
2.提供一個內容豐富的素材庫和幾個參考小報效果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素材,完成自己的作品。
3.學生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小報主題,提出格式上的技術要求,如:文本框、插圖、藝術字等,讓學生獨立收集素材,制作一份精美的電子小報。
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作業,能力強的學生可選擇比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選擇簡單的。
三、設計拓展性的作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說,僅僅掌握課堂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他們需要更大的空間和機會來展現自我能力與想法。因此,可以設計拓展性作業,將所學知識進行延伸和發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個性張揚的空間,而且讓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的信息技術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例:在教學PowerPoint中的“自選圖形”時設計了《交通標志我知道》這一課,最后布置了一個課后作業:以“我家在哪里”為主題,簡單地用“自選圖形”“文本框”設計制作一張從學校出發到自己家的交通路線圖,并科學地標上交通標志。這樣不僅鞏固了自選圖形知識,而且讓學生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認識了交通標志,增強了交通安全意識。
總之,新課改下的信息技術教師需要不斷研究小學生的認知習慣、心理特征和興趣喜好,努力設計出形式活潑、富有童趣、可操作性強、有一定彈性并能適合不同學情的作業,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技能,提高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