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昌
摘 要:河南省中藥產業具有歷史積淀深厚、資源豐富、研發資源配套、區域內商業發達等優勢,又存在政策導向不強、產業鏈不完整、高端產品不強、資源配置低效等不足。因此,河南省中藥產業實現大產業化,需要注入大中藥產業發展理念,拓寬產業發展空間,完善產業布局。
關鍵詞:大中藥產業;發展思路;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42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7-0045-03
傳統中藥產業一般指藥材種植加工和中藥制藥。進入新的世紀,中藥產業鏈大幅度延伸,逐步發展成為涵蓋中藥工業、中藥農業、中藥商業、中藥科研、中藥衍生品生產的跨部門、跨層次的現代產業體系。中藥產業的發展變化賦予了中藥產業新的內涵,凡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以服務健康為目的的所有生產經營環節,都納入到中藥產業領域,呈現出明顯的大產業化特征。針對中藥產業內涵發生的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泊溪提出,現代中藥產業是“以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工業為主體、中藥商業為樞紐、中藥知識經濟產業為動力的大中藥產業”[1]。其后,張伯禮院士把“大中藥產業”界定為“以中藥工業為主體、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商業為樞紐、中藥知識經濟產業為動力的新型產業”[2]。傳統中藥產業發展成為“大中藥產業”,產業范圍拓寬,產業規模增大,技術含量提升,產業對于社會生活以及國民經濟的影響明顯強化。
河南省中藥產業以制藥和藥材種植為主要部分,中藥科研產品、中藥衍生產品、中藥創意產品等生產環節薄弱,產業范圍明顯狹窄。盡管業界認為中藥工業和中藥農業在現代大中藥產業中仍然處于主體和基礎的地位,但中藥工業不僅僅是制藥,還包括市場正在快速擴張的中藥衍生產品生產;中藥農業也不再等同于以往的藥材種植加工,而是各種高技術和先進管理模式被廣泛使用的現代中藥農業。把中藥產業發展成為河南省的支柱產業,是該省中醫藥界的多年夙愿。在大中藥產業時代,這一夙愿的實現,亟須以大中藥產業理念謀劃中藥產業發展。
(一)河南省發展大中藥產業的優勢
河南省中藥生產在我國具有重要地位,發展中藥產業具有明顯的歷史優勢、資源優勢、科技人才優勢和區位市場優勢。
1.河南省中藥生產歷史悠久,產業基礎雄厚
以河南省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是中醫藥的發祥地。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石制藥臼、藥杵,佐證商代河南已經出現了中藥加工業。唐代河南開始人工種植藥材,宋代栽培藥用植物已經盛行。宋代開封開設了中國最早的官辦藥廠——“修合藥所”。明末清初,禹州、百泉、馬口山、歸德四大藥材集散地已經形成,至今仍在我國醫藥流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3]新中國成立之后,在深厚的歷史積淀基礎之上,借助現代技術和公有制的力量,河南省中藥產業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基地化生產的中藥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的中藥制藥生產體系、現代化的中藥服務網絡體系基本形成。河南省生產的宛西牌六味地黃丸、太龍牌雙黃連口服液、羚銳牌通絡祛痛膏等中成藥名優產品,有著較好的聲譽和良好的形象,在醫藥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深厚的產業發展歷史積淀,為大中藥時代的中藥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河南省中藥資源較為豐富
河南省地處南北交接之處,氣候兼南北之長,適宜多種植物生長,境內藥材資源豐富。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顯示,河南擁有中藥材品種總數2 302種[4],品種數量和儲存量均處于全國前列,是全國中藥材主要產區之一。悠久的中醫藥歷史,給河南省留下了豐富的中醫藥文化資源。世代相傳的中醫藥創制的傳說,發生在河南省境內的河洛地區。標志著中醫藥理論形成的三部經典著作主要是在中原地區完成的。這片土地上名醫薈萃,史傳中有籍可考的全國5 000多位名醫中,河南省就有912人[5]。洛陽平樂郭氏正骨、焦作四大懷藥種植與炮制、輝縣市百泉藥會、禹州藥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陽醫圣祠被確定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6]。河南省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是一片發展中醫藥的肥沃土壤。河南省中醫藥文化資源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具有“根”的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經濟、科研、教育價值。
3.具有配套的科研資源和充足的人才資源
河南省從事中藥研發工作的機構有20余家,用于中藥研究開發的重點實驗室、檢測技術平臺、研究中心30多個,其中達到國內同類先進水平的7個[7],可為中藥產業發展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早在“十一五”期間,全省就擁有中醫從業人員7萬人以上,居全國前列[8]。河南省注重中醫藥教育,既有河南中醫藥大學等培養中醫藥人才的專門院校,也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圍繞中藥及其產業化設置的相應專業,為中藥產業發展培養需要的各類人才。
4.河南省地理位置優越,中藥商業發達,在全國享有較高地位
河南省地處中原,無論交通還是貿易,都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河南省自古就是中藥材和中藥產品的集散地,禹州、百泉是國內知名的傳統中藥交易市場,有“藥不到百泉不全,藥不過禹州不香”之說[9]。禹州中藥材市場已發展成為全國17家標準化、規范化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位居全國17家中藥材專業市場的第三位。近十幾年來,河南省物流業飛速發展,間接支持了河南省中藥商業的發展。目前,河南省基本建立起中藥現代化信息服務網絡,形成了現代化的中藥市場服務體系。
(二)河南省發展大中藥產業的制約因素
1.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施中藥產業現代化工程以來,國家層面直接針對中藥產業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就有6個,涉及到中醫藥產業的政策性文件更多,反映了國家對于中藥產業發展的重視與支持。與國家層面中藥產業政策暖風不斷相比,河南省除了應對國家中藥產業發展戰略而制定出一些政策性文件外,還沒有獨立制定過專門針對中藥產業的發展規劃,也沒有主動出臺過支持中藥產業的重大政策。
2.管理體制有待完善
中藥產業的重要特征就是產業鏈長,關聯農業、工業、商業、教育、科研、服務等多產業領域,按照歸口管理方式,事實上是一個多頭管理的體制。管理主體多元化容易造成管理主體不明,在具體問題上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考慮局部不考慮整體,不利于中藥產業的總體規劃,難以制定和落實長期發展戰略。
3.產品缺少大品種、大品牌
河南省中藥產品數量眾多,但總體上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低,競爭力弱。從當今中藥產業發展的經驗看,要彰顯一個地方中藥產業發展實力,還要靠信譽好的“大品種”、“大品牌”。河南省不缺好藥材、好產品,但缺少大品種、大品牌,產品影響力不足。
4.科研力量分散,創新能力不足
中藥產業最根本的還是靠不斷能開發出療效顯著、質量可靠的產品,這就要充分發揮科研的作用。河南省中醫藥科研實力不弱,但20世紀90年代推出過一些有影響的產品后,有分量的中藥新品種已經沉寂多時。究其原因,除了“研發的思路和方法存在偏差”外[10],主要是中醫藥科研力量分散,各科研單位各自為戰,優勢力量沒有充分集中在一起,形成合力。
(一) 以健康為主線,升華河南省中藥產業內涵,拓寬中藥產業發展空間
大中藥產業的靈魂是中醫藥文化,主題是健康,所有的產業內容都是圍繞文化和健康展開的。河南省大中藥產業發展以健康為主線,實現中醫藥文化、健康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延伸產業鏈,升華中藥產業內涵。在鞏固和壯大傳統中藥產業的基礎上,從兩個方面實現中藥產業空間的拓展:一方面,利用健康需求強勁和國家重視健康服務業的有利時機,開發中藥養生保健產品,培育中藥健康服務業;另一方面,利用河南省豐厚的中醫藥文化資源,打造中醫藥文化產品,發展會展、創意、旅游、影視、教育、科研等產業。通過創新驅動、市場拉動、政府與社會推動,實現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健康產業、旅游產業、食品工業、相關服務業以及文化事業、健康事業的有機整合,構建涵蓋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中藥科研、中藥文化、中藥教育、中藥健康等領域的完整現代產業體系。
(二)綜合考量資源、技術、產業基礎和市場前景,布局大中藥產業發展
依據優勢資源和優勢技術,培育重點產品,扶持重點企業,構建“價值點”。然后連點成線,形成產業鏈式發展。重點規劃產業基礎厚實的地區,由線到面,促進產業規模集群。重視拓展以天然資源為原料的原料藥、植物提取物、藥物中間體、保健品、特殊化妝品、生物材料等大中藥產業產品,積極探索與旅游休閑相結合的康復保健產業新業態,構筑大健康產業立體產業鏈群。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輔助機構的多方作用,推動河南省大中藥產業整體健康發展。
在具體產業布局上,鞏固具有優勢地位的中藥農業,壯大作為中藥產業主力軍的中藥工業,拓展中藥健康產品新領域,完善大中藥產業鏈。具體思路有以下方面。
第一,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為中藥農業重點發展區域,以四大懷藥、丹參、山茱萸、白芷、白術、金銀花、連翹、桔梗、柴胡、辛夷、杜仲、貓爪草等道地藥材為重點品種,逐步實現藥材生產基地化、飲片生產數字化,鞏固河南省中藥農業優勢地位。
第二,以中藥制藥基礎較好的鄭州、周口、南陽、信陽地區作為河南省中藥制藥工業重點區域,建設產業聚集區。開發現代中藥,培育年產值上10億以上的大品種;培育中藥龍頭企業,發揮龍頭帶動和輻射作用,提升河南省中藥工業水平。
第三,利用區位優勢,建立中藥物流中心,拓寬藥品流通渠道。把禹州、輝縣打造成規模大、輻射廣、吸引力強的醫藥配送中心;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完善中藥材供求信息網絡,擴大網上交易規模,增強競爭力。
第四,在中藥產業進入成熟期,傳統產品市場日趨穩定,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正在增長擴大之中的中藥衍生產品市場,應該成為重點布局的投資領域。同時,開發中醫藥文化產品,如建立和開發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中醫藥文化園、中醫藥博物館;舉辦中醫藥文化節;開辦中醫藥電視節目;出版中醫藥題材出版物、影視作品,發展中藥文化創意產業。
(一) 通過培育新的中藥產業增長點,帶動大中藥產業鏈體系的構建
大中藥產業是由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和中藥知識產業,包括以中藥為原料的保健食品、日用品、化妝品、食品添加劑、中藥獸藥、農藥、飼料添加劑,以及由中藥文化衍生的會展、創意、旅游、影視、教育等產業構建的系統完整的產業鏈體系。規劃大中藥產業,是順應中藥產業發展趨勢,適應市場需要的自然選擇,其中關鍵是要通過更新發展理念,拓寬發展空間。發展大中藥產業,絕對不能為“大產業”而去做“大產業”。 提出大中藥產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發展機會,開啟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發展河南大中藥產業,在策略上應通過在大產業鏈各個節點上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完善大中藥產業鏈體系。
(二)開發中藥“大品種”,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本課題組在河南省中藥企業調研時,企業界在回答什么核心競爭力問題時,一致認為是“產品”。查閱媒體相關報道資料發現,依靠“大品種”已經是醫藥產業界的共識。因此,把中藥做成大產業,需要在開發“大品種”上下工夫。
目前,開發中藥大品種主要集中在中成藥這一塊,包括名優產品的二次開發和組分中藥兩個方向。其實,基于大中藥產業理念,著眼產業鏈條新的環節,更容易培育出大品種。
(三)培育龍頭企業,促進產業聚集和資源優化配置
2015年“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數據查詢系統顯示,河南省以中藥材生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藥制藥、中西兼制、飲片加工、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加工企業1 400余家,其中宛西制藥、羚銳制藥、太龍制藥等已經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中成藥知名企業,但還沒有一家算得上真正的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資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優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強,是衡量一個地區中藥產業發展水平的標志。河南省中藥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力量分散、產品重復、資源配置效率低、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不強。河南省應采取“大企業上規模,小企業重特色”的總方針,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兩股力量的作用,培育大型中藥龍頭企業,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四)打造“豫藥”品牌,塑造河南省大中藥產業良好形象,拓展“豫藥”產品市場規模
實現市場規模擴大,是大中藥產業發展成敗的關鍵。消費者印象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重要因素。河南省做強中藥產業,必須塑造企業和產品良好形象。河南中藥產品需要發揮河南省中藥資源優勢,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以管理創新為手段,培育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中藥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打造“豫藥體系”和“豫藥知名品牌”,加強和深入品牌印象。“豫藥”品牌不同于單個企業或單個產品品牌,它是河南省中藥產業領域眾多企業和產品共同形成的行業形象。通過塑造“豫藥”品牌,提升河南省中藥產業整體質量,實現傳統中藥產業向現代大中藥產業的拓展。
參考文獻:
[1] 李泊溪.論現代中藥產業推進戰略的任務[J].世界科學技術,2001,(6):7-10.
[2] 張伯禮.扶持和促進大中藥產業健康發展[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10,(5):8-9.
[3] 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河南省志醫藥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 施建勇.中藥產業經濟與發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01.
[5] 樊丹.中醫中藥中國行走進中原大地[N].中國中醫藥報,2009-10-26(001).
[6] 田文敬,牛國順.非遺保護語境下的河南傳統中醫藥[J].中醫研究,2013,(12):1-5.
[7] 尹江勇.科技創新支撐“豫藥”崛起[N].河南日報,2009-09-08(005)
[8] 梁曉.我省中醫從業者數量居全國首位[N].鄭州晚報,2010-02-01(002).
[9] 許東升,蔣士卿,尹麗,等.試論中原與中醫藥文化的關系[J].中醫學報,2014,(8):1154-1155.
[10] 許東升,尹麗,張順超,等.河南省中醫藥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J].中醫學報,2012,(7):82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