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英
【關鍵詞】 中學生;責任心;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8—0036—01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有無責任心,將決定一個人生活、家庭、工作、學習的成功與失敗。”對中學生而言,責任心強,不僅學習自覺努力,勤于思考,作業認真,而且更有行為自覺意識,更樂于接受和承擔任務,并自覺努力完成任務。反之,缺乏責任心的中學生常表現出馬虎、自私、任性,不會關心他人,不會關心集體等缺點。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是否具有責任心決定著將來整個社會成員是否具有責任心。那么,作為一名教師,該如何教育培養中學生的責任心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從細微處做起,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可能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到集體活動、班級管理中來。開學初,學生自發組織評選班級組織,對上學期班級組織進行測評,不負責任的班干部進行改選。同時在班級管理中,我實行“值日班長”工作制度,讓每人當一天班長,負責從早晨的晨掃、教室和公共區域的清潔衛生,到課間教室衛生的保持、一天紀律、常規管理情況的記載等。培養和鍛煉每個學生的責任心,從中也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懶惰之處,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班級管理中找到自己滿意的位置,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從而充分利用學生的表現欲,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讓每一個學生品嘗到為集體、為他人盡責的辛苦和幸福,從而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維護集體利益,養成自覺投入的好習慣。
二、抓住身邊的典型事例,讓學生感悟責任無處不在
當今社會,學生生活在一個相對比較優越的環境中,他們經歷的是一帆風順,父母和長輩對他們的生活安排得體貼周到,幸福的生活讓學生感受不到什么是責任,只知道向他人索取。于是,我利用主題班隊會,開展了對班干部對班級工作認真負責的事例的討論,以及父母為我們的付出,使學生們充分認識到了對日常學習的重視和平時對集體、對親人的關心是學生最起碼的一種責任。通過討論,學生積累了道德經驗,促進了道德認識的內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達到了德育活動的認識功能。
三、以身作則,為學生充當履行責任的榜樣
作為教師,要求學生要有責任心,教師首先要表現出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這就是說,教師要用實際行動教育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教師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工作中,如要求學生不遲到,教師首先在上課鈴響之前進教室,要求學生每天按時完成作業,教師也要當天批改作業并發到學生的手中,不得隔日。常言說得好,身教重于言教。一個有工作責任心的教師,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會成為學生的楷模,學生的責任心會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步增強。“潤物無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學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一個好老師的言行,可以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
四、深入社會,開展調查,明確責任感的重要性
責任心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產生強烈的內驅力。學生可以通過社會調查來充分認識到社會責任心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們由知到行轉化。在實驗中,我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決定開展“社會調查”行動。其中,我組織學生針對學校周圍亂倒垃圾的情況,進行了調查活動。學生通過調查,明確了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五、抓日常活動,體驗責任
在教學工作中,我重視把各種日常教育及常規活動作為契機,活動前重視指導,闡明如何盡到自己責任的目標;活動中重視點評,利用及時激勵方式強化學生良好的具有責任感的行為;活動后重視總結,倡導具有責任感的良好風氣。把整個活動讓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充當導演的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學生們在行為自律、主題班會、大型活動等方面,都留下了具有高度責任感的烙印。節目不熟練,學生自發利用雙休日練習;同學生病,學習委員主動組織學生補課;同學家經濟困難,學生主動為其捐款等等,凡是學生想到的,我總是鼓勵他們大膽去做,在做中體驗什么是責任,將學生潛在的道德品質徹底地釋放出來,使他們逐步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責任心是學生做人之本,是學生立足社會之本。而學生責任心的培養又是一項系統工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為此,我們要吸納家庭的教育力量,集合社會的教育力量,齊抓共管,互相交流,建立一個積極的教育團體,為學生責任心的培養共創佳境。我希望通過常抓不懈的培養,逐步使學生懂得對自己負責,對集體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只有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將來才能成為報效祖國的有用之才。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