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東
【關鍵詞】 校園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活動;教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37—01
校園文化是學校比較復雜的隱性課程和管理對象,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具有情境性、滲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悅性等特點。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過學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優美的物質環境積極影響和感染、熏陶著學生。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可以提高校園文化的品位,強化文化育人的功能。
一、找準著眼點,努力實現校園文化教育功能內化于心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即內化的隱性校園文化。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有利于濃厚的教育學習氛圍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難以達到或不能充分發揮效用的地方產生影響,成為教育的向導和有益的補充。校園精神文化能通過其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使校園內的每個人在潛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各個方面與現存社會文化趨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荀子·勸學》中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比喻人生活在好的環境里,能夠得到健康成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充分證明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特色鮮明、昂揚向上的校園文化是學生成才和道德教育的“軟實力”。 學校無閑處,處處熏陶人。環境不僅是學生生活的空間,也是培養學生文明素質的載體。發掘、利用校園環境,形成濃厚的立體環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墻一板都能說話,都起到教育人、啟迪人的作用。校園宣傳欄內優秀教師的光輝形象、諄諄教導;成功學生的青春風采、思想火花,可以啟人心智,催人上進;走廊過道的名言警句、班牌班訓“潤物無聲”;校報、校刊可以宣傳校園信息,登載師生美文。要及時報道學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樣,整個校園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課堂,讓學生視線所到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關情”。 學生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著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圍之中,心靈自然蕩滌,思想必然升華。
二、強化支撐點,努力實現校園文化教育功能固化于制
“無規矩不成方圓”。 規矩是人類自己制定的信條。規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中學生而言,遵規守紀是每一個學生的職責,也是一個合格的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它是學習的需要,更是成長的需要,當然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學校要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學校的特點,師生共同制訂體現時代要求的校訓、校風、校歌、校服等,制訂一系列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規章制度,嚴格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堅持開展文明班隊等的評比活動,以加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規范學生的行為,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要賦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學校在制訂規章制度中,應突出價值觀念、素質要求、態度作風等,給制度以靈魂,強調人的理想信念、奮斗方向、做人準則,把精神要求與具體規定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軟文化”與“硬制度”熔于一爐,鑄造出剛柔相濟、軟硬相容的規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強制作用,又能發揮激勵規范的作用,使師生在執行制度、遵守紀律的同時,享有自尊,實現自我價值。
三、抓住結合點,實現校園文化教育功能外化于行
活動是學校生命力所在,活動是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載體。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學校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長,寓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求真、求知、求樂,使他們在參與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的認識結構、興趣特點、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設計和采取多樣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才干。在這方面,我校要堅持系列性文化教育活動。具體來說,一是堅持定期舉辦校園藝術節、讀書節、運動會、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二是堅持打造豐富的教室文化、寢室文化、餐廳文化、樓道文化;三是以各種節日、宣傳日、紀念日為契機,組織學生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傳統文化融入活動中;四要是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主渠道作用,通過人文學科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總之,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雖不是立竿見影,但卻是穩定漸進的,要相信,優化的校園文化必然會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欲知明日之社會,須看今日之校園”,簡約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直接推動著社會主流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我們絕不能等閑視之。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