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志
摘 要:陜西省新型城鎮化是實現陜西城鄉統籌發展、擴大有效需求、驅動經濟增長和實現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但如何破解陜西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資金需求難題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在分析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和金融業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從建立多元化金融體制、加大政策性金融供給、創新資本市場體系和投融資模式創新等方面給出金融支持陜西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陜西省;新型城鎮化;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7-0061-02
新型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新型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是擴大內需、促進產業升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推進新型城鎮化不僅是促進陜西省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徑,也是擴大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現實選擇,是實現陜西省經濟轉型的關鍵途徑。由于融資約束問題的存在,使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金融部門的支持,金融業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機制也揭示了金融服務、信貸結構調整將對新型城鎮化進程產生積極的影響。新型城鎮化特征對新型城鎮化的金融支持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因此,如何使金融業適應陜西省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創新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路徑,成為當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全省城鎮化平均水平大幅提高
2014年陜西省城鎮常住人口為1 985萬人,較2013年增加了54萬人,城鎮化率為52.58%,較2013年提高了0.98個百分點。2010—2014年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78萬人,年平均增加69.5萬人,比2000—2010年的年平均53.1萬人的增長水平增加了16.4萬人。
(二)三大區域城鎮化差異不斷縮小
2014年,關中地區城鎮化率為55.59%,較2013年增加了1.03個百分點,較2010年增加了6.03個百分點;陜南地區城鎮化率為42.79%,較2013年增加了1.92個百分點,較2010年增加了9.21個百分點;陜北地區城鎮化率為54.64%,較2013年增加了1.36個百分點,較2010年增加了6.86個百分點。2010年以來,隨著全省移民搬遷工程、重點示范鎮和旅游文化名鎮建設的不斷推進,關中地區增幅逐年趨于穩定,陜北、陜南地區城鎮人口集聚能力不斷增強,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全省城鎮化的平均水平。
(一)金融規模不斷擴大
2014年,陜西省金融業總體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充分發揮了金融對“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建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2014年末,陜西省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量為3.66萬億元,營業網點的機構個數為6 749個,從業人數為96 798人,而2010年資產總量為2.07萬億元,機構個數為6 375個,從業人數為78 958人,資產總量、機構個數、從業人數分別增加了1.59億萬元、374個、17 840人。陜西省金融機構(含外資)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8 837.2億元,同比增長16.14%;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28 111.34億元,同比增長9.91%。
隨著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建設,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升溫。陜西安居工程穩步推進,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陜西省信貸資金多集中于基礎建設、房地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等重點領域。2014年,陜西省貸款新增前五大行業分別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采礦業、房地產業、公共管理社會組織和制造業,占行業貸款新增額的68.9%。社會融資規模保持適度合理增長,直接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2014年,陜西省社會融資規模4 849.8億元,同比增加595.8億元,增長14.0%。其中,新增貸款2 579.3億元,同比增長14.0%,占全省社會融資規模比重53.2%;直接融資占全省社會融資規模的21.6%,同比上升6個百分點。
(二)金融政策法規不斷完善
加快金融業發展,充分發揮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努力把金融業打造成為陜西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服務全面建設“三強一富一美”西部強省。陜西省先后制定并實施了《陜西省“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金融業發展改革的意見》、《陜西省關于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實施意見》、《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穩金融支撐促經濟發展的意見》、《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陜西銀監局關于推進陜西民營銀行設立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的實施意見》等政策與措施,繼續深化地方金融體制改革,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步伐,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增強金融風險防范能力,在實現金融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基本保證經濟發展的合理資金需求,支持全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三)金融發展水平逐步提升
金融發展水平主要用金融相關比率來表示。金融相關比率=(金融機構年末人民幣存款余額+金融機構年末人民幣貸款余額)/GDP。這個比率的數值越大,說明金融發展水平越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陜西省的金融發展水平在逐步提升,各項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不斷擴大。良好的金融發展水平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2005—2014年陜西省的金融相關比率波動較小,從2011年以來,金融相關比率一直穩定增長,2014年達到265.40%,表明陜西省的金融發展水平不斷上升。
(一)建立多元化金融支持渠道
通過綜合利用商業銀行貸款、信托基金、金融租賃等方式,不斷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多樣化融資需求。加強銀行之間的合作,對融資需求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技術更新換代等項目使用銀團貸款進行融資。支持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土地管理權質押融資業務和土地資本化的方法,充分利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增值收集金融資源。在嚴格控制金融風險的基礎上,使用各種各樣的信托產品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股票或債券融資,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發行資產信托產品,不斷提高資本流動。
(二)增加政策性金融供給
從短期來看,可以鼓勵政策性銀行進入社會性、公共福利性、投資周期較長和建設周期較長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充分發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指導作用。政府可以設立金融優惠、稅收優惠和其他形式的補償措施。不斷深化政策導向性金融機構的改革,解決政策性金融機構自身定位、發展和監督問題,明確其在支持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作用,以便更有效地發揮輔助作用。從長遠來看,我們可以考慮建立專業基礎設施建設、住宅建設和其他政策性金融機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政策性銀行支持項目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項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等。
(三)創新資本市場體系
相比商業銀行貸款,長期債券投資回報期和基礎設施建設周期更加匹配,更符合新型城鎮化建設融資需求。根據支持發展新型城鎮化不同行業的特點,不斷創新債券市場,并進一步創新債券品種,主要包括市政債、公司債、城投債和資產證券化等,大力發展多層次、多種類、多主題,具有較高流動性的債券市場,創新債券市場,不斷激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巨大存量資本,提高資產回報率和使用效率。通過資產證券化解決問題資產的流動性和分散金融風險。
(四)創新融資模式
根據市場驅動的運行機制,創新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資和融資模式,實現公共財政負擔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合理分工。地方政府應該把重點放在吸引和指導大型企業的投資上,新區建設或重點城鎮建設可以直接向大型企業尋求幫助,在促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為大型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一種新的方式。要注重股權融資和金融投資,促進資本杠桿不斷推動社會投資。政府還應該發揮財政政策和財務杠桿的作用,面向社會籌集資金,可以考慮設立“新型城鎮化建設基金”、“農業現代化發展基金”和“新農村建設發展基金”,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肖妍.金融支持西部落后地區城鎮化:現狀與對策研究[J].經濟與金融,2014,(4).
[2] 郭敏.金融支持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研究:廣西實證[J].區域金融研究,2014,(9).
[3] 陳志偉.金融發展對城鎮化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經緯,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