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
摘 要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德育的重要途徑,助殘類志愿服務具有特殊性,如何分析研究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從而更好地開展志愿服務,培育合格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群體,是隨著助殘類志愿服務蓬勃開展需要解決的時代課題。
關鍵詞 助殘類 志愿服務 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4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moral education,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has particularity, how to analyze the uniqu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o better carry out voluntary service, cultivate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group is with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vigorous development need to address the topic of the times.
Key words help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moral education
2010年全國志愿助殘工作會議確定每年的7月6日為“全國志愿助殘陽光行動主題日”,全國大學生助殘類志愿服務逐步推廣,近年來國家對于助殘類志愿服務的關注度逐年增大。以天津市而言,為進一步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倡導互助和諧文明風尚,2015年5月命名了10個“天津市志愿助殘陽光團隊”,20名“天津市志愿助殘陽光使者”,以引領全市志愿助殘活動蓬勃開展。
由此基于助殘類志愿服務的特殊性而開展的德育功能研究具有迫切性,有利于可持續普及志愿助殘理念,推動服務活動向常態化、制度化開展。
1 大學生助殘類志愿服務概述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德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圍繞助殘類志愿服務的專項研究相對匱乏,直接針對性研究則更少,僅有《廣西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活動現狀及問題對策》、《廣州志愿助殘常態化建設初探》、《論志愿者助殘的制度化建設》、《助殘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路徑研究》等。201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5.1%的廣西大學生表示參加過助殘志愿服務活動,他們大多是以學校、敬老院、社區和家庭等為主要場所,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到助殘志愿服務活動中,以幫助身體行動受到局限的殘障人為主、老年人居多,大多數大學生從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社會責任感,提升實踐能力。
助殘類志愿服務的對象具有特殊性,其一為殘障人士心理相對脆弱,有些是身體不健全導致的自卑感,有些是心智本身存在缺陷,這都導致與志愿者在交流時容易伴發心理情緒起伏,嚴重者甚至引發肢體沖突,乃至幫扶中斷;其二為身體不便影響幫扶效果,如志愿者在教授受助者手工制作等生存技能時,其身體缺陷大大延長了學習時間,相比正常人須要更多的耐心,而這種現象在助殘類志愿服務中較為普遍;其三為受助者對幫扶的抵觸與依賴并存,受助者容易對外界具有防御感,志愿者常常要經歷一個從拒絕到依賴的幫扶過程,期間志愿者須要更多的關注,才能切實達到幫扶效果。
由此,助殘類志愿服務需要志愿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與技能,以及格外的細心、耐心與愛心,并輔以制度化、專業化、信息化、基地化等科學管理手段,才是志愿服務的發展方向。目前全國水平不一,相比而言,北上廣屬于領先水平,天津市助殘類志愿服務活動仍處于起步階段,筆者圍繞天津市各高校助殘志愿服務團隊開展調研,了解助殘類志愿服務開展相關情況;走訪殘疾服務機構,了解對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的實際效果以及遇到的問題。結果顯示,48.28%為三年級學生,68.97%的學生認為其社團組織結構、規章制度清晰,62.07%的學生參與助殘的時間不超過1年;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的頻次,經常參加的為34.48%,偶爾參加的為62.07%。
2 大學生助殘類志愿服務的德育功能分析
中央16號文件指出,要拓展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近年來,志愿服務可以說在第二課堂中的重要作用愈發凸顯,成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與載體,而助殘類志愿服務由于其特殊強,得以發揮更好的德育效果。
2.1 具有理想信念、品質情操的自主塑造功能
志愿服務為大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提升品質情操提供了積極健康的德育場域,72.41%認為在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大多數時候很快樂,89.66%認為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的經歷對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有著正面影響。
這種以“樂于奉獻、幫助他人”為前提的助人行為,大學生更容易自內而外地自主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在助殘類志愿服務中,大學生幫助弱者的責任感更是激發了道德升華的動力,在殘疾人生活境遇與自身對比中不斷實現自我塑造。例如,座談中大學生多有提出,受助者勇于面對困難的頑強精神,受助者家人無微不至的愛心呵護以及對志愿者們誠摯的感謝與信任,也會給志愿者們精神上的正能量,甚至成為學習、生活上效仿的榜樣,形成了互為激勵的健康磁場。
在“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的原因”的多選題中,服務社會的被選率為68.97%,提升道德修養、幫助弱者均為62.07%,增加社會閱歷為55.17%。反觀被選率最低的三項則為消磨空余時間6.9%,為了加分等現實原因17.24%,個人興趣愛好27.59%。可以說,“服務他人、提升自我”成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最大動因,這與德育目標是一致的。此外,針對收獲而言,“回報社會帶來的責任感”、“提升意志品質”分別以79.31%、72.41%排名前兩位。
2.2 具有個人素養、團隊協作的長期培養功能
個人素養、團隊協作的長期培養是助殘類志愿服務的內在需要。在“你所參加的助殘志愿服務活動主要內容”多選中,情感陪伴68.97%、助殘知識宣傳48.28%、文化知識輔導48.28%、體育鍛煉陪伴34.48%,殘障人士技能培訓27.59%為最低。其中側面反映出服務的主要內容,但更重要的是結合走訪座談發現,排在第一位的“情感陪伴”與排在最后一位的“技能培訓”成為關注的焦點。68.97%認為大學生參加助殘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相對主要問題為“對志愿服務意識認識不夠”,并在“您認為作為大學生助殘志愿者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多選中,良好的服務態度86.21%,助殘基礎知識75.86%分列前兩位。
“情感陪伴”與“服務態度”緊密結合,“技能培訓”與“助殘知識”互為因果,可以說,如果有效培養了助殘志愿者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也就有效提供了志愿服務的主要內容。由此,志愿服務因為其幫扶需求也為志愿者素質、團隊能力提出了長期要求與目標,具有了個人素養、團隊協作的長期培養功能。
在大學生精力允許的前提下,應鼓勵長期從事志愿服務,41.38%的學生認為每周一次服務比較好。同時,長期服務中孕育長期培養,二者互為一體,相互促進。由此得來的志愿者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團隊管理能力、執行能力的優化,也可以使日后個人發展、團隊服務長期受益。在調研中,以天津外國語大學的星光志愿團為例,其與天津市童之舟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建立了長期的志愿者服務關系,連續4年于每周二下午提供志愿服務,風雨無阻,展現出極強的團隊凝聚力與個人綜合素質。
2.3 具有知行合一、互為示范的檢驗反饋功能
以對幫扶專業知識的要求為例,助殘類志愿服務要遠高于通常意義上的賽會志愿者以及社區志愿者,對此重視程度近年來也逐漸提高。調查顯示,以“技能培訓”為例,共有96.55%的學生認為專業幫扶技能比較重要以及非常重要。同時,志愿服務作為一項實踐活動,使得知識學習不是簡單的從書本到書本,而是經歷了理論學習—實踐應用—信息反饋—實踐提升的上升趨勢,期間志愿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彼此交流也提供了群體間的良性示范作用。
此外,助殘類志愿服務由于受助者的依賴性更強,由此也體現出了較為強烈的反饋功能,從而更有利于志愿者在幫扶中分析得失,引以為鑒。天津市童之舟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負責人提及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志愿者隊伍的穩定,因為只有建立穩定的幫扶關系,才能真實獲得自閉癥兒童的信任,進行有效幫扶。在涉及“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或者挫折”,65.52%認為其余事情干擾、不能保障服務時間,不能有效幫助受助者;62.07%認為不能有效幫助受助者。在“未能按時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因”多選中,有些重要的事情無法推脫75.86%、沒有發生過31.03%、時間久了有倦怠情緒17.24%、很多人對助殘類志愿服務活動存在偏見13.79%。這些反饋都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志愿服務水平,塑造積極、健康、高效的志愿者,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
3 總結
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德育的有效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當下助殘類志愿服務仍處于起步階段,其德育功能的提升與擴展還有很大的空間。可喜的是,當問及“在剩下的大學生活中,你是否還愿意繼續參加助殘類志愿服務”時,75.86%表示“有時間、有機會就報名”,24.14%表示“十分愿意”。由此,如何有效引導志愿者的服務熱情,進一步完善針對助殘類的相關服務體系和機制,深入挖掘其獨特的德育功能,是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持續關注的課題,這不僅能促進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更能進一步提升助殘活動質量,促進我國關愛殘疾人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林君.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德育功能淺析.中國校外教育,2012(5).
[2] 龍妮娜,石麗琴,唐春燕,王貞.廣西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活動現狀及問題對策.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3(4).
[3] 羅新欣.廣州志愿助殘常態化建設初探.中國殘疾人,2014(8).
[4] 葛斌.淺析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德育功能.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