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8—0045—01
一、靈活處理教材,充分備課,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教材只是一種教學工具,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教材,束縛在教材所規定的內容里,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特別是聯系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創造,從而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另外,教師還應該將教材與社會熱點、日常生活有機地結合,恰當進行教學情景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語言環境中吸收知識、活化知識,并形成學習技能,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合理使用教學方法,不要盲目從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許多新的教學方法也隨之產生。有些教師為了迎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改變以往課程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設計的課堂活動練習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一會兒小組活動,一會兒雙方辯論,一會兒劇情表演,學生情緒高漲,參與積極,但是究其課堂教學實質,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如果熱烈的表象下是空洞的課堂教學,那么這些熱烈的話題和放任自流的活動對學生學習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教師沒有關注課堂教學的細節問題,最終就會導致無效或低效的教學行為。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需要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能一味追求教學方式的新穎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多媒體確實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是促進有效教學的有利手段,但教師要認識到多媒體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是為教學服務的;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為學生創建更真實的語言環境和直觀的語言呈現,起到為教學服務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注意“度”,不能過猶不及、盲目從新。
三、優化課堂教學語言
優化課堂教學語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通過教學語言來實現,它是傳授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教學語言也就無所謂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改變傳統的“一言堂”,也要提高話語的質量。教師課堂話語的對象是學生,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聽懂也要讓學生聽了有所得、有所悟、有所獲,更要留給學生充足反饋的時間和空間。要做到這些,教師需要認真設計自己的課堂話語,簡明扼要,放棄話語霸權,要富有幽默感,聲音要洪亮,音調要抑揚頓挫,與學生形成交際的輪回。同時也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學內容、分析學生需要,使得自己的話語(包括提問)有的放矢,保證學生想聽、能聽、該聽,這樣學生才能夠與教師產生共鳴,與教師形成互動。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 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喜歡一位教師,連帶著也會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他們會積極主動地探索這門學科的知識,這也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
2. 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愿意學。學生愿意學,就能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
3.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樂于思考,獨立自學。教師在課堂中要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就會積極自主地參與學習,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總之,教師的角色應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改變由教師滿堂灌、壟斷課堂的局面,讓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策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并成為一個“會學習”的學生。
五、注重差異性教學
現在高中階段大多實行的是大班制教學, 這種教學模式整體上要求整齊劃一, 課堂教學內容設置得比較多、比較難,教學目標也顯得比較單一。但是,我們應看到,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處在轉變的過程中,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個性差異比較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也會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對于這一現狀,英語教師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如果不采取針對性措施加以彌補,很有可能在教學中導致部分學生被邊緣化或者出現“優秀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后進生吃不了”的情況,這種現象顯然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