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海軍
【關鍵詞】 新課改;語文課堂;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78—01
我結合自己上課和聽課的情況,談一談對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拙見。
一、“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語文新課程倡導的唯一學習方式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有些人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在某些課堂上運用牽強附會。其實,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習方式既要與時俱進,又要批判地繼承,而不是簡單地、刻板地轉換一種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的運用,是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的。新課程語文教材的安排也體現了這一精神,教師可以據此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發現、感悟,以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而并非每一節課都要凸現這種方式。在我看來,一堂語文課能不能體現新課程的精神,關鍵在于能不能把學生現有的知識和所學的新內容以及情感態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也要看能不能營造出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積極的心態中進行學習,而不是對某種教學方式的生搬硬套。
二、課堂教學氣氛“活躍”不一定好,關鍵要看是否落在了實處
新課改的浪潮下,有些人一直認為新課程語文教學的課堂氣氛一定要活躍,這就使好多教師千方百計地調節課堂氣氛,如在課堂中引入各種活動,使那些比較單調的認知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變厭學為樂學。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動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我曾聽過這樣一堂課,一開始情景模擬,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但活動的主題卻越來越偏,以致于在知識的生成層面上效果不大。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各方面的活動時,一定要圍繞主題來進行,而且要及時調控,使活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從而使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課堂氣氛相統一。也就是說,課堂氣氛的好壞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表面的活躍,還要注重知識的升華和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有所得才行。
三、不一定采用合作討論的方式
合作討論的方式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備受歡迎,尤其是在聽課或比賽時更是備受寵愛,似乎缺了它就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確實,合作能力非常重要。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最好渠道,它既能彌補教師難以面向眾多學生的教學不足,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又能夠使學生體驗怎樣與人合作,怎樣利用信息,怎樣提高自己,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基。但是不是所有的內容都一定要合作討論呢?我認為,合作討論應該是有其前提和條件的,即討論應該在學生進行了充分的獨立思考后展開。另外,教師也是課堂的主持者和引領著,是學生合作討論的“管理者”“促進著”“咨詢者”和“參與者”,要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教師就應該及時進入角色,而不只是在教室里轉上幾圈等時間而已。
四、新課改下,語文教師并不是講得越少越好
現在在新課改的浪潮下,有這么一種錯誤的導向,即認為自主學習應該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教師的職責只是維持紀律,或者根據教材重難點拋出幾個問題或幾個觀點,然后讓學生自學、自練、背誦、記憶,教師講得越少越好,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其主人翁地位。這種觀點其實是對自主學習本質的一種誤解。自主學習指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而不是忽視教師的指導。如果忽視了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可能會處于一種無序狀態。一方面,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指導的過程;另一方面,學生的自覺性不是很高,自制能力差,對自主學習的適應性不強。所以,自主學習中教師的責任非常重大,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資質、基礎、接受能力等,并根據其特點和教學內容提出真正有啟發性的問題,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進行發散性思維并能最終理解掌握教材重難點,既讓學生百家爭鳴,又能夠殊途同歸才行。
以上是我對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看法。如何在教學中貫徹新課改理念,讓教學真正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真正走進學生心靈,這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勞動。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