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實施10年多的時間里,小學語文教學資源作為新課標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已經對語文課堂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開發利用課堂教學資源更好地推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卻不太盡如人意。語文教師對開發利用語文課堂教學資源重要意義的認識不深刻、開發利用原則把握不清是其重要的原因。通過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的4條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實施的基本理念為基礎,充分論述語文課堂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意義,并提出語文課堂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一般性原則,以期對廣大語文教師更好地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所裨益。 闡述了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義、途徑以及應當如何開發與利用教育資源。
【關鍵詞】生活 教材 教育資源 開發 利用
一、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意義
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指尋找和發掘與學生學習相關、符合學生邏輯與主題的資料,其中包含社會生活的資料,其過程具有開放性并應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新要求和面對當今信息萬變的時代,我們不難發現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可以讓語文教學超越其本身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也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它對于轉變以往語文教學中那種缺乏探究性的教學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途徑
1.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而現代的學習方式就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建立在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上,使獨立性不斷生成、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習方式不但是接受還有發現,這兩種方式應是相互相成的,教師應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育資源的開發應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并超越教師的教學,學生對書本知識應有其獨特性、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學生的直接經歷,個人知識,生活經驗應當受到重視。
2.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方法
語文書一直是語文教育中的主要教學資源,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作用還將呈相對下降的趨勢。但這并不是說就要逐步舍棄語文書,因為現今的語文教材已根據時代的需要做出很大的改變:它注重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也體現了學生的身心特點,已逐步改變以往過分強調學科中心主義的特點。因此作為教師應當積極發掘教材,在教學時把語文書中的文章作為范例引導學生開發更多的資源。
生活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的生活,它與需要、愿望、情感和體驗有聯系,生活中蘊含了豐富的教育因素,因此教育必須基于學生的生活,而學生的校內外生活便成了學校教育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在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理解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生活經驗,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這篇課文之前教師應該確立本班學生已有的興趣和經驗,如一年級學生喜歡小動物嗎?他們知道小魚、燕子、老牛的尾巴有什么功能嗎?他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功能?在確立了大多數學生都喜歡小動物并對動物尾巴的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在教學當中在這方面就應少講,盡量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知道的動物尾巴的功能,并通過比賽的形式讓學生互相提出問題,為贏得比賽學生就會主動查找資料。他們的經驗也在不斷的自主查找、詢問中獲得。由此看來確立兒童現有的生活經驗以便于設立兒童感興趣的話題就很重要了。但是不是每一篇課文都可以找到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知識經驗,教師應為學生創造獲取經驗的機會。
隨著課程教材改革和學校內部教育教學改革深化,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關鍵性因素的觀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由于教師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與技能,因此教師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他不僅決定教育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還是教育資源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發揮其促進者,引路人的作用,不但要把自身的資源傳授給學生,還要幫助學生開發和利用學習資源。如在學習《獄中聯歡》這一課時,許多學生都沒讀過《紅巖》這本書,對文章描寫的情節比較難理解,如果要學生回家自覺閱讀,筆者認為面對如此厚重的一本書,想必也無多少學生能真正地看一看,這時教師就可利用本身的知識經驗告訴學生有關江姐、成剛的故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并介紹描寫比較精彩的章節給學生,這樣學生閱讀時就不會感到吃力,對閱讀也會產生興趣。另外由于教師是教育資源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要做好準備,以便能在能力、需要、經驗等方面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如有一位教師對《三國演義》的故事以及文中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物的性格都非常熟悉,因此在教《草船借箭》這一課時這位教師就先引導學生提出“十天之內造箭尚且不易,諸葛亮為什么僅僅三天就能完成任務,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神機妙算表現在何處?”等問題,然后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展開生生之間或者師生之間的互相爭辯、討論。在這節課中教師雖沒運用大量軟件,但憑自身對課文理解的深度以及豐富的知識經驗,通過討論和爭辯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教育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
三、怎樣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
現代科學知識發展變化快,教師在短短的幾年內把教科書上的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教師應把教科書上的重心轉化為指導學生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如有的教師在教《趵突泉》這課時就先提供給學生多種獲取信息的方法,如為學生提供查找有關濟南趵突泉的網上地址或是參考書目的名稱,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找朋友組成小組共同學習。由于學生掌握了查找信息的方法,在匯報的過程中,學生所講的內容連在場的老師都沒聽過,其信息量遠遠大于以前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所獲取的知識。
總之,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應當共同參與到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當中。
作者李文,女,漢族,1968年1月生,大專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現任職于盤山縣太平學校小學部,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是盤山縣小學語文骨干教師。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鐘啟泉 張華 崔允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6月 402-418頁
[2]《走進新課程》朱慕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4月 214-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