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琴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在小學,使學生學好數學,培養起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那么,怎樣培養小學數學雙語教學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
1、學會預習
指導學生學會預習是學法指導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小學數學雙語教學中,我教給小學生科學的預習方法。
(1)讀一讀
課前預習的首先是細讀教材,不認識的字,查字典,標出不懂的地方。把將要學習的內容先從頭到尾地看一遍。要認真看,逐字逐詞的閱讀理解,在新出現的概念下做上記號,看教科書是怎樣解釋這些新概念的。如果看不懂,讓民族學生看維漢對照詞典理解。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打上“?”,以便提出來與同學交流,在教師講解時作為聽課的重點。
(2)憶一憶
在數學中,新舊知識間往往存在緊密的聯系。在預習時,尋找與預習的新知有聯系已學過的知識,比如:定理、公式、法則等,然后用舊知來探究新知。如果舊知有模糊或遺忘的地方,可以查閱相關的資料,問問老師和同學。這樣對不懂的知識加以補習,既可以進一步鞏固學過知識,又為學習新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能使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3)做一做
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親自動手去實踐,通過剪、拼、折、移、擺、畫、量、觀察、比較等活動,體驗感悟新知識。學生只有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對所學知識才能不完。。
(4)練一練
學生在預習完例題后,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從課后的習題中選擇一些和書上例題同等難度的或類似的習題來練一練,如書上的做一做,這樣能驗證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如果正確了,可大大增強學生的預習信心,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如果出現錯誤,要找出錯在什么地方,想想為什么錯了,結合例題去改錯。如果是找不到錯誤的根源,可在聽課時重點聽講,認真領悟。
2 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
(1)比一比。
課堂上比一比,看誰預習得好;每周比一比,開展一次評比活動,評選出預習小能手;每學期比一比,對于預習較好的或者預習有進步的學生,發給他們一些獎品。這樣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大的激發“我要預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夸一夸
自信就是成功的一半。比如,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時就說:“我看誰是預習的小能手”!檢查預習效果時,發現預習得好的學生就在預習本上為他批注:你真是個會動腦筋的好孩子!預習得很成功,繼續努力!如果發現學生有進步也要及時表揚,比如,預習得真仔細!再多動一下腦筋!你都能當小老師了!繼續努力,老師相信你能行!等等,讓學生不斷體驗成功,樹立起自信。
二、培養小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
我在教學中,培養民族小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1 教師講的主要部分、關鍵問題一定要提醒學生,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養成注意聽課的習慣;
2 要培養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邊聽邊想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舉手,向老師提出來,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中解決;
3 邊聽邊記。聽課必須有手的活動,要把隨時聽到的重點隨手記到本上或書上,養成這種聽寫同步進行的習慣對今后的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三、培養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說數學”的習慣
在教學中加強說的訓練,培養說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同時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1、讓學生大膽的說出來。教師應用鼓勵的眼光鼓勵學生敢于說,對于怕說的學生要多引導,用眼睛來傳達老師期待,常用鼓勵的語言來增強怕發言學生的自信心。
2、讓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說清楚。在低段教學中,可以分層次來培養學生說清楚的能力。例如:在8加幾的教學中,10個一箱的羽毛球盒里有8個羽毛球,外面還有4個,一共有多少個?第一層可以讓學生根據學具邊操作邊描述。盒里的8個加上外面的2個,就是10個,10個再加外面的2個就是12個。第二層教師用湊十法的板書,引導學生說。第三層,脫離各種模式,利用表象記憶進行思維。
四、培養學生認真做作業的習慣。
我認為良好的作業習慣應該包括:態度認真、及時檢查驗算、書寫工整、獨立完成、富有創見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低不僅僅是體現在對問題的分析與解答,還體現在對解答過程的反思和檢驗。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檢驗習慣,經常事后后悔,我們習慣把這種現象稱為馬虎,其實是學生能力素養培養缺失的體現,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與培養。所以,在平時的作業中,對于一些字跡潦草的學生進行提醒,讓他們及時進行訂正。不要過于相信學生的檢驗能力,每個問題的檢驗方法往往是有多種。解方程、脫式計算、填空等的檢驗都要經常帶領學生進行回顧,針對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檢驗。如:對應用題的檢驗學生是非常困難,然而檢驗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教師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檢驗應用題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好習慣”。所以,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檢驗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問題的必要步驟長期堅持下去,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評價能力,通過對解題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縝密的思維品質。
總之,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習慣只能在學習中形成和發展。因此我們要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選取最能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教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