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華
好習慣鑄就好人生. 一年級孩子的培養可謂是關鍵期. 但是,一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比較小,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是很多,一節課的時間比較漫長,如果孩子不喜歡這門課程,就無法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樂趣,有些孩子更會出現厭學的心理. 那么,如何讓剛邁入校門的孩子喜歡上數學,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老師對于課堂的有效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堂成功的課堂是有效的,是會讓孩子愛上并一直想學下去的.
一、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而言,激發他們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是很重要的,這是支撐他們學習數學的重要力量.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 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 ”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成功教學,就要積極讓學生能夠在心情愉快的狀態下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去,這樣,學生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斷探究數學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最好方式是能夠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在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具體情境中發現數學現象,分析數學問題,使學生能夠在積極的狀態下,學習數學知識,發展自己的思維,提升自己的認識水平.
比如在教學“數一數”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種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教師可以說:“同學們,你們喜歡在兒童樂園里玩嗎?”很多學生都回答:“喜歡. ”教師接著說:“昨天我也去兒童樂園了,還帶回來一張照片呢,你們想看一看嗎?”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爭著看照片,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照片,并引導學生說出圖中物品的個數,這樣,學生可以在有趣的情境中,積極學習,不斷鍛煉自己的數數能力,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二、選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積極進行教學方式創新
在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教學一言堂模式的局限性,要針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積極創新教學方式,通過教學方式的革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的引領下, 獲得有效的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的教學方式有很多,比如,操作實驗方式、課堂討論方式、合作交流方式等等,教師要能夠針對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 比如,在教學“數一數”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展開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先用實物投影儀出示書中第2~3頁的畫面,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小組討論,了解學生數數情況.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問題如下:
1. 這是什么地方?你認為它美麗嗎?
2. 請你說一說: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圖上的物體分別有多少?(先小組討論,互相說,教師深入小組里了解情況,并且在個別組里探討數數規律,然后再請小朋友說)
3. 評價:你認為你們組有什么優點,別的組呢?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現實操作訓練,引導學生數周圍的實物,可以帶學生到教室外面,數一下校園中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導學生按照方位進行數數,也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練習題,比如,引導學生猜出教師手中拿的一把粉筆有多少支,引導學生思考盤子里最多可以放多少蘋果,思考筆筒里最多可以放多少支鉛筆等等,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猜想,提高學生的猜想能力.
三、重視探究性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進行探究性學習
新課改提出,在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教師要重視探究性教學活動,能夠圍繞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踐,不斷為學生數學學習提供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相關內容,不斷發現相應的數學規律和問題的結論,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設置一道探究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計算答案,提高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出題目“8 + 5 =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計算. 學生經過思考研究,可以給出以下算法:(1)通過數數的方式計算8 + 5 = 9 + 1 + 1 + 1 + 1 = 13;(2)通過湊十法把5分成2和3,可以有以下計算8 + 5 = 8 + 2 + 3 = 13;(3)通過湊十法把8分成5和3可以有以下計算8 + 5 = 5 + 5 + 3 = 13;(4)通過多加少減可以有以下計算8 + 5 = 10 + 5 - 2 = 13.
這樣,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探究學習,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好習慣,教師首先要做到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讓孩子在興趣中享受課堂,在快樂中愛上課堂,這些都會為孩子以后良好習慣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