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強
【關鍵詞】 生物教學;課堂提問;有效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6—0120—01
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方法。從提問的效率上說,可以分為高效的提問、有效的提問和無效的提問三個層次。有效的提問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能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怎樣來減少問題的無效性,做到有效的提問呢?
一、巧設疑問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成功的導入是高效課堂的基本條件,如何采取適宜的課堂導入形式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設立新穎的問題供學生討論或者思考。為了保證課堂的活力,教師可以從新奇的角度引出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如,教學“遺傳信息的攜帶者”這一部分內容時,要求學生了解到核酸的種類、分布、功能,以及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方法。由于這一時期的學生尚未對生物中的事物形成概念,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教師可以結合懸疑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的探案方法,如通過嫌疑犯的指紋或者頭發等內容進行DNA比對,進而順藤摸瓜,找到最終的犯人。教師在播放視頻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斷案技巧的依據是什么,如何能夠通過指紋或者頭發來查案,人體中的這些組成部分有哪些特點等,并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搜尋。實踐證明,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細微場景進行提問,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索興趣。
二、分層次提出問題,加深學生的思考
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從思考問題再到解決問題的這個過程中存在一個思維軌跡,即“解答距”,同時,這個思維軌跡還會根據問題解決時間的長短分成四個級別,一是微解答距,二是短解答距,三是長解答距,四是新解答距。教師在問題的設問上增加技巧性,即根據課文內容設置難度等級不同的問題,一層一層地深入,逐漸加深學生的思考程度,讓學生理解到更深層次的生物知識。
如,教學“細胞的增殖”這一部分內容時,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植物細胞在有絲分裂的各個時期中的形態,請學生結合課文圖像,總結出不同形態和細胞不同分裂時期的特點,并思考如何利用相應的模具制作分裂圖像。期間教師可以請學生自由分組,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圖像制作。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提出難度加深的問題,即請學生總結和比較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自制相應的表格進行對比。最后,教師通過引導和指示,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構成一定的知識框架以后,布置相應的練習,讓學生獨立思考課后問題,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聯系生活經驗,將學生所接觸到的事物轉化為學習中的知識參照點,同時,也鼓勵學生將親身經歷的事情,即抽象的事物轉變為學習模型,并逐漸學會理解和應用。而對于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而言,教師也可以將生活中的常識或者例子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增強學習熱情。
如,教學“細胞生活的環境”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學的重難點是要求學生了解細胞內環境的組成以及理化性質等。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解釋什么是“穩態”的定義時,要求學生單純記憶理論知識難度比較大。所以在課堂導入上,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搜尋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生活常識、圖片或者視頻等,讓學生主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如,課文圖片中介紹到,位于寒冷邊防的戰士,處于高熱環境中作業的煉鋼工人等,從細胞的內環境角度分析他們如何能夠抵御和適應這樣的工作環境。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快理解了所學知識。
設問是一種教學形式,也是一種教學藝術。如何在課堂中運用自如,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到教學內容、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當然,還要學會選擇適宜的提問時機,以確保充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