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清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間接、概括的反映。小學兒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大腦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可以更好地感知外物,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由此可見,思維作為智力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素質,促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評議教學中,我們應該把學生思維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將學生的思維素質培養與聽、說、讀、寫訓練結合起來,才能較快地提高學生的評議水平。
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思維訓練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點明了思與學的密切聯系。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戰場,教學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認知沖突、設疑、解疑,點燃思維的火花。例如,教學《草原》一課時,教師針對"到處是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一句質疑:"翠色怎么會流?怎么會流到天邊云際去呢?"我就此問題設置思維熱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帶著上述問題抓住主線,感知課文,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第一段,一邊讀一邊想,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幅幅畫面:"整個草原只見濃綠的草色連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線,望不到邊際,像綠色的海洋。"進而引導:"草原的綠色不會流動,但由于綠的鮮亮,微風吹來,綠草隨風擺動,形成層層草浪,給人什么感覺?書中用了哪四個字?"學生回答:"翠色欲流。"教師又問:"好像綠色在流動。草原無邊無際與藍天相接,微風吹來,草浪起伏,輕柔地向遠處延伸,你會看到什么?"學生答:"看到草浪輕輕流入云際。"教師小結:"作者僅以12個字寫出草原的美。"讓學生體會意境,這就是要緊的地方,不能表層滑過。打擦邊球,教師找準了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的結合點,一點點地引導,從而奠定了課堂教學的基礎。
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學,要幫助學生形成終生賴之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能力,開啟思維閘門,深化思維過程,并內化為學習動機。寓言《拔苗助長》和《守株待兔》體裁相同,情節相似,文章結構類同。在學第一篇寓言時,我讓學生總結出學習方法:⑴抓關鍵問題解決;⑵讀議詞句促理解;⑶聯系實際知理,運用三步法,知識遷移。學第二篇寓言時,學生就可以自己閱讀體味,揣摩詞句,適時反饋,展示思維過程,從而"求大同,存小異"地學會了這兩篇寓言。課后,我幫助學生以此類推,舉一反三,總結其它寓言的學法,形成自學能力,養成思考的習慣。
三、設定深度,激發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有一定難度但通過思維可以解決的問題,也能激發起學生思維的興趣。《賣火柴的小姑娘》中有這樣一段話:"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這句話交代了小女孩悲慘的結局。教學時,教師問學生:"這句話為什么要兩次說她死了,是否有點重復的羅嗦?"要學生聯系課文的其它部分去想象。他們最初有些茫然,經過提示,他們理解到這樣寫不僅有強調作用,而且后半句特別點明死的時間和原因,更包含對比和暗示。于是學生指出了課文里寫大年夜富人們生活的句子:"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美麗的圣誕樹……翠綠的樹枝上點著幾支……,許多幅美麗的畫片……"然后他們歸納起來說:"小女孩就是在富人們正在溫暖的屋子里歡度佳節時凍死的,這是多么鮮明的對照。"這樣,學生很自然地認識到小女孩的死是吃人的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惡果。
四、運用媒體,降低思維
語言文學是思維的重要工具,每一篇課文就是一個例子。在教學課文中,教師首先從字詞入手釋疑,帶領學生揣摩字、詞、句的含義,品味語言美和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中碰到許多不能異懂的問題,恰當選擇多媒體課件,能深化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如,《小池》,課始,為了使學生了解"小池"這首詩所描繪的初夏荷花池的美景,教師設計制作了動畫片,畫面中有細流從泉眼中涌出,樹陰映照在水面上,小荷葉剛露尖角,蜻蜓在飛舞。學生的審美感被激發起來,進入情景中,情不自禁地贊嘆,夏天的荷花池真美啊!課文中的"惜"、"愛"兩字,有"愛惜、喜愛"之意,從字面上可解釋為泉眼愛惜細細的流,樹陰喜愛初夏柔和的風光。進一步挖掘內涵,不難看出,這是作者托物抒情,把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融入到景物之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是歷代受人稱道的絕妙佳句,蘊含著活力和生機,使全詩富有生氣。課件形象地演示了小荷清新可愛的形象,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詩句,陶然于美景之中,如身臨其境,降低了思維的難度。
由于多媒體電腦展現了詩的豐富意蘊,為學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了思維與表達的橋梁,把感受到的美用語言表達出來,描述圖意來取代單純對詩句的理解,使詩的意境變得更豐滿,使學生的看、聽、讀、說訓練得到有機結合、感知、想象、思維、表達、創造能力得到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