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芝莉
摘要: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中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音樂教育 德育 審美體現 真善美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6-0172-03
完善的音樂教學,能引導學生領略歌曲的內涵,理解歌曲表現的對精神、意志、品質的贊美。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心靈上得到凈化,感情上得到升華。
一、 真善美概述
1、真善美意蘊
“真”具有多重含義,通常意義上是指未經后天人為加工的事物,包括物質組成、結構與形態、內在矛盾、客觀規律等等,也就是事物的本來面貌。真還指作為一個社會人在經歷長期的、一定量的人生磨礪后,能夠知天樂命,與他人、社會、自然和諧共處。
“善”。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善的認識是不同的。今天我們對善的認識趨于一致。那就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具有利他性的思、言、行。這是廣義上人們對善的定義。狹義上,善的定義為:人在社會活動中,做出的符合所處社會或者所在階級的道德規范的行為,即,倫理學上定義的善。此外,善也指人生境界、理想人格等多方面的含義。
“美”。應該承認的是,人的學識不同、思想境界不同、立場不同……對美的定義是不同的。美是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的一個變化著的概念。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就沒有明確的、正確的定義。唯物主義認為:美就是事物的生命力。美感是一種人的主觀認識,是認識主體的一種心理活動。但如果某個客觀存在擁有美感,認識主體對此未必能認識到,因為認識這種美感是受到主觀認識諸多因素限制的,只有所有因素具備了,才具備認識美的條件。
2、人與真善美的統一
人要成為真善美的擁有者,不是僅僅表現在娓娓道來的言辭上,而是要保證其在人的思想中扎下根去,使人成為真善美堅定不移的信仰者、矢志不移的追求者、始終如一的踐行者。但縱觀人類歷史,人類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充滿了曲折。
原始社會中,人與人、自然都是和諧相處,這時人的真善美是自然的、樸素的、原始的,是始終與人的思、言、行高度統一的。進入奴隸社會后,一部分人作為剝削階級不再參與生產活動,退出了求真的活動領域,每天浸泡在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中,在追求權力與利益的道路上互相傾軋,這時,在這部分人中,人性中的真已經不復存在。相應的,被剝削者整天被奴役在高強度的勞動中,勞動淪為一種生存和生活的手段,失去了應有的快樂,使得被其內心扭曲,此時,真善美開始與人逐漸分離,人類社會成為假、惡、丑肆虐的地方。隨著階級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社會要求又認識到真善美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于是全社會又共同發掘、追求真善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屬性徹底解決了導致真善美喪失的根源問題,為真善美與人的和諧統一創造了前提。雖然如此,但也應看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為種種原因,假惡丑現象仍然比較突出,人們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仍然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所以,我們應該將融合了真善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使德育、美育與專業學習齊頭并進,加大“三觀”教育力度,讓社會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大家庭,讓真善美的春風能吹到華夏大地的每個角落。
二、開展中學音樂教育的意義
1、用于音樂教學作品滿含情感,可強化情感教育。
被納入中學音樂教育中的作品無疑都是優秀之作,作品都包含創作者的對黨、家國、民族、百姓的深情。同時,組織學生了解下作品創作的背景。可以發現,這些背景與作品內容是統一的,都是反映創作者的主觀情感。如國人耳熟能詳的《黃河大合唱》,創作于60多年前,但即使是這么長時間過去了,人們在聆聽其中的《保衛黃河》、《黃河頌》時,依然會被作品中孕育的博大的愛國情懷所打動。作者冼星海就在一本書中寫到,《黃河大合唱》贏得認可對于我來說并不意味著成功,并不意味著我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我的目標是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奉獻給我深愛的中華民族,我只有加倍努力,將更優秀的作品寫出來,這也是《民族解放交響樂》和其他作品誕生的原因,我對藝術的追求將是無止境的,這種追求是為了我可愛的祖國,直到我生命結束。這些樸實的話不正是與作品中滿含的情感相呼應的嗎?這些好的品德都是學生學習的。學生在欣賞或演唱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時,充分體驗到這種美好而偉大的情感,激發其熱愛祖國、追求真理的真情。
2、音樂教育與時代接軌的必要性
信息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應該是復合型高素質人才,不僅要有一定理論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等等,尤其是要有正確的“三觀”和愛黨愛國的情懷。而這些都是音樂必須具有的,也是音樂教育能給予學生的,所以音樂教育必須要做到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在時代的發展中,能與時俱進。所以音樂教育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種教育的功能,要做到相應時代的呼喚,教育內容要反應時代的發展,重要的社會變革,從而對學生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
3、在音樂實踐中提高學生發現真善美的能力。
在實踐中學生們成為傳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多次藝術節、合唱節比賽中,學生們不但在藝術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體驗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備優秀的意志品德將無法完成。中學時代的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是中學教育領域中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要培養附和時代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會產生效果。音樂是美感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侵入中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審美體驗的積淀,產生巨大的行為力量。
三、在中學音樂課堂教育中納入真善美的目的
中學生是個“三觀”尚未完全形成的群體,所以將真善美納入到包括音樂課堂在內的課程中,就是要使他們對其有正確的認知,能夠將追求真善美、擁有真善美作為終身追求的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成為擁有真善美人格,達到真善美境界的真正意義上的“人”。
將真善美納入到教育中的根本目的,實際上與很多教育家、思想家追求教育的目的是不謀而合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至人、善人、君子、仁人等等,是這些教育家、思想家至高理想或者是終身奮斗的目標。這些所謂的“人”與具有真善美的“人”實際上本質是相同的。
許多杰出的思想家對人生境界有關不懈的探索,并將之作為追求的理想。孟子的理想社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子理想社會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些社會理想也折射出這些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實際上就是將追求真善美作為人生最高境界。朱光潛認為人生的境界有兩種,一種是看戲的人生,一種是演戲的人生。馮友蘭則認為人生境界應該分為自然的、功利的、道德的、天地這四種境界。這些對人生境界的認識都各不相同,但都認為有個最高的人生境界,那就是真善美高度統一的境界,這也是人們應該不懈追求的終極境界。不過蕓蕓眾生鮮有能完全達到者。但是只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就會逐漸接近這一境界,在此過程中,人也會變得更加“純粹”,更加可愛,更加完美。
四、德育滲透在音樂教育中,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歌曲所包含的思想內涵要提煉出來。
1、將政治思想教育、培養道德品質納入到音樂教育中去,發揮其德育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感染他們,教育他們,在感受音樂的美中獲得正確的認知和良好的品質,這種教育效果是其它學科無法代替的。
音樂教育可將那些枯燥的、教條化的說教轉化為生動的、充滿情趣的方式,同時,將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寓于其中,使中學生對音樂這一藝術形式進行審美的過程中,對其錯誤認識糾偏正位,同時使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得以升華,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例如,1997年澳門回歸的時候,由著名的愛國詩人填詞的《七子之歌》始終伴隨在整個交接儀式過程中,這首動情的歌曲將祖國比為母親,深情地唱到“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我依然……”這首歌曲打動了無數的中學生,這首對祖國充滿依戀,對回歸充滿期盼的歌曲,極大呼喚起了學生們愛國的深情,使學生沉浸在無比的激動中,當歌曲出現“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這樣的歌詞,電視屏幕上播放出五星紅旗飄揚在澳門特區高空時,在場人無不動容。
2、音樂審美體現的積淀,使德育教育深入人心,從音樂審美體現中獲得真善美。
開展素質教育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成一個怎樣的人是必須的,是被他人、社會、國家所認可的。所以將真善美寓于音樂教學中,使學生在審美擁有真善美,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首廣受認可的經典作品。該作品以故事情節為主線,在纏綿或激蕩的音樂中,刻畫了男女主人公真摯愛情,同時對釀成愛情悲劇的社會進行了血淚控訴。當音樂進行到“長亭惜別”等段落時,學生會在優美的旋律中,被主人公真摯地情感所感動——真;“呈示部主部主題”柔美、深情,“副部主題”旋律清新、活躍,使學生裝體會一種純樸、善良——善;“化蝶”充滿了浪漫與幻想,“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美。
3、教育的內在屬性要求音樂教育者要與時俱進
音樂教師是開展音樂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音樂知識的傳播者。要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發現真善美,把握真善美,擁有真善美,最終將其培養成為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這就對音樂教師自身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音樂教育已經無法適用時代的需要,時代呼喚音樂教學要在“變”中求生存、求發展,教師就是要認清這種“變”得重要性和必要性,緊扣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轉認識、變方法、會創新,讓自己的音樂知識教育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感染學生,對音樂的執著打動學生。從而形成濃厚的、良好的學習音樂氛圍。
音樂教育不僅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樹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深遠的意義。音樂是一種奇妙的語言,無時無刻不在撫慰著人們的心靈。真善美從音樂教育中獲得。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湯一介.學術文化隨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