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069-02
語文教學實際上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立而健康的思想情感世界,幫助他們逐漸形成自己良好的個性乃至風度,讓他們懂得如何自己去獲取更豐富的學識,而不是給他們以現成的知識。教學中如果離開了學生自己對課文的領會,離開了他們自己真切的感受,無論怎樣高深的答案,這個答案無論被他們如何完整地接受,那都將是死的,最終因沒被消化而與垃圾無異。我們已經感受到讓學生讀課文時讀出自己的感覺、讀出自己的感悟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去閱讀呢?
一、讓學生帶著情感去閱讀
1.在情感中插著想象讀。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想象,同時更有利于促使學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學生更深刻地、創造性地理解課文。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一下子帶到課文的情境中,再啟迪想象有感情地讀,重視學生獨特體驗。學生通過理解內容創設情境、發揮想象讀出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如教學《爬天都峰》時,課文講天都峰筆陡,鐵鏈仿佛從空中掛下來似的。教師可以從爬陡坡去引導學生想象天都峰的險以及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天都峰的艱難,領悟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勇往直前。
2.帶著表演讀。教學生讀范文,是培養學生將無聲的文字符號,由視覺到思維,經過理解加工,轉換成有聲語言來再現故事情節,描繪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讀,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在活躍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朗讀,必然會認真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從而能心領神會地讀出對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備。比如,學習了《小英雄雨來》的故事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個故事進行課本劇的排練。(“游泳能手”“夜校讀書”“鬼子查問”“掩護李大叔”“河岸上的槍聲”、“雨來沒有死”)從人物的選定,到臺詞的醞釀,到最后包括人物的服裝造型等,都是一出精彩的課本劇的準備工作。而這一切,都由學生自己去準備和創作,在準備的過程中,實質上是對文章的再一次醞釀與提煉。而在自由發揮的空間里,學生找到了體驗的快樂和創新的靈感。相對來說,那些故事性極強、趣味性濃郁的寓言、童話故事、小說等,比較適合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
3.聯系生活經驗讀。心理學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型,理解越快、越真。對于課文中那些學生有生活體驗的內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感悟體驗。有時可采用同類聯系,有時可運用對比感悟來加深理解。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外國小說后,很多學生都深深地同情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痛恨資本主義社會的麻木與黑暗,為了激發這種強烈的愛憎分明之情,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再以《娘》為話題,談談自己的感受,在強烈的對比中,歌頌了這位老師不以師長自居,知錯就改的高貴品質。
二、讓學生帶著感悟去閱讀
1.在關鍵中感悟。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最重要的地方。一篇文章中有許多關鍵的語句,如中心句、過渡句、精彩句、總結句、總起句等。教師抓住了這些句子,牽一發而動全身,帶領學生進入作品的言語空間,全身心地閱讀感悟。這是感悟教學模式所采用的基本課堂設計方法,往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十年后的禮物》講述的是音樂家愛德華與守林人八歲的女兒相遇,他承諾十年后送給她一份禮物。在十年后的音樂會上達格尼果然收到了那份禮物的故事。從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大音樂家愛德華信守諾言的高貴品質。由于在教學設計中有了這樣一條貫穿全文的主線,所以學生的學習就有了一定的方向,能順藤摸瓜,突破難點。
2.在讀背中體味。讀背體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卻是常盛不衰的教學方法。對于那些表達流暢,情感豐富,蘊涵著極強人文性的好文章時,我們不惜以時間和精力為代價,讓每一位學生細細品讀和體味,從而走入作者的心靈,感受人物的坎坷命運,分享人物的快樂時光。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優秀文章,值得讀背記憶。比如《我家門前的海》、巴金的《鳥的天堂》、冰心奶奶的《只揀兒童多處行》等,都是一篇篇美文,一個個故事,值得細細體味和咀嚼,在品味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三、化思為情、情思相容,激發學生激情
1.有滋有味地讀一讀。“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談朗讀》)。教師要教會學生用兩條視線讀書:一條是生理視線,即眼睛的視線;一條是心理視線,即心靈的視線。讓學生一邊聲情并茂的朗讀,一邊展開聯想和想象,就像在頭腦中“放電影”。通過多種感官,使符號、語音、意義、表象等有機結合,使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內容融合成完整、連續的生活畫卷,在學生的頭腦中活動起來。這樣,把“話”想像成“畫”,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們才能進行主體的、全方位的感受和體驗。
2.看著圖畫讀一讀。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與課文密切聯系的插圖,適時用插圖配合朗讀,這樣,既對學生進行圖文結合的訓練,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讀效果。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揚科》《我的戰友邱少云》《火燒云》《桂林山水》等文章,都可以通過仔細觀察課文插圖來醞釀情緒,幫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從而整體感知,直接或間接地獲得更多的體驗。讓學生展開聯想,激活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例如用一句話“霧啊,你多么溫柔”。讓同學們展開聯想,寫出具體的“霧溫柔”的情感來。學生通過聯想寫出“霧像溫柔的少女的面紗”。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