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娟
摘 要 德育教育工作是班級管理工作中一項光榮而艱巨的工作,每一位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都會有深刻的體會,因為我們摸索過、探求過、失敗過、成功過。我,也是班主任中的一員,感受很深刻,班級管理千頭萬緒,學生思想瞬息萬變。特別是當今的孩子們,個性張揚,見多識廣,思維靈活,我們要做就更多了。記得冰心曾說:“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就不能抽象。孩子們愛祖國、愛人民總是從身邊感受到的,如愛自己的教室、校園,愛自己的父母和老師……”為了在班級中加強這方面的德育教育,使每個學生在思想上有更大的進步,培養(yǎng)其優(yōu)秀的人格,我從自身做起,用點點滴滴的小事來感化孩子們。
關鍵詞 教師 學生 愛 寬容 傾聽 魅力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084-02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規(guī)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nèi)化和外化,發(fā)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zhì)的系統(tǒng)健康成長,具有導向、動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影響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品行。有一位教育家曾說過:一個人如果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成績,并不是件難事,但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德育要從小抓起,從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看,道德判斷、道德行為都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就跟上臺階一樣。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時時刻刻的貫穿于孩子成長的全過程。因此,在此階段要加強基本的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注意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認識,以理論指導道德行為,并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打下基礎,這對他們的一生怎樣做人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抓住時機開展小學生的德育工作,這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勤于了解孩子,寬容孩子
作為班主任,要善于洞察學生的心靈,摸清學生的心理特點,體會他們的內(nèi)心要求。剛接手一個新班時,如果能在很短時間內(nèi)記住所有學生的名字,對學生來說,就是很高興的事。這樣,既能證明他們在老師心目中的位置,又能說明老師在工作上,對學生的態(tài)度上是認真負責的。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努力學習的信心。了解班風、學風,了解全班主要的優(yōu)缺點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長普遍的文化層次,找到亟待糾正的弱點;還要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征(包括能力、氣質(zhì)、性格、愛好等),了解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掌握哪些是積極分子,哪些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學生等等。
了解學生,是真正理解他們,包容他們的過錯。只有充分地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現(xiàn)代的學生生活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本身,在信息社會的今天,他們的生活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習,已經(jīng)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同時也碰到了很多成長中困惑的問題。對于成年人,這些問題也許是幼稚可笑的,也許是不屑一顧的,但對于那些孩子,確是他們無法面對和解決的。作為班主任,我必須從各個方面去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困難。這就要求我去“熱愛”每一個學生,去包容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做的每一件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當然,這種愛不是溺愛,更不能一味的縱容他們。
二、樂于傾聽孩子的聲音
孩子天生是可愛的,但這種可愛容易被不良情緒掩蓋,當孩子產(chǎn)生驚恐、孤獨或不被贊賞的負面情緒時,內(nèi)心的不安會使她對人產(chǎn)生敵對態(tài)度,從而產(chǎn)生可惡的行為,這類行為表明孩子在尋求幫助,這時候如果得到傾聽,則他就會從受傷的感覺中解脫出來。為人師者,特別是班主任,我們要愛護和關心學生,以自己的潔言潔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學生,逐步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這樣,當某個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難題或不順心的事時,就會想找信賴的人——那就是我,一吐為快,指點迷津。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樂,因此,我是從學習和生活的每件實實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關心,與學生真心實意地融通,這樣學生才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傾聽不單是忠實當好聽眾,還要用動作和情感向孩子傳達愛。比如,可以摸摸孩子頭,拍拍孩子肩膀,對孩子點點頭,給孩子豎大拇指,給孩子傳遞肯定的眼神等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讓孩子感受到老師是最可信賴的。能做到這些,孩子就會打消所有顧慮,向老師敞開心扉,把心里話告訴老師。善于傾聽的老師,能聆聽到孩子的心聲,能及時分享孩子的幸福、快樂,能在第一時間替孩子分擔痛苦、煩惱。因此,不管您有多忙,都要停下手中的活,做孩子的忠實聽眾,讓孩子自覺的向您敞開他的心扉,這樣,教育孩子的諸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敢于付出愛心,方可收獲真情
愛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是學生的一種心理寄托,是學生一種內(nèi)心渴望。教師只要真誠真心付出愛,不但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溫暖之情,而且還很容易打動學生。一旦學生這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可以增進師生友誼,產(chǎn)生情感共鳴,啟迪學生心靈,喚醒學生理智,就可以達到“親其師,信其師,樂其師”的境界,從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諦。這是老生常談,也是老生“必”談。一位班主任沒有愛能夠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不可想象的。愛是現(xiàn)代教育的第一法則。沒有愛便沒有現(xiàn)代教育;沒有愛便沒有真誠。托爾斯泰認為:“如果教師只有對事業(yè)的愛,那么他是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對學生具有父母一樣的愛,那么,他要比一個讀過許多書但不熱愛教育事業(yè)又不熱愛兒童的教師好。教師把對事業(yè)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教師的愛并不是一般意義的愛,它是一種天性和修養(yǎng)的結晶,它是道德與人格的統(tǒng)一,它要求教師具有獻身于教育的遠大理想,它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偉大的熱愛真理的精神。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愛的集合,它該包括世界上除了男女情愛之外的所有的愛——像母親熱愛孩子一樣無私,像父親熱愛兒子一樣嚴格而慈祥,像戰(zhàn)士熱愛祖國一樣忠誠,像兄長熱愛弟弟一樣寬厚,像姐姐愛妹妹一樣溫柔又體貼,像哲學家熱愛真理一樣執(zhí)著而癡迷。
四、善于展示個人魅力,巧妙吸引學生
隨著社會對培養(yǎng)人的要求的改變,更迫切地向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時代要求。新課程,我們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更要塑造新的形象。教育工作中個人魅力極為重要,班主任的德才學識、情感人格、言行舉止等都會給學生留下深遠的影響。學生只要喜歡你這個老師,就會接受你說的話,愿意聽你講的課。
1.做一個傳遞愛的老師
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寫在紙上的愛,一個早晨就可以讀完,說在嘴上的愛一個轉身就能忘記,而唯有老師和母親的愛是寫在大地和天空,永遠和永藏在心底里。”愛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愛并不是表面現(xiàn)象,而應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試想一下,整天生活在一群無憂無慮的“快樂天使”之中,你能不愛他們嗎?整天面對著一群崇拜自己的“追師族”你能不愛他們嗎?每天望著他們那雙求知的眼神,你能不對他們傾注愛心嗎?老師有了愛孩子的心,才能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進幼教事業(yè)中。愛孩子應把握一個度,過度的愛便是溺愛。對不同的孩子產(chǎn)生不同的愛,便是偏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站在同一角度上去看待每一名幼兒,不應對調(diào)皮、智力低下的幼兒產(chǎn)生煩感。也不應對乖巧、機靈的幼兒進行偏愛,溺愛。孩子們來到幼兒園應享受老師同等的待遇,老師應對全體幼兒傾注愛心。愛是無私與奉獻,老師在與幼兒的日常生活交往之中,應充當著各種角色,老師要像母親一樣愛護著幼兒,也要象朋友一樣與幼兒一起游戲,還要盡教師的職責,教書育人,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接受知識,讓我們的愛伴隨著孩子健康成長。只有愛學生的老師才會收獲學生的愛。愛就是要寬容,面對天真可愛的孩子偶爾的小缺點,得寬容處且寬容。
2.做一個幽默的老師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如果我們每天繃著臉對著孩子,孩子會從心底對我們產(chǎn)生恐懼,不敢靠近老師。更不要說喜歡老師。如果我們是一個子幽默的老師,經(jīng)常會說一些孩子喜歡的小笑話,做一些孩子喜歡的小游戲,我想孩子會從內(nèi)心中喜歡和你在一起的。
3.做一個善于交流的老師
和孩子相處,首先你要能和孩子打成一片,這樣,孩子才會親近你,才會愿意和你交流。我們應放下老師的心態(tài),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自由活動的時候和孩子聊聊天,關注一下孩子喜歡的卡通頻道,一起說說他們心中的“偶像”;游戲的時候,不再是個旁觀者,而是和孩子一起無憂無慮地游戲,有時輸了又何妨?其實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非常的豐富,有時候他們知道的東西,我們也許沒聽過,他們說出的話我們也許會震驚,不相信是從一個孩子嘴中說出來的。交流不但可以發(fā)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很好的增加孩子和老師之間的和諧,如果我們經(jīng)常和孩子溝通,聊天,孩子會把我們當作是朋友,而不是老師。久而久之,會和我們走得很近,遇到什么事也愿意和老師一起說。這樣,我們就成為了孩子不可缺少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