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剛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087-01
傳統的高中教學課堂老師照本宣科,課堂氣氛沉悶,沒有歡聲笑語,老師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把書本的知識點滴不漏的塞給學生,沒有顧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生的思維和能力也在昏睡中慢慢“死”去。新課標頒布以后,確立了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讓美術課堂活起來是我一直以來的努力,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大膽改革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體做法是:
一、導入課程要注重幽默有趣
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始,可以確定一堂課的基調,幽默地導入可以為整堂課定下愉快的基調,之后的課程開展就比較輕松。在國畫課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賞安格爾的油畫《貴婦人像》和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繼而提問二者有何不同。學生比較拘謹,沒有踴躍回答。于是我自問自答:“第一幅畫的是一位豐滿的女性,第二幅畫的是一位寬衣大肚的男性。”學生大笑。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的發言變得踴躍了,我很好地導入了這節課的內容。在《繪畫中的形》一課教學中,我用一個幽默的小游戲導入:請一位學生上臺觀看由幾個簡單的幾何形體構成的圖片,并讓他用語言或肢體動作將圖片介紹給其他學生,讓其他學生用筆畫在紙上,最后全班一起將畫好的圖形展示出來。介紹的學生的語言和動作惹人發笑,最后大家畫出的圖片與原圖的巨大反差也讓學生覺得有趣。我通過這個小游戲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在傳情達意方面具有局限性,而通過繪畫表達一些意思則更為快捷方便。我以此為契機開始了這堂課的教學。
二、在教材處理上,要全面把握教材,靈活運用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進行授課方式的變幻,讓課堂活躍,讓智慧飛揚。我國擁有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優秀的美學文化貫穿于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只要能夠認真觀察,便會發現生活處處是美術。在講授課程之前,教師應該做好備課教案,把重難點進行區分,從而在教學中把握好節奏,讓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理解所講的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升華和醞釀,培養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才是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
三、在課堂上要注重情景的設置,營造氛圍
傳統美術欣賞課停留在對美術作品平面欣賞之上,多媒體的普及,可以將美術作品立體化,高科技和藝術作品融為一體,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審美文化素質。多媒體教學融欣賞、講授、示范為一體,聲畫同步,圖文并茂、生動直觀、絢爛多彩,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美的享受中潛移默化的理解和掌握相關美術知識。如講授《中國陶瓷藝術》和《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等章節時,信息量之大,傳統課堂教學無法一一展示,學生只能摘取片面了解,而多媒體將課堂四十五分鐘作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把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中最富民族特色,在世界美術史上競放異彩的陶瓷器、玉器、青銅器、絲織品和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的中國古代宮殿、壇廟、佛塔、園林等建筑生動地呈現出來。大量的信息,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學生興趣盎然,精神極度亢奮,學習效率及學習效果達到最佳。同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我國古代美術的輝煌成就。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師生關系良好的情況下,學生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習效果好,教師的教學業績也高。反之,那些與學生關系有隔閡,對問題處理不好的教師,學生會因為對教師有隔膜,而對此學科的學習不感興趣,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就不好了。良好的師生關系來源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它不同于文化的有形傳授,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意識,在教師的言行舉止中體現出來。教師給學生什么樣的情感,學生會反作用于教師同樣的情感。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在平時的教育中,要放下教育家的架勢,把他們當成自己的朋友。尤其是高中生,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思想活躍,多和他們聊天,找到可交流的話題,漸漸地,學生會把教師當成朋友,課上、課下都愿意和教師交流。師生之間無話不談,沒有年齡的距離感,學生會因為對教師有好感而在學習上格外用心。
總之,高中美術教學內容以欣賞為主線,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美術教師要在鉆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上下功夫,讓課堂充滿“活”力。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多種美術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合理運用是很重要的。適當設置并提出一些能引學生思考和探究興趣的問題是最不可少的,激勵學生的想象,激活學生的各種感官,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地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獲得愉快和積極的體驗,讓我們的美術課堂有趣味,同時也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