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摘 要:高校學生具有追求自我個性,要求與眾不同的特點,傳統的以灌輸為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滿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這對高校積極利用新媒體的載體形式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試圖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高校以新媒體為載體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路徑,在高校開展以新媒體為載體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好的迎合學生自主選擇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特點,使其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基于數字基礎的、非線性傳播的、能夠實現交互并具有互聯傳播特性的傳播方式和交互傳播的組織機構。①可見,新媒體的概念是具有相對性的,它是有別于之前的媒體傳輸技術。將新媒體作為載體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作為出發點并且是一種教育不外現痕跡的形式。
一、建立以新媒體載體開展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機制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堅持“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以新媒體為載體開展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在堅持基本教育原則和目標的基礎上發揮將教育寓于無形的觀念。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觀可測量性不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由數據或其他具體形態呈現出來。但是對于新媒體載體的應用如果只是在建設之前強調教育目的,而不能監測整個教育過程的完成,那么就不會形成實際效果的反饋和評價。通過建設健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的評估機制才能取得的成績和自身的缺失,評價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教育者是將教育內容與目標通過各種新媒體載體以思想上的引導性作用傳遞給受教育者。整個過程都沒有明確的形式,因此教育者也不能對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是否內化為行動有清楚地了解。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發揮的教育結果是客觀存在的,雖然不能制定相應的量化考核標準,但可以觀察到受教者思想和行為的變化。
二、主動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運用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以新媒體為載體開展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是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培養的引路人。新媒體時代,熟練掌握和恰當使用新媒體技術是輔導員必備的能力。傳統單向的信息傳遞模式在新媒體信息傳遞平等共享平臺的作用下逐步形成開放、互動的交流社區。著力提升網絡運用能力,遵循信息網絡規律,把掌握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操作技術作為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的必備能力,練就運用“網言網語”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管理的過硬本領。②以微博為例,以其便捷、廣泛的特點,得到學生的廣泛使用。高校輔導員應抓住時機,以新媒體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于其中,做好與學生的溝通與及時的信息反饋,形成有效的互動和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新媒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開展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的互動對話。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動活潑,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更好地發揮疏通與引導相結合的教育原則。要采用新媒體作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需要加大對信息傳播內容的監管力度,做到有的放矢。
新媒體環境下各種信息混雜,缺乏必要的信息篩選,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十分廣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將學生時刻處在可觀察的范圍之內。當前高校學生的特點就是思想變化快、易受各種思想的影響,在接觸新事物的同時缺少必要的辨別能力,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多方的沖擊。基于這樣的現實強狂,以實際的行動和有效的措施制定出學生新媒體素質培養的方案和具體措施是十分必要和急需的。隨著新媒體載體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素質教育的專門課程和相關培訓應該跟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開展。遵循法律法規,并及時制定相應的校紀校規和規章制度,使得學生有據可循,開展長期良性有序的新媒體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充分發揮手機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運用的作用
目前高校學生智能手機的使用率很高,手機已成為學生互相交流和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手機也以其自身以個人為中心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征,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具有較強的手機媒體運用掌握能力是以手機為載體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決條件。目前QQ和微信是比較常用的即時通訊工具,其自身的特點在于點對點的即時傳播交互功能。借助手機QQ或微信可以建立人員組成不同的QQ群或微信群,在不同群組人員之間可以進行一對一、一對多或是多對多的即時溝通和交流。部分高校已經建立起相關的以手機為依托的新媒體載體平臺,但現階段存在著內容形式單調,以單向信息傳輸為主,缺少互動的問題。這樣的建設并未突出手機互動性強的優勢。以微信為例,建立微信平臺,微資訊、微互動、微答疑等各種形式的交流和信息傳遞,構建出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載體,但是是否能對學生的政治立場、價值判斷、道德情操、心理狀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關鍵在于宣傳的形式和實際學生的參與程度。在此教育者應該公開個人朋友圈,真正做到與學生交流并進行正面引導,使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占領虛擬世界的主陣地。
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進行有效的開發,需要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創新,分析隱藏的對新媒體載體作用發揮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真正的做到積極使用新媒體載體,拓展新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構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應用系統。當然,在看到新媒體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有利因素的同時,我們也應當考慮到新媒體所帶來的不利因素。
注釋:
①李林英,郭麗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19.
②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建設的意見[C].2015.9.
參考文獻:
[1]董婭.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展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婁淑華,楊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3]陳茂生.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2007.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