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摘要】對語文的教學與設計來說,我國古代諸多文學作品和經典史詩均由文言文寫作而成,因此,想要汲取古代優秀的文學寶庫的精髓,就必須根據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不同教育階段設計出層次不同的文言文學習與教學,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 選文策略
一、引言
在新文化運動中,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隨著自身語言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發展,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漢語”,但是文言文作為我國古代使用的一種語言模式,具有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對于語文的教學與設計來說,我國古代諸多文學作品和經典史詩均由文言文寫作而成,因此,想要汲取古代優秀的文學寶庫的精髓,就必須根據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不同教育階段設計出層次不同的文言文學習與教學,但是在紛繁復雜的文言文中選取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且適合現行學生的發展現狀又是急需要我們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現行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選文不足之處
(一)選文的趣味性
現代文的閱讀和學習相對于現行學生來說更容易貼近自己的生活實際,并且具有極強的故事性以及情感的共鳴,同時漢語發達的語言魅力也讓學生更容易進入到現代文的學習之中,而文言文則不同,由于句式、語法、生僻字等原因,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
(二)選文的可取性
在進行文言文的選文之前,教材并沒有凸顯出選文是否有利于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語文教學無論是現代文選取亦或是文言文選取,我們考慮的第一個方面便是如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并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有效的價值導向,但是部分教材在進行文言文選取時,并沒有將這一點放在第一位,而是從模式化、模版化的角度出發進行文言文選取。
(三)選文的次序性
本身語文的教學屬于學生教育過程的組成部分,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語文的教學是從初級逐漸進入到高級的教學模式中,而文言文的文選與之也應當是同步的,但是部分教材的文言文選取沒有一定的連貫性和進階性,也并沒有考慮到長遠的一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失去了基本的興趣和動力。[1]
三、現行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選文建議
(一)循序漸進,具有選文層次性
通過我們的分析研究發現,學生在接觸文言文的學習時,往往是從易到難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就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來說,相對于學生在小學、初中掌握的文言文常識和基礎知識,高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普遍提升,無論是從篇幅還是文本來說就上了一定的高度,“因此在選取高中文言文教材的選文時必須從這一角度入手,一方面便于學生繼續鞏固學習,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文言文知識積累。”[1]例如:對于儒家經典的選取,《史記》中的部分篇章就可以選取,例如《淮陰侯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刺客列傳》。就拿《廉頗藺相如列傳》來說,在小學人教版課本中學生已經學習過白話文廉頗藺相如的故事,并且具有一定的印像,如果選取這一篇章,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白話文內容以及文言文的基礎知識進行自行學習,體現出了一種學習的進階模式和自主模式。
(二)選文的“文質兼美”
孔子“在《論語顏淵》中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文是指在外的表現,‘質是指道德品質。意思是君子要文質兼備,具體到語文教材中的選文,‘文指的是文章的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以及寫作手法等一些外在的東西,而‘質則指文章的思想內涵、情感態度等一些內在的東西。”[2]例如《蘭亭集序》,就可以稱作是“文質兼美”的典范,我們根據文章的內容來進行分析,首先,從“文”的角度來說,文章詞藻優美,用典豐富,又具有相當多的修辭手法的展示,比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一句,作者是想要表現江南的美麗風景,但是卻語言簡練,通過極為簡單又有代表性的詞語將江南的風景幾筆畫出,不僅不顯得累贅突兀,而且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此外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分明;其次我們從“質”的角度進行考慮,文言文的選取如果能夠很好地契合現行的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實際,就很容易讓學生進入到文言文“質”的理解當中,就拿《蘭亭集序》來說,首先從書法的角度而言便具有一定的教學性,其次結合當下的社會實際,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缺少寧靜的一種思考或者是反思,而作者變現的這種主題恰好能夠結合當下的生活實際進行分析。也便于學生從這一角度進行有效的合理的切換,對于作文素材的積累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
語文文選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態度,因此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也必須適合學生自主鑒賞能力的有效培養,以便于在未來的文言文接觸中可以根據自己多年的學習中培養的能力,并進行有效的挖掘和鑒賞。例如《赤壁賦》一文,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采用了多種變現手法,無論是記敘事情的干凈灑脫,還是描寫景物時的細膩優美,亦或是情感的濃烈抒發,議論性言論的有理有據等,作者使用起來得心應手,了如指掌,頗具大家風范,如:“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文章一方面具有詩歌的靈動與詩情畫意,另一方面又將散文的筆觸使用其中,使得文章飄忽不定,又緊扣主旨,再加上巧妙的結構,將主客問答式的方式嵌入其中,情文并茂,借景抒情,以情懷景,回環往復而又多姿多彩。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文知識的不斷拓展和革新,語文作為傳承中國古代和現當代文化的主要方式越來越受到教學者的重視,而文言面對現代文的迅速發展,可以說成為了一種需要繼承和保護的“文學寶庫”。[3]
【參考文獻】:
[1]張志公著《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年 12月,第78頁.
[2]劉倩.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選文的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