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

【摘要】學習對象的發展提高,是新課標落實的根本出發點,學生“能動學”“有效學”“科學學”是新時期課標深入滲透的重要著力點,主體解決問題水平和品質情操共同進步,是有效講解的必定落腳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更應該順應時代潮流、遵循科學教學規律、緊扣素質教育要義,實施有效高效課堂教學.本文作者認為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應做到聚焦氛圍營造不動搖、聚焦雙邊雙向深入動、聚焦解析技能重導學、聚焦上下左右深講解.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四個聚焦;探究
新時期的課改精神要義與舊目標下的課堂講解之間的出發點、著力點、落腳點等角度之間有著顯著的變化,學習對象的發展提高,是新課標落實的根本出發點,學生“能動學”“有效學”“科學學”是新時期課標深入滲透的重要著力點,主體解決問題水平和品質情操共同進步,是有效講解的必定落腳點.眾所周知,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都必須圍繞學習對象實情,做好課堂準備階段的預設環節“文章”、做好課堂實施階段的生成環節“功課”、做好主體深度有效參與課堂的鼓勵指導“工程”.初中階段處于承上啟下的過渡性的重要時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更應該順應時代潮流、遵循科學教學規律、緊扣素質教育要義,實施有效高效課堂教學.如何讓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新”進行有效、全面的呈現和展示,筆者以為,初中數學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應切實做到“四個聚焦”,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課堂教學應該聚焦氛圍營造不動搖
實踐心理學指出,學習對象參與課堂講解進程的深度,決定和影響著講與學活動內容的程度.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初中生學習參與度不高、實踐意識不強、學習效果不佳的首要原因,就是其主體內在能動意識薄弱,缺乏積極性.而良好的“起步”是成功的“基石”.為課堂有效教學提供適宜的環境、濃烈的氛圍,是保證學習對象“愿學”“想學”“能學”“會學”的重要保障.作為課堂教學的總策劃者,教師就肩負著激勵學生主動、能動學的“使命”.因此,教師在新課改要求下,實施課堂教學時,將氛圍營造作為一項不變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善于利用數學課本的顯性特征,將教材與現實的聯系點進行有效“放大”;另一方面注重利用現代科技發展成果——多媒體教具,將抽象、深奧的數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地展示,為初中生營造出貼近現實、形象直觀的課堂氛圍,以此觸動和提升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如“一次函數圖像”新知導入環節,教者利用現實生活中一次函數方面的應用領域案例,利用電子白板、投影儀以及電腦軟件等現代化教材,將“圣誕節一天,圣誕老人騎車去超市購物”的情景畫面進行展示,以及在騎車過程中所用的時間與經過的路程之間的運動發展的“點”進行動態呈現,給他們耳目一新的感受,觸動他們的情感“最近發展區”,從而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情感深度進入課堂“陣地”.需要指出的是,教者設置情景氛圍不能止步于導入新知環節,而應該滲透在其他環節,并且要注意情景氛圍與學生認知水平的“對稱”.
二、課堂教學應該聚焦雙邊雙向深入動
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活動為主的單邊活動,學生從屬于教師教學活動,“學”和“教”之間銜接不夠緊密、融入不夠充分.課堂實踐學認為,課堂教學的進程,應是教師、學生二者之間滲透、融合、互促、共贏的過程.同時,新課改要求摒棄教師或學生“獨唱”的單方面行動,倡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對唱”或“合唱”的多方面活動.這就要求,教師組織推進數學課堂教學,要時刻聚焦雙邊雙向的活動,并且發揮指導功效推進師生深入互動交談、碰撞發展.利用當下應用較為廣泛的“學講方式”“互動式方式”“問題導引法”“洋思教學”“五步教學法”等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和教師協同深入、同步思考、同向發力,圍繞要學的內容、待解的任務,進行師與生的進一步討論、深層次探究,在協作、合作的深入借鑒、互補互促中達到共贏.
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一節的第一課時中,教者實施師生交流為主的互動式手段,設計出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師:組織學生使用課前準備工具,進行旋轉平行四邊形圖形探究活動.
師:邊示范、邊講解.引導學生一起動手操作,并組織學生思考.
生:動手操作,按照教師指引內容,動手在平行四邊形ABCD的點O處(點O是AC與BD的交點)放一枚圖釘,將平行四邊形繞點O旋轉180°.
師:組織學生觀察旋轉后所得到的平行四邊形與紙上畫的平行四邊形是否一樣并且重合.
生:小組討論,指出兩個圖形重合.
師:總結,通過實踐操作,我們知道平行四邊形具有中心對稱的特征,它的對角線交點就是它的對稱中心.
三、課堂教學應該聚焦解析技能重導學
數學研析素養培樹,是一切學科課堂實踐的重中之重,也是永恒不變的活動追求.講解內容的預設、實施手段的使用以及活動節奏的處理,都是圍繞學習主體的問題有效解決以及技能提升這一目標.新課程改革與以往教學理念的最大不同點在于,它將學生主體的學習技能、品質素養作為第一要義,第一要務.作為新課標的踐行者、實施者以及推行者,初中數學教師應將主體學習能力鍛煉和培養牢牢抓在手上,踐行在課堂教學活動進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指導功效,循序漸進地引導和推動學生進行動手探究、思維研判、概括推理等數學活動,及時組織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過程進行總結歸納,概括提煉,以導促學,逐步實現“有效學”“科學解”預設目標.
問題:如圖所示,圓O上有A,B,C,D四點,已知AB=AC,連接AD交BC于點E,AE=3,ED=4,試求AB的長度?
教者實施“問題設置—引導思考—共同歸納”的教學模式,提出:(1)要求AB的長度,核心是什么?怎樣搭建所求線段與已知線段的橋梁?(2)由弦AB=AC聯想到哪些圓的知識?(3)求線段的長度,通常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而引導學生開展漸進式的有序思考、分析以及解答.
學生解析認為:由AB=AC,根據同圓中等弦所對弧相等,從而所對圓周角相等,得∠ABE=∠ADB,又∠BAE=∠DAB從而△ABE∽△ADB,則ABAD=AEAB,∴AB2=AD·AE.∴由AE=3,ED=4,AD=7得AB=21.
師生共同歸納:審清題意,找出條件內涵以及關聯,這是解決問題的起步.正確使用圓周角的定理,并且根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構建等量關系式是關鍵.在圓中求某線段的長度,常用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等策略.
四、課堂教學應該聚焦上下左右深講解
數學知識點之間具有復雜的關聯和邏輯關系.數學教師課堂知識點講解,不能采用靜止的目光、停滯的思維,就知識點講知識點、就案例講案例.而是要抓住數學內容的潛在含義和外在豐富內涵,由表象到本質,由一般到特殊,深入探析這些內容章節之間的深刻關聯和內在區別,形成科學完備的認知數學體系,真正達到融會貫通.
一方面要做好上下銜接.認知數學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推進的過程,已學的知識點是學習并掌握新知識點的基礎,但并不是原有知識點的簡單復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驟基本相仿,一般都是“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化成1”,前幾步變形是相同的,但最后,方程兩邊都除以未知數的系數時,等號不變;而不等式的兩邊除以一個正數時,不等號方向不變,除以一個負數時,不等號方向改變.這是兩者根本的區別.另一方面要做到左右聯系.由于數學知識點之間緊密聯系,導致不少初中生在認知和掌握數學知識點以及解析策略時,容易產生誤解和混淆.因此,教師要注意易混淆、易出錯的知識點等內容的講解,借助于左右區別深刻認清和掌握其內在要義或解析精髓,讓他們能夠達到對數學體系有全方位、立體式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新課改催生新標準,提出新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要深入貫徹課改精神,認真落實課改要求,圍繞課堂教學要義特性,聚焦重點不放松,在有效科學的教學實踐中執行好、落實好課改精髓,實現教學同進步、共發展.
【參考文獻】
[1]嚴家麗.“教師使用教科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2]楊華.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案例分析[J].少年智力開發報,2013(46).
[3]黃廣澤.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幾點認識[J].基礎教育研究,2010(11).
[4]盧宗凱.淺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07).
[5]趙保傳.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上卷一)[C].2011.
[6]張普躍.淺談如何在減負下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益[N].貴州民族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