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國金
中圖分類號:G6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110-02
電子備課也叫無紙化備課,包括電子教學設計(教案)、多媒體課件(也稱電子課件,包括影像、圖片、聲音、動畫等)、教學資源(音頻、視頻、文字、圖片、參考資料等)三部分,而不是單純地將紙質備課電子化。
為了保證管理辦法的順利實施,學校成立以校長和教研室主任為組長、以分管校長為副組長的電子備課質量監督領導小組,形成“學校教研室——分管校長(學科領導)——年級備課組”三級管理網絡。具體分工為:學校教研室每周五抽查,每月末大檢查;分管校長(分管領導)定期(如每周四)檢查,每月末大檢查;各級部主任和備課組長抓日常管理與督導,隨時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
一、集體備課程序
1.主備先備,制定初案。提前兩個周次由備課組長安排主備教師,主備教師要深入鉆研《課程標準》《教師用書》等資料,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課程要求,把握好重難點,編制詳細的電子教案(主備第一稿),并在同組教師協助下制作電子課件,查找相關資料。各備課組在分配備課內容時,要求以知識章節或課時為單位,而不能以整個單元為單位。
2.個人修改,形成預案。主備教師一稿備課結束后,將電子備課資料相互轉發給同備課組全體教師。全體教師要將相關內容的課時教案通研一遍,以獲得最優化的設計為目的,在一稿教案相關位置用藍色筆跡寫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和建議,保存在自己的電腦內(個人修改第一稿),以備說課研討和學校檢查之用。
3.集體研討,形成通案。在新知識教學前一周,備課組要安排說課研討活動。先由主備教師詳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過程,并展示電子課件和相關資料(可在“班班通”教室進行)。然后備課組全體成員依據個人修改第一稿進行交流,主備人做好記錄,最后由備課組長確定修改方案,由主備人完成修改電子備課,形成通案(主備第二稿),并上傳至學校FTP教研平臺。
4.二次備課,形成個案。二次備課是提高教學設計質量的重要環節。備課組教師在教研平臺下載通案,結合所教班級學生情況、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觀摩研討情況進行二次備課,將修改意見用紅色筆跡在共案上進行標注,形成個人的最終電子教案(個人修改第二稿),上傳至教研平臺指定位置,并標記學年度、學期、年級、學科、上下冊、課題等,以備檢查,所有上傳的備課資料教師均要在自己的電腦中留有備份。
5.組內觀摩,主備試教。備課組在每周至少組織一次觀摩聽課活動,由本課時的主備教師進行授課,同組全體教師參加聽課活動。聽課結束后,要組織研討交流,就教案設計、課件和教學資源運用等提出修改意見。
6.教后反思,完善教案。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包括目標達成情況及教學得失等,寫在電子教案“教學反思”欄內。根據實際授課情況教師還應對個人修改第二稿再加以修改、完善,以期形成更加完美、理想的教學設計。
二、電子備課要求
1.采用統一的電子備課模板
校教研室提供統一的電子備課教案模板,也可根據學科不同設計新的模板。每篇電子教案應包括教學目標、課型、教學重難點、媒體運用、備課時間、教學時間及授課班級、教學過程設計(要體現課件如何使用,可插入課件畫面;教法和學法指導、師生雙邊活動設計、問題設計、案例設計等)、練習設計、板書設計、作業設計、教學反思等項目。
2.嚴禁一味地照搬照用別人的教案和課件
教師可以從網絡資源中下載相關的電子文檔,但要結合學科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充分吸收別人優點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形成具有自身特點、針對性強、可操作性的創新教案,以達到優質資源充分、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不允許出現純粹照搬或復制他人教案、課件的現象,一旦發現有抄襲現象,可以在教學常規檢查中扣除考核分。
3.采用統一的編輯格式
⑴頁面設置要求
紙張,A4紙。
頁邊距(厘米),上:2.5,下:2.5,左:3.1,右:3.1。
⑵文字編輯要求
項目填寫:宋體五號;正文部分的標題類:一級標題為黑體,二級標題為楷體,加粗四號;正文:宋體五號;段落行間距:25—27;對齊方式:左對齊;縮進左右為0字符,間距段前段后為0行,正文首行縮進2字符。
4.規范資料上傳
⑴ 每個年級組在平臺上建立三級文件夾:一級文件夾為學科;二級文件夾包括:“學期備課計劃”、“學期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計劃”“個人備課”“單元檢測題”“階段性測試題”“主備第一稿”和“主備第二稿”等八個文件夾;三級文件夾包括:“個人修改第一稿”“個人修改第二稿”“電子課件”“練習題”“檢測題”和“參考資料”等六個文件夾。
⑵上傳流程:在地址欄中輸入局域網地址,然后用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陸,找到自己的文件夾上傳。
⑶ 上傳時間要求:每周末下午放學前,將下周教學內容上傳完畢,學校教務處和教研室于周末對教師備課資料進行全面檢查。
說明:
1.每位教師對自己文件夾內的內容可以進行修改、復制、上傳、下載等操作,對其他教師的文件夾可以讀取和下載,但不能進行修改;
2.各年級于暑假集體備課時間完成平臺建設,校教研室組織展示交流。
3.電子備課要做到“堂堂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在一些必須用也應該用、且能提高教學效率的課時,要制作相應的電子課件,電教設備在學科使用中的覆蓋率要達100%,使用電子課件授課的課時數不得少于學期總課時數的70%。
教師電子備課方式將為農村學校教學改革,找到新的探索點和突破口,加快教師隊伍的成長,提高教師隊伍的總體教育教學能力。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打造和諧高效課堂,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