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
摘 要: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原本就是多學科交叉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知識體系與建筑學、景觀設計學等學科有較多交叉,但在開設《建筑模型制作》課程的高校中,課程的實際重點訓練則放在了對已有建筑方案的制作上。本文則通過實際《建筑模型制作課》的嘗試實踐的內容,探討課程內容的變化,如何引導學生在《建筑模型制作》課中能夠不只學會簡單的制作方式和流程,而更多去了解空間研究中國傳統城市及建筑。
關鍵詞:模型制作;課程改革;實驗;傳統建筑
1 建筑模型課程的意義
目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筑模型制作》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避免空泛畫圖,實際動手學習制作模型表達已有設計。通過空間想象能力、表現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的專業實踐課程,對學生起到培養設計興趣、完善設計內容、更直觀推進設計進程、活躍設計思維的積極作用。模型是將結構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設計與場地設計理念付諸實踐的橋梁,它立體展示了設計師對建筑的感受,引導設計思維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的設計“語言”。
2 高校環藝專業建筑模型制作課程現狀與不足
2.1 訓練重技能忽視能力培養
建筑模型制作是環境藝術設計本科專業的基礎性課程,隨著建筑三維空間的運用,該課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現今高校的模型課程大多從工具介紹與制作方法著手,其后結合同期設計課程題目或課題組實際設計項目,完成該設計的成果展示模型。
2.2 技能掌握不能隨市場而變
這個課程的設置和內容改變是隨著設計行為的發生和建造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的,高校早期建筑設計的早期的技能培養了學生掌握了制作模型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和方法步驟。需要面對的表現對象是蓬勃發展起來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隨著我國十年房地產發展的逐漸放緩,設計行為和模型表現其實都不再圍繞房地產市場。市場變化以及對設計行為的影響都需要不管是模型表現還是設計過程輔助帶來改變。
2.3 空間思維訓練不足
對于設計學科的專業性訓練來講,模型的表現是最終的呈現效果,不同表達狀態的模型其實也是對于設計不同階段的物體呈現,同時在設計過程中也有輔助設計的作用。在空間處理上,實體模型可以反映平面、立面、剖面、透視的效果。空間形態主要有空間的限定性、內外的通透性、讓人進入內部的參與性。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就要考慮如何表現這些空間效果,用各種手段塑造或改變空間。不同層次的模型表現,從室外到室內,從細部到整體乃至地形地貌的制作,均是空間元素與空間關系的體現與應用。這個過程可激發學生對空間的體悟和思考。
3 課程改革實驗
現在,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藝術設計系都開設了建筑模型這門課程,但大多數高校對這門課的教學還采用傳統工藝美術的教學模式。老師把理論講完,學生悶著頭制作表現。這樣的教學模式與市場嚴重脫節,達不到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針對建筑模型課程中存在的不足,筆者對其課程內容的深度、學習課程的目的、課程的成果進行了改革。近幾年,我們對以往的課程訓練內容進行了改變和調整。不再像以往一樣把設計好的別墅或者高超住宅進行模型制作表現,而是對課題內容進行了逐步的調整。期間三年時間,以20世紀以來的現代主義大師的經典建筑作品為設計內容,尋找設計資料學習理解設計理念,研究建筑空間設計,進而深刻理解大師作品和設計精髓。去年開始,以家喻戶曉的中國國寶級界畫《清明上河圖》為對象進行宋代中國傳統城市及建筑的研究。與前些年普通建筑模型表現來講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沒有建筑施工圖紙,只有一張《清明上河圖》,需要對這張畫和很多古代文獻、書籍進行研究,還原為施工圖。對城門、民居、虹橋、船只、碼頭統統進行3D建模,地形樹木布局。最終組織團隊協作分工下料噴漆、拼合、組裝。最終把這張畫復原成3D模型沙盤,還原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個時代的城市和建筑風貌。
3.1 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在老師教授基礎上,學生相互直接的合作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是實現用模型去思考的重要途徑。我們在課程中引入小組合作方式,使學生相互交流,并發生思維碰撞,激發表現欲和創造性思維,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臺。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復原了《清明上河圖》模型沙盤,旨在通過實例的制作引發學生思考,建立學以致用的良性周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課堂分析了解優秀建筑作品和中國古代建筑的制式和特點,提高學生空間設計與鑒賞能力。引入中國古代城市和傳統建筑結構概念,我們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在相關結構專業老師協助授課下,輔導同學們嘗試使用雕刻機、噴槍和,并對制作完成的建筑模型進行受力以及室外環境模擬,分析受力結果作為工作量和組織跨度很大的課題對象,為學生能在項目中如何組織團隊配合提供實踐經驗和范本。
3.2 理解傳統城市與建筑空間
對于現代的設計教育而言,引導教育學生應該植根于中國傳統城市和古代建筑營造研究會去獲得非常深厚的營養和收獲。對于以后的設計和文化基礎素養極為有利。《清明上河圖》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12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雖然是繪畫,但是卻真實反映了一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城市和古代建筑樣式特點。通過研究和模型制作表現的過程中,有無數的城市建筑信息學習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建筑的具體作用、樣式、比例和建造方式及技術水平都必須仔細琢磨才能嚴謹復原起來。最終各個組配合把整體沙盤組裝拼合在一起的時候整個畫卷中城市的景象風貌都一一展示出來。
學生通過對已知對象的調查和研究,考慮到最后投入制作比單純學習理論和技能效果更好。從建筑模型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不難看出模型對學生的設計思維有很大程度的啟發培養作用。天才設計師安東尼·高迪(Antoni Gaudi)的設計方法就像他的建筑造型那樣新奇,專門依靠模型進行空間造型。這種方法不但不會約束創造力,反而會提高表現復雜空間的能力。培養設計專業的學生具備設計、繪圖、使用計算機的能力。模型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激發他們設計思維和輔助學習設計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譯注[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2] 洪惠群,楊安,鄔月林.建筑模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 吳寅初.建筑創作構思階段的模型表達[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