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安心 王梓林
摘 要:村鎮是我國的基層政權組織,也是國家治理的基礎。當前農村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農村基層組織也面臨著重大的調整和轉型。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創新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完善治理結構,理順村鎮組織關系,提升治理能力。
關鍵詞:美麗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原則;主要內容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032-02
研究美麗鄉村建設及治理,難點在于治理。因為治理關系到美麗鄉村建設由誰組織,有誰參與,如何建設,如何持續發展的問題。在當前農村空心化、老齡化、農業生產效率仍較低、農村黨組織戰斗力普遍不高的背景下,構建美麗鄉村的治理體系難度不小。
一、鄉村治理的概念
治理(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臘語,原意是控制、引導和操縱。現代含義興起于 20 世紀 80 年代的西方經濟學,后來,治理理論從企業管理層面引入國家管理層面,賦予了其新的內涵。1992 年世界銀行的年度發展報告對治理的解釋,就是“運用權力對國家經濟和社會資源進行管理的一種方式,其權力主體不僅有各種政府組織,還包括各種非政府組織以及私人企業和社會公眾等各種利益相關者。”[1]由此可見,治理是指政府組織、社會非政府組織、私人企業以及社會成員等利益相關者基于共同目標,參與、談判和協調的持續互動過程。治理是以參與者的共同目標為基礎,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治理的方式是參與、談判和協調,治理是一項持續互動的過程。詹姆斯·羅西瑙說:“治理指的是一種由共同目標支持的活動,這些活動的主體未必是政府,也無須靠國家的強制力來實現。”[2]
改革三十年來,我國農村社會日益開放、流動、多元化和復雜化,農村的村級組織以及鄉鎮政權組織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村基層組織和政權也面臨重大的調整和轉型。與此同時,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推進步伐加快,國家人口政策的調整,造成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聚集,對小城鎮的組織、管理、服務及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創新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完善鄉村治理結構,理順鎮鄉村及農村黨組織、村委會、社區以及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本文所指鄉村治理,更多落實到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的具體事項層面,通過建立相關的管理機制,以協調的手段聯合不同責任部門、村民,有序開展美麗鄉村的建設工作。就目前研究現狀而言,學者們大都認同鄉村治理是一個多元化的管理過程。鄉村治理是指以鄉村政府為基礎,國家和社會共同作用于鄉村政府并為其提供公共產品,圍繞公共權力和資源有效配置展開的活動。其中,鄉村政府和鄉村其他權威機構是鄉村治理的主體,為鄉村建設提供動力和支持。
二、美麗鄉村治理體系構建的原則
美麗鄉村建設從理論建構轉向實踐應用,需要建立堅強有為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不斷積累提升治理能力,就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鄉村治理的核心是黨組織建設
黨組織在農村基層各項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是由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我黨的執政地位決定的,任何時候不能改變。無論農村社會結構如何變化,無論各類經濟社會組織如何發育成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二)鄉村治理的途徑是管理服務創新
當前,以服務為取向,重構農村基層組織體系,建設服務型農村基層組織,已經成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農村社會服務需求的一種理性選擇。要既發揮農村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又發揮農村社區自治組織的主體作用,還發揮村(社區)群團及經濟社會服務組織的補充作用,有效提高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鎮延伸覆蓋。
(三)鄉村治理的基礎是健全民主制度
基層民主制度主要是指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形式及其運作方式,是人民行使民主權利、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一種形式,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完善村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農村公共事務、公益性事業的自我管理水平。
(四)維護農民的利益是鄉村治理的保障
當前影響農村和諧穩定的因素中,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農民經濟利益沒有得到有效維護。在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要著重明晰股權或份額,讓農民共享改革開放和城市化成果,努力使農民擁有長期而又穩定的財產性收入;還要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盤活用好存量資產,確保集體資產有穩定收益,進一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形成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三、美麗鄉村治理體系構建的主要內容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要求,國家全面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農業部頒發農辦科[2013]10號《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3],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治理體系構建是建設的重點,出現了江蘇蘇州永聯村構建的“三位一體、共融分治”的治理模式,浙江諸暨著重于社會綜合治理的“楓橋經驗”,江西安遠版石鎮建立的社區理事會,山東諸城農村社區化管理,河北定州的“421”工作法,江蘇邳州開展的“四權”建設等鄉村治理典型。
(一)健全完善鄉村治理組織體系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構建美麗鄉村治理體系是保障目標實現的重點難點,必須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特別是村級黨組織建設,選拔好黨組織帶頭人,建立健全村級配套組織,提高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成為構建美麗鄉村治理體系的核心。
健全完善鄉村治理組織體系可以從三個方面重點建設:一是優化村級黨組織設置。村級黨組織要適應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嘗試將區域相鄰、能夠互補帶動的村與村、村與社區、村與企業黨組織合并,探索設立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設一批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服務共辦的區域性農村社區黨組織。二是實施黨建帶社建,形成村社共建。在社區建設較完整的農村地區,可以深入推進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工作。村黨組織要發揮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合作社要發揮為農服務的資本優勢、技術優勢、網絡優勢,通過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兼合式”黨組織,形成村黨組織領導、合作社參與的工作格局。三是健全村級配套組織和監督機構。加強共青團、婦代會等群團組織建設,依法推選產生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和村務監督委員會。
(二)健全完善鄉村治理運行體系
構建高效的運行體系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規范可行、精實管用的原則,做好基層組織制度建設,規范運行程序,嚴格依法治村,切實提高鄉村日常管理和民主建設水平。首先,必須健全完善村級工作制度。明確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的地位、職責、作用,完善議事規則,明確議事決策的內容、程序、辦法。其次,完善村級事務決策制度。堅持“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落實村級資金、合同、賬目、公章“四監管”制度,進一步明確財務和資產管理的內容、方法,規范財務開支和集體資源資產承包、租賃、入股、出讓等程序。再次,健全完善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推行“陽光黨務”“陽光村務”“陽光財務”,明確公開內容,規范公開程序,創新公開形式,提高村級事務的透明度和群眾參與度。涉及農民利益的重大問題及群眾普遍關心的事項要及時公開。
(三)健全完善鄉村治理監督體系
美麗鄉村治理監督體系包括建設推進過程中的工作監督、紀律監督,村紀檢委員和村務監督委員會自我監督,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評議監督,經濟責任審計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目的是促進制度落實、規范干部履職盡責行為。一是推行目標承諾和業績公示制度。各鄉鎮街區要指導各村實際,制定并公開任期目標,簽訂目標責任書。實行村“兩委”班子及成員業績公示制,接受群眾監督。二是推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三是推行述職評議和民主評議制度。村“兩委”班子及成員每年要向上級黨委政府、村民(代表)會議述職,接受評議。四是推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按照“全覆蓋、嚴審計,穩公開、慎處理,重監督、促規范”的原則,對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由鄉鎮街區在屆中和屆末各進行一次經濟責任審計。在實施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要注意聽取村民代表意見,吸納村民代表或相關人員等參與,并及時公開審計結果。
(四)健全完善鄉村治理保障體系
美麗鄉村建設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就是實現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建立健全的社會事業保障體系。第一,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鄉村治理,各級政府應該加強財政扶持,增強財政投入。近年來,中央在公共財政投放方面一直堅持把三農作為支出重點,投入向三農傾斜,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4]。第二,合理配置村鎮需要的教育資源,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新型職業化農民培訓的重心下移。第三,不斷改善村鎮醫療設施與條件,重點建設好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第四,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第五,加強村鎮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總之,我國鄉村治理的變化與發展,大致上經歷了“禮治—理治—法治”的變遷過程[5]。在美麗中國視角下的新農村建設與治理體系建設過程中,我國正在施行的“鄉政村治”社會治理模式在新常態下面臨諸多挑戰,必須探索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新的治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沈榮華.地方政府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詹姆斯·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農辦科[2013]10號)[Z].2013.
[4] 袁方成,等.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國家治理,2015,(5).
[5] 姜玉欣.純農業村莊鄉村治理體系的探索與重建——以S省S市D村為例[J].信訪與社會矛盾問題研究,2015,(4).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