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莉
摘 要:區域經濟和職業教育之間存在良好的互動關系,職業教育需要積極順應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特征,健全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系統整合區域內的教育資源、加強專業建設,全面建立與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高職教育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關鍵詞:湖南職業教育;經濟發展;互動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057-02
區域經濟決定高職教育的發展規模、結構、速度和質量,區域經濟水平影響高職教育經費投入與就業狀況;高職教育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高級技能人才,有利于提升勞動者職業素質、培養經濟發展中的短缺人才。需要竭力發展職業教育,讓其成為支持湖南經濟高速發展的有力的推動力,這樣才能和經濟發展構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一、湖南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機制有所欠缺
湖南高等職業院校劃入職成教處,沒有真正進入高校的行列。目前,“政出多門”的情況在湖南職業教育管理當中十分嚴重。造成職業技術學校綜合辦學實力不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職業教育布局較為分散、整體規模較小,其中分散重復辦學與資源分配不合理的問題十分突出。民間資本創辦的學校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學校僅重視招生而忽略學校建設及教學投入的問題非常普遍,這類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與辦學績效較差。
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政府相關部門在考慮對職業教育革新與發展的決策方面有許多疏忽之處,例如下決定過于草率而缺少合理根據;相關部門間的職責劃分不清晰,致使一個問題有多個領導部門參與決定或者根本無人關心;許多地方在經濟建設的規劃當中,只注重積極進入資金、技術與項目,卻不關心各項資源到位后的人力資源創建工作,使發展建設處在盲目狀態中,與當地經濟發展需求脫鉤。
(二)職業教育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能力不強
根據產業經濟學相關概念可以知曉:要發展產業就一定要考慮市場發展的根本需求,這二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與制約的關系。要真正發展高職教育就一定要考慮順應區域或是行業經濟的發展需求,要真正融進其發展之中。當前,學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實驗初衷、技能培訓等方面相較高速發展的產業來說,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性,高職教育的發展并沒有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步,有許多學校的發展完全沒有考慮到所在地區與行業發展的真實需求,而只顧與其他區域或行業的高職院校比拼成績,這樣一來,這些學校就無法從根本上構成自己無可替代的特色。同時,忽略了學校自身所在地或行業需求的辦學定位讓其有了極強的可替代性,由于無法和市場需求接軌,令其競爭力大為減弱,且高職院校受教育經費、教學師資、教學設施等方面條件的制約,教師和企業一線有脫鉤的現象存在,以上問題均是影響職業教育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主要因素。
(三)教師學歷等級與“雙師”型教師占比較低
依據相關抽樣調查結果數據顯示,當前,湖南職業院校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僅為85%左右,有些地方與學校并未設置專項基金用以教師培訓,如果教師想提高自身學歷等級就必須自費,“雙師型”教師極度缺乏。高等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較弱,一方面,教師的學歷較低;另一方面,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較差。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高校畢業后分配到職校的教師占新補充教師數量的七成,從企業調進學校的新補充教師僅占一成,高職教育以能力為本的辦學理念難以得到很好的實踐。
“雙師型”教師占比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政府有關單位忽略了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性,也沒有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措施;第二,湖南的職業院校的教師編制極少,教師的福利待遇不高并且存在諸多問題,職校教師的待遇和一般普通高等學校教師的待遇之間有較大差距;第三,學校在考核職校教師績效上存在很強的主觀性,還未創建出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與獎懲制度;第四,目前湖南所面對的師資力量流失巨大的情況仍十分嚴重。
(四)職業教育發展經費投入不足
從近幾年湖南職業教育經費在總教育經費中的占比看,整體教育經費年年上升,而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占比卻呈現下滑趨勢。例如,株洲是湖南省的工業重鎮,該市在全省職業教育發展中屬于較發達城市。而2010—2012年,該市高職院校及中職學校的學雜費收入分別占據總收入的72%與59%,職校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影響,而學生沉重的學費壓力也造成了一些家庭經濟較差的學生因無力支付學費而退學。有很多職校為強化基礎能力建設,負債運行。除此之外,經費政策也沒有落到實處。《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規定:“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用于職業教育培訓”以及“城市教育費附加的30%用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沒有被很好地實踐。所以,當前湖南職業教育辦學經費嚴重不足,這也使得職業技術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較低,學校的基礎教學設施及實習實訓的配備設施較為落后。
(五)職業教育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辦學缺乏深度
目前有很多企業還未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上研習以往的傳統模式,態度上欠缺主動性,有的企業強調客觀性,維持原狀多年不動搖;有的企業熱衷于跟風炒作,沒有將校企合作落到實處。此外,大多數校企合作缺少本地特色,在專業性的體現上做得也不夠;有不少企業在履約上沒有盡到實處。部分企業受自身經濟效益與發展的制約,不重視履約,因為缺乏法律、政策上的支持,校方也無從追究。
發生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是,校方缺少走出去的觀念,或因經濟條件制約而只能安于現狀;另一方面,企業對職業教育投入上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對校企合作缺乏熱情,也沒有真正成熟可靠的態度。
二、推動湖南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對策
(一)健全職業教育管理體制
政府應當成立專門的職業教育管理部門對職業教育機構展開統籌管理,防止多頭管理的問題再次出現。為實現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目的,政府應依據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合理分析并判斷,依照自身發展目標規劃可以執行的相關政策法規,為這兩者的共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近幾年以來,湖南經濟水平高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向城市的增幅逐年加大,這都給當地的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挑戰。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更加應該竭力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化、法制化進程。
(二)結合湖南區域實際,努力探索職業教育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
政府、企業等部門機構一定要密切注意職業教育的發展,盡可能提供政策上的支持。逐漸創建政府、受教育者、企業及社會一同分擔、多種所有制共存及多渠道加大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各級政府應當關注職業教育發展,并給予充足的經費支持,強化職校共享平臺的創建與重點專業的建設。
(三)努力推進湖南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
高職教育具有鮮明的技術應用性特征。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市場定專業,緊扣企業開課程,針對崗位練技能。實施產學研合作有多種多樣的類型,如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產學合作制、英國的現代學徒制、法國的學校主體校企合作模式、日本的企業主體校企合作模式等等。
(四)加強專業建設,打造特色專業
政府需要依據產業分類與主導產業選擇的實際情況,適時優化專業結構并科學布點;需要定立專業設置條例,規定職校創建專業所必需的條件;社會辦學機構在設立專業的時候,政府相關部門一定要謹慎審核其辦學資質;各高校也應當強化專業建設,以此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還需要更新教育教學上的觀念,關注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全面綜合發展,關注學生主觀能動性、動手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需要注重進一步優化教學改革與課程設置的體系,強化教材方面的更新與建設,要竭力發展與高職教育特點相符的教學資源;要對專業建設尤其是特色專業建設配備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實驗室及實訓實習基地等硬件設施。
(五)加強職業教育和經濟發展的資源整合
配備實訓設備需要和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相適應,基本準則是通用性高及實用性強,要著重解決數量欠缺、實習工位緊缺等方面的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多、更高效的實訓機會。需要持續提升職業教育的裝備水準,并進一步提高現代化教育程度,要培養更多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六)豐富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形式
要關注人才培養的多元化:依據市場需求提供學歷和非學歷培訓、長期及短期培訓、全日制與業余培訓還有員工分層次培訓等各類的形式的培訓,為區域、基層和廣大城鄉提供更多人才;科技服務多樣化:以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為依托,與企業保持緊密聯系,在技術上給以更好的指導,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形式的科技服務職校服務區域社會的關鍵內容;信息服務多層化:建立信息網絡,不僅只停留在對信息展開搜集與整理傳播的方面,還應當運用專業特點對信息系統展開合理的分析、加工及整合,然后在理論上予以優化提煉及實踐創新;文化資源多面化:包括設施共享、社區文化建設、居民服務及校企文化的融合創新等。
總之,湖南高職院校已經發展到質的提升期,應構建質量型發展模式,盡可能在涵養特色和提高社會效益、辦學效益上做文章,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的功能,以實現湖南職業教育和經濟發展的真正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 湖南職業教育三十年發展的三步曲[EB/OL].湖南教育網,2008-12-31.
[2] 王健.湖南省2010年職業教育年度工作會議講話[Z].2010-02-26.
[3] 湖南省統計局.2008年湖南統計年鑒[K].2008.
[4] 2008年湖南職業教育政府調研報告[EB/OL].湖南職業教育信息網,2008.
[5] 湖南省統計局.創新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岳陽市職業教育現狀分析[R].2009-08-10.
[6] 任君慶.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