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勝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模式;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4—0110—01
高中物理是自然科學基礎教育中的重要課程,該階段的物理教學以基本物理現象解釋、分析以及應用為主,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具有抽象性、思辯性、邏輯性的物理認知結構。從傳統的物理教學看,教師總是在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對此,筆者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以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為主要內容,對高中物理高效課堂進行深入探討。
一、實驗與探究教學模式相結合
實驗教學法是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采用最多的策略之一,不僅能通過實際操作提高學生對物理現象理解的直觀性水平,同時還是將物理概念與原理付諸實踐的過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物理實驗操作能力,達到深化知識的目的。然而,從傳統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來看,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傾向于制訂實驗的全程方案,使學生嚴格步驟進行操作。這種方式容易降低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利于其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對此,筆者認為,在實驗教學法的基礎上,可結合探究教學模式,使學生對實驗進行抽象化總結,并嘗試運用其實驗的一般原理進行學習轉移,以發展其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最終達到深化認知的目的。
例如,在進行“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教材規定的實驗步驟可達到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目的。在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后,教師可隨即開展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首先使學生對實驗進行總結,包括實驗內容、實驗方法及其原因、實驗結果等,并以此為依據開展“實驗創想”的交流活動,教師對學生的實驗創想進行總結,并鼓勵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的研究性實驗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并在其需要時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指導和幫助。
二、在情境教學模式中善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情境教學法是教學研究中最常提及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情境教學模式有利于改變傳統教學課堂沉悶的現象,以趣味性的形式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但教師在實施情境教學法時,傾向于在課堂導入環節引用該策略。當情境的作用被教學內容取代而不那么明顯甚至消失時,課堂將重新進入“講授式”模式。這樣教學,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筆者認為,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融入到情境教學中去,使學生在情境的渲染下,以較高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可大大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 “曲線運動”的教學中,可在第一節“曲線運動”的課堂上提出問題:“你眼中的自然界中的曲線運動形式有哪些?”并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首先使各組學生針對問題情境進行自由交流與討論,形成答案,并在課堂上表述。教師對各小組的表述進行提問。提問應集中在具體某一種曲線運動上,使該小組對這種曲線運動進行進一步探究。在各小組的合作學習基礎上,教師可引入教材內容,并同時結合教材要求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輕松愉悅地完成每個章節各部分知識的學習。
三、建立物理基本概念的程序化教學模式
程序化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詳細、具有邏輯性的結構設計,并充分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慮與結果,做好各種預測結果的應對子程序。從高中物理學科的特點以及該階段學生的一般性發展特征看來,程序教學模式適用于對基本物理概念的學習,教師可利用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理論性知識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2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習初期向學生提供包括“曲線運動”、“萬有引力與航天”、“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各小節在內的程序教學系統,并在系統外布置可由學生自由選擇的相應學習任務。該程序教學系統應包括各章節所涉及的所有物理概念與原理,必要時可采取重復性策略,以提高學生對相應原理的熟識度。
(注:本文系甘肅省省級課題名稱《中學物理高效課堂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為:GS[2015]GHB1044)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