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建適合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xiàn)多媒體技術與數(shù)學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優(yōu)化教學方法,就會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曾經(jīng)說過:“興趣像柴,既可以點燃,又可以搗毀?!比绻虒W方法得當,學生的思想就會活躍起來,技藝和思維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實現(xiàn)最優(yōu)化。而多媒體技術具有趣味性特點,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能使單調乏味的數(shù)學教學變得趣味盎然,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我用鮮艷的色彩,優(yōu)美的圖案,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再現(xiàn)動物旅游公司派來了三輛公共汽車來接動物們去旅游的畫面,伴隨教師的提問:同學們猜一猜看,小動物們最喜歡坐哪一輛車?為什么?接著讓學生觀看三輛車行進的效果圖:第一輛車,車輪是方的,車子在行駛時顛簸不已;第二輛車,車輪雖是圓的,但它的軸心沒有裝在中間,車子在行駛時也會顛簸;只有第三輛車,車輪是圓的,車軸裝在中間,車子行駛起來,又快又穩(wěn);為什么第三輛車開起來又快又穩(wěn)呢?認識了圓以后,就能圓滿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的興趣被生動的畫面完全調動起來了,他們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中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學突出重點、淡化難點。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把有關教學內容在大與小、遠與近、快與慢、整體與部分之間進行相互轉化,使數(shù)學概念的形成,數(shù)學事實的聯(lián)系,教學規(guī)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細致地進行觀察、理解、分析,起到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時,認識時分的進率1時=60分這一知識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理解1時=60分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我不想直接出示給學生,而是將通過學生非常熟悉的“龜兔賽跑”這個老故事,把兩個小動物請到鐘面上,課件先演示烏龜和兔子在鐘面上賽跑,讓學生觀察它們分別跑了多遠?(烏龜跑了一個大格,兔子跑了一圈)然后演示烏龜和兔子變成了時針和分針,再演示時針和分針的比賽,讓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輕而易舉地就發(fā)現(xiàn)了時針走了1大格,分針走了1圈。它們是同時開始跑的,同時停下來的,從而得1時=60分的結論。通過課件的生動演示,賦予了1時=60分的新內涵,使教學重難點在學生的觀察和思考中迎刃而解。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水平。
多媒體技術集音、像、動畫于一體,生動形象,在吸引學生的注意與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開發(fā)潛力,培養(yǎng)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例如:把兩個棱長是3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求這個長方體體積和表面積。同學們利用撲克牌做的正方體小盒,擺一擺,觀察它的體積和表面積。這道題有兩種解題思路:思路一:兩個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后,體積和原來相比較沒有變化。所以長方體的體積就是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的和,可以先求出一個正方體的體積,再乘2即可;思路二:要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在根據(jù)長方體的體積的計算公式計算即可。求它們的表面積同樣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兩個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后,表面積比原來減少了兩個正方體的面,可以先求出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再減去兩個正方體,也可以先求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以10就是兩個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第二種方法是要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再根據(jù)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同學們在老師的指點下,理解物體在拼接時體積一般不會發(fā)生變化,因此計算拼接后的物的體積時,可以把拼接后物物體,看成一個整體來計算,也可以計算幾個拼接物體的體積。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學生感知
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然而數(shù)學課上展示給學生的知識卻是很有限的。為了拓展數(shù)學教學,豐富學生的感知,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xiàn)更豐富的內容,使他們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學的知識,更加豐富自己的認知。例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時,由于平時生活中學生運用毫米的地方比較少,學生對毫米感到陌生,因此理解起來有些困難。特別是談到毫米在生活中的應用的時候,學生的認知只是停留在“測量特別特別小的物體時,用毫米做單位”這個認知水平,其余的很少能夠準確說出來。為此,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毫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精密儀器、航空航天、降雨降雪等,學生欣賞著精美的畫面,聆聽著悠揚的配樂,傾聽著老師恰當?shù)慕庹f,學生很快的了解了:在鐘表、航空這樣比較精密的領域,用毫米做單位;在生活中,統(tǒng)計降水量的時候用毫米做單位;在建筑領域,不管設計多么高大的建筑都用毫米做單位,這些都因為,用毫米做單位比較精確。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毫米的用處從“小”的范疇,擴展到了“精密”的范疇,因而豐富了學生的感知。
五、運用多媒體技術,擴充課堂教學容量。
教師在備課時運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軟件包,同科教師進行交流,實現(xiàn)資源共享,同時能使教學內容程序化,上課時老師就很容易控制教學的進度,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發(fā)揮主導作用,啟發(fā)學生思維上,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多媒體運用于教學中,還能幫助學生歸納、比較、整理所學的知識,使零散、片斷的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便于理解掌握與延伸拓展,從而可以增大課堂容量,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總之,通過實踐與探索,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網(wǎng)絡教學給小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環(huán)境和工作平臺。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但豐富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作者簡介:邵艷麗,女,1969年出生,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現(xiàn)任教于盤山縣太平學校。自參加教育工作以來,一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所教的班級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曾先后被評為市級優(yōu)秀教師、骨干教師;多次作公開課、示范課,受到學校及社會的好評;自己也先后被評為縣級科研標兵、市級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