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淑紅
【摘要】課外閱讀是一個開放式的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約束的語文學習方式。對它的評價不能按照課內閱讀那樣運用語感、語素等要素進行細微評價,而要采用綜合評價的方式,從總體方面對課外閱讀開展情況進行評價,只要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利于消除部分學生的自卑感,增強自信心,評價的目的就達到了。
【關鍵詞】課外閱讀 評價 語文
在筆者多年的實踐中,總結了一些省時、簡單、有效的課外閱讀發展性評價方式,以促進課外閱讀的質、量及其持續性為最終目標,力圖解決課外閱讀最集中最尖銳的問題——時間,及把孩子從電視、網絡、電子游戲中爭取過來。下面則是一些探索心得及具體的做法。
一、提高課外閱讀的質
1、課堂上評價,指導閱讀方法。“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
(1)課內外閱讀不分家,老師要真正讓閱讀課成為“閱讀”課,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訓練學生運用默讀、速讀、泛讀、跳讀、瀏覽等多種方式進行課內閱讀實踐活動,而不僅僅是齊哇哇地讀書。特別是朗讀、精讀、品讀、批注等,可按“個讀――評價――提高”的步驟力求每個學生都得到鍛煉。
(2)通過比賽評比,使學生熟練使用常見的工具書和其他檢索工具,利用圖書館和其他媒體,查閱閱讀與表達需要的相關材料。
(3)及時評價,強化學生邊讀邊想邊畫的習慣。
(4)培養學生瀏覽目錄的習慣,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讓學生學會從目錄中獲取重要信息,為課外閱讀打好基礎。表揚熟練運用的個例,讓全體跟上。
2、實踐中評價,示范“讀”法。閱讀粗分一是精讀,一是略讀。課外閱讀應以略讀為主。因為當今社會正處于知識爆炸的時期,信息含量大變化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篇篇精讀,章章深研。但是略讀也并不等于貪多求快,囫圇吞棗的結果必然是一無所得。另一種是篩選式讀書法,是快速查閱資料、選取所需信息的讀書方法,可按照"目的-檢索-瀏覽-精讀-摘記"的程序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分步篩選,獲取所需知識。以上每一個環節老師都要給予及時評價才能使學生更清晰如何操作,并深入體會其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課外閱讀都是多種讀書法的綜合運用,都應在略讀中穿插精讀,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3、活動中評價,讓學生學會選擇課外讀物。學習者所學的往往是抽象的、典型的知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往往是綜合的、非典型的、具體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只有經過實踐鍛煉才能奏效。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齡特征,小學階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強,好表現的心理特點,比較渴望神秘、冒險、刺激,仰慕機智、勇敢、轟轟烈烈等。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奇怪《海底兩萬里》、《木偶奇遇記》、《 吹牛大王歷險記》等會成為兒童文學的經典,成為幾代人的鐘愛;也就不會驚訝于《哈利·波特》能譽滿全球,《拇指牛》、《魔法學校》能暢銷全國了。
4、同學間評價,各層面的學生互相帶動,縮小中下層面。16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講了一個比喻來贊美蜜蜂。他把盲目地堆集材料的求知方式稱做螞蟻的方式,把主觀地隨意創造體系的方式叫做蜘蛛的方式,而“真正的哲學家,則是像蜜蜂一樣。它們從花園里和田野上的花朵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種力量來改變和消化這種材料。” 所以摘錄之前一定要先幫助學生列出收集的類別,按類分別收錄閱讀中遇到的優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發現的新問題以及讀書心得,這樣利于學生橫向對比,聯想提取,品味感悟,提高表達。
5、家庭中評價,讓閱讀生活化。當中央電視臺播放電視連續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時候,筆者發動家長進行一次讀名著、看電視的家庭閱讀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還指導家長搞搞家庭辯論會,如“孫悟空和哈利·波特,誰的本領大”這樣的專題辯論性的家庭讀書活動,何樂而不為?甚至還可以請家長親自為孩子朗誦《哈利·波特》片斷,去觀看電影等。一切生活都可以成為閱讀,一切閱讀都可以生活化,這樣的評價有長久的生命力。
二、提高課外閱讀的量
1、課內評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課內老師可逐步激發學生對課外書報的熱情。對于課外知識豐富的同學給予充分的表揚,并讓其介紹是怎樣獲得該知識的,其他同學自然而然“見賢思齊”,爭取下一次展現自己“博學”的機會。同時可課內留疑,激發學生到課外閱讀,尋找知識。有了閱讀的需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被誘發。
2、班內開設“流動圖書館”。圖書角最大的不足就是內容變換慢,選擇空間小,學生不大愛護,以致學生也不會帶很好的書回來。流動圖書館是將每個學生都看作一個開放的閱讀源泉,他們背后是一個個精美的圖書室。每周固定一個十分鐘左右的開館時間,每個孩子帶回心愛的圖書,與其他同學交換,并作好登記。這樣,讓閱讀資源流動起來,增加了閱讀面和閱讀量。并且學生急于下個星期再次交換圖書,閱讀速度大增。另外每一個孩子都是“館長”,對圖書的愛護不在話下,對讀者的要求也高了,只有誠信好,善讀書的人才能成為受歡迎的訪客啊。
4、制作簡單的閱讀量統計表,學生自主開展競賽。兒童是好勝的,競賽可以激發他們的潛能,有一張體現他們成果的表就行了。這張表的評價權基本交給學生,結合“流動圖書館”活動的開展及規則的遵循,孩子們能自主地互評,在此過程中又是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好機會。
三、取得的初步成果
1、學生閱讀能力明顯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明顯提高,學習課文時筆者已不必煩瑣地分析詞句,一直讓學生擔憂的考試卷的閱讀題已是學生感到自豪的地方。
2、據收集上來的材料進行統計,一年里閱讀量最大的學生達3367000字,最少的達242500字。中下生明顯進步,而且表現出對閱讀的興趣,連一直被家長說看不進書的孩子也加進了閱讀大軍。
3、據家長反饋的信息,學生寫作文已不需他們的指導。筆者也盡量堅持堂上完成寫作,發現學生的作文水平在大面積提高。
四、反思及進一步探究
如何促進課外閱讀的恒久性,達到終身閱讀的效果。2002安徒生獎得主錢伯斯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我們是否能把自己作為讀者的熱情傳導給孩子,是否能讓孩子保持閱讀的激情。可以這樣說,理想的閱讀方式就是能推動持續閱讀的方式。筆者認為這應該離不開貼近真實的評價;要評價但不能依賴評價;重視興趣與習慣的養成是有效的重要的途徑。還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愿我們的孩子都能練就一身“硬功夫”,享受閱讀,享受語文。
【參考文獻】
[1]《小學生基礎語感在閱讀教學中的分學段培養與評價》董翱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9
[2]《新課程語文教學論》潘新和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5.9.1)
[3]《新課程語文閱讀學業成就評價》 薛曉螺 重慶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