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璐
摘要:小提琴在提琴樂器中作為一種高音樂器,具有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適用范圍廣泛等特點,既可以獨奏,也可以重奏、合奏或在伴奏中使用,在各種音樂舞臺上都能夠經常見到他的身影,因而對于小提琴的演奏也具有較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對小提琴演奏中的個性和情感體現進行了必要的探究。
關鍵詞:小提琴 演奏 個性體現 情感表達
對于音樂的演奏而言,其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色彩,而演奏者的情感體現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演奏個性和情感的體現是表達音樂作品主旨思想的重要途徑,對于樂思的表達程度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也和聽眾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對于小提琴的演奏來說,為了實現個性和情感的完美體現,要求演奏者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及對生活、音樂的理解,為此,本文圍繞小提琴演奏中的個性和情感體現的問題進行了必要的研究。
一、小提琴演奏中樂思的表達層次
對于小提琴演奏而言,同一音樂作品,即使是采用相同的技法,不同的演奏者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樂曲個性,這是因為演奏者對樂曲具有不同的理解,實際上就是情感體現的差異。小提琴演奏中的作品思想情感的表達層次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小提琴演奏中樂思表達的具象化。與其他提琴樂器相比較而言,小提琴的音域較寬,表現力較強,其和表現對象之間的關聯也較為密切,小提琴演奏中個性和情感體現的最基本層次就是對音樂形象的刻畫,并且如果能借助其他樂器合奏還會進一步提高作品的形象度。
其二,小提琴演奏中樂思表達的意象化。意境的表現能力是小提琴演奏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演奏者通過對弓、弦強弱、急緩的控制以及對發音虛實調節的過程中較為完美的呈現出音樂作品中的意境,使得聽眾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其三,小提琴演奏中樂思表達的抽象化。小提琴演奏中個性和情感的體現切不可過度,為了給聽眾留有自由想象的空間,演奏者通常要進行留白,使得聽眾結合自身的經驗和體會去完成對音樂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
二、小提琴演奏中影響個性和情感表達的因素
(一)演奏者的音樂知識結構
與其他學科相比較,音樂具有全面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小提琴演奏中個性和情感的體現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化特點,其在作品中的融入和實現是較為困難的;但是音樂知識結構作為一種具象體,對其實現不斷的擴充和完善對于個性和情感的表達是強有力的保證。如著名小提琴家海菲茲,其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堅持刻苦訓練小提琴基本功,而且還學習數學、歷史、德語、法語等其他學科,使得他的音樂作品情感表達十分豐滿、具體。
(二)演奏者的生活閱歷、經驗
小提琴演奏中的個性和情感的體現程度還與演奏者自身的生活閱歷和經驗具有緊密的聯系。從表面上來看,小提琴演奏是對音樂作品的傳達;從更深的層次來看,小提琴演奏還是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在實際演奏的過程當中將演奏者的個人感受、經驗和音樂作品實現聯系,能夠較為完美的對思想情感進行表達,這就要求演奏者能夠用心的去感悟生活和觀察生活。
(三)演奏技巧的熟練程度
演奏技巧的熟練程度是小提琴演奏中的個性和情感體現的基礎,主要體現在演奏者的手指速度、運弓力度、顫指幅度等很多因素上。演奏者只有具有熟練的演奏技巧,才能夠對速度和節奏等技術技巧實現良好的控制,才能夠更好的去表達樂曲所具有的情緒,從而和聽眾之間實現情感上的共鳴。
(四)對作品曲式結構的領會
曲式主要指的是音樂的布局和樂曲的結構形式,是演奏者為了體現個性和情感而經常采取的一種音樂組合方式,小提琴曲式非常豐富,主要有變奏曲式、單二部曲式、回弦曲式、賦格等。音樂作品中的段落通常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曲式就是格式的共性,演奏者只有掌握和領會曲式要求、內容,特別是要明確音符轉換處的特點,才能夠更好的傳遞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五)演奏者對音準、節奏的把握
小提琴演奏中個性以及情感的體現還受到演奏者對音準、節奏把握的影響。音準是音樂作品主旨思想表達的前提條件,節奏是情感表達的載體。小提琴常常與其他樂器一起進行合奏,從而實現對主題的呈現,因此要求演奏者對小提琴的琴聲能夠實現準確的分辨,特別是在各種伴奏、重奏等共同存在的情況當中,個人音準及節奏的準確控制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精準的演奏,才能將音樂思想更好的傳遞給聽眾。
三、小提琴演奏中的個性以及情感體現的途徑
(一)對音樂作品深入感受和理解
對于演奏者而言,其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狀態下對音樂作品中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小提琴演奏中的個性以及情感的體現,要求演奏者對音樂作品能夠實現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將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能夠準確且細膩的傳達給聽眾。
例如在對小提琴協奏曲《梁?!愤M行演奏之前,演奏者應該首先了解其是以家喻戶曉的民間愛情故事為核心的,同時選取了越劇中的曲調作為素材改編而成,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每個小樂段。其次再解讀樂譜,領會每節樂譜的內涵。
(二)肢體語言對情感表達的作用
小提琴演奏中個性以及情感的表達還體現在演奏者的肢體語言運用方面。小提琴的演奏姿勢是以演奏的生理條件和便于樂器發音的基礎之上通過不斷實踐而形成的,演奏者肢體語言的合理運用有利于演奏者演奏出美妙動聽的音樂,避免不和諧的音符出現。例如馬思聰《思鄉曲》表達了濃濃的思鄉情懷,在對此類作品進行演奏的時候可以保持呼吸的均勻和流暢,盡可能的放松手臂,使得呼吸的節奏和頻率能夠與樂曲的演奏實現融合。而拉威爾的《茨岡》展現了一個民族堅強不屈、愈挫愈勇的民族精神,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可以適當的借助肢體上的外力來增加演奏的動力。對于坐姿而言,需要對以下幾方面加以注意:演奏者的身體軀干要直,只坐椅子的前半部分,左腳腳板完全平放在地面上,右腳向后伸,以便弓子在E弦弓尖部分的演奏。
(三)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合理運用
1.弓法技術的運用
小提琴演奏中包含各種復雜的右手技法,例如跳弓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演奏技巧,難度較高,在運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跳弓主要包括了自然跳弓和人工跳弓兩種方式。其中的人工跳弓是依靠人為控制弓子從而使其跳躍的弓法,一般在不太快的樂段中使用;自然跳弓則是依靠弓子本身自然而然的跳躍而形成的跳弓,一般較快的演奏時才能奏出,因而通常用于快速的樂段。跳弓的運用實際上是為了追求一種短促跳躍、清亮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效果,在表現和渲染活潑歡快、幽默有趣的情緒和氣氛的情況下會產生較好的效果,對個性以及情感體現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在對《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進行演奏的時候,合理的運用跳弓的演奏技巧能夠表達出洋溢的熱情和希望,使得聽眾的情緒飽滿。
2.節奏控制
小提琴演奏中個性和情感的體現,還體現在演奏者對節奏的控制方面。節奏控制是小提琴演奏中的基本技巧,通常情況下,悲傷情緒的演繹是較慢的節奏,音色較為暗淡,長音符和短音符之間的長度對比減小,段落末尾的漸慢;對憤怒情緒的表達則是大音量,音色較為強烈,節奏較為快速,突然的起奏,顫音幅度較大,長音符和短音符之間的長度對比增加;對恐懼情緒進行演繹的時候其節奏變化十分大,樂句間的中斷,突然的切分音節奏。例如在對小提琴協奏曲《西口情思》進行演奏的時候,為了完美的詮釋出走西口的苦情,對新生活的渴望與追求,體現出西口路上飄散的記憶,需要將民族韻味與豐富的演奏技巧實現充分的結合,通過對節奏的合理控制來傳遞現代人咫尺天涯的都市孤寂感,也為困惑的靈魂找尋一個出口。
(四)強化日常演奏訓練
小提琴演奏中的個性以及情感的體現,要求演奏者強化日常的演奏訓練。首先,要對聽和感知的能力進行鍛煉,建立視覺、觸覺和聽覺的持續連動關系,堅持眼、腦、手、耳、腦的有效循環;其次,要加強技術動作的訓練,形成連續動作,如左手指的起落、換把及揉弦等動作,右手不同的運弓方式的連接,以及左手和右手的聯動;再次,演奏者在日常的訓練中還需要不斷提高對演奏情緒控制的能力。
綜上所述,小提琴的演奏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色彩,思想情感的表達對于演奏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演奏中個性和情感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形象具象化、思想情感意象化以及情感抽象化這三個層次,由于小提琴演奏的個性和情感的表達會受到演奏者自身的音樂知識結構、生活閱歷和其他經驗以及對演奏技巧掌握的熟練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實現對個性和情感的完美體現,需要演奏者經過長年累月的練習和積累,不斷加強對基本功技巧的訓練,并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對速度和節奏進行較好的控制,因此在小提琴演奏中應對個性和情感的體現予以高度的重視,最終達到情曲合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吳丹.小提琴演奏者的“心靈之窗”——淺析小提琴演奏中揉音的運用[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2).
[2]王小蓓.里·施特勞斯的《降E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音樂與演奏[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3,(01).
[3]周銘恩.維尼亞夫斯基《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譜例分析與演奏要點剖析[J].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04).
[4]李帆.小提琴演奏的藝術表現及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5]沈琤.從中西文化的差異論中國小提琴作品演奏的民族風格[J].藝術百家,2010,(06).
[6]陳小莉.馬思聰小提琴樂曲創作中的民族化表現手法——以《內蒙組曲》為例[J].中國音樂,2007,(02).
[7]詹寧.談電聲小提琴藝術表演藝術的靈魂——動感表現與形體形象塑造[J].藝術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