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 申恩威
摘要:創新是中國進入新常態后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中小企業創新是實施創新的重要載體。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創新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文章對美國在支持小企業創新的舉措進行總結和概括,認為中國應借鑒美國的有益做法,從立法司法、資金支持、設置專門管理機構、完善服務體系四個方面著手,促進中小企業創新。
關鍵詞:創新;中小企業;美國
一、 引言
“十三五”規劃中將創新列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首要理念。創新的內涵是指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引導廣大市場主體創新,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創造新需求,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通過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切實改善供給,通過新的有效供給來創造需求,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動力;在資源和人口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創新、協調、綠色的發展方式,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手段。
在中國,中小企業是進行創新的主要動力。由于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中小企業立足的根本是專有技術和產品創新,中小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生存和發展。數據統計顯示,在中國,中小企業發明占比達到將近70%,它們創造了市場上近八成的新產品。因此促進創新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中小企業在經營中持續不斷的創新。然而,中小企業創新面臨著高風險、產品周期短、資金壓力大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制約。怎樣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體系和環境,是目前推動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
針對如何有效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理論界已經進行了廣泛論證。僅靠理論證明是遠遠不夠的,發達國家在支持中小企業創新方面的經驗更有借鑒意義。在世界范圍內,美國中小企業在創新發展方面遙遙領先,蘋果、谷歌、微軟、惠普等創新型小型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美國有成千上萬的小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向市場提供新產品。美國政府對于中小企業創新的引導和支持是非常成功的。因此,對于美國政府的支持措施和經驗進行研究和概括,對于促進我國中小企業創新有重要意義。
二、 美國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的具體措施
美國聯邦政府對小企業創新的引導和支持,形成了獨特的措施和完善的支持體系,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美國小企業不斷的推出新技術和新產品,企業創新的環境非常好。概括起來,相關措施主要體現在完善的立法和嚴格司法、多渠道提供資金支持、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健全的服務體系四個方面。
1. 通過完善的立法和嚴格的司法保護并引導中小企業創新。美國非常重視通過法律保護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頒布了多部法律,構成完備的法律體系,使法律成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傘,為中小企業創新解除了后顧之憂。
美國立法機構先后頒布了《專利法》、《知識產權法》、《商標法》、《反壟斷法》等多項法律。
通過立法修訂和完善,建立了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的法律體系,對中小企業創新進行引導和鼓勵。包括《小企業法》、《小企業經濟政策法》、《小企業創新發展法》、《小企業擔保信貸法》等。這些法律規定從前沿技術、融資借貸、企業發展等多方面規定了中小企業創新的相關內容。該體系是以《小企業創新發展法》為核心,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保障和引導。美國政府依據《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法》實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獎勵計劃, 鼓勵中小企業進行各種創新,使創新成果加速產業化。
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面臨風險大,且研發費用高昂。而大學、科研機構的創新往往集中于理論創新,缺乏在實際中的運用。為了促進科研院所的創新向中小企業進行技術轉移,實現成果的產業化,美國立法機構頒布了多項法律。從1980年起頒布了《拜杜法案》、《史蒂文森-懷特勒創新法》等。支持中小企業參與聯邦實驗室、科研院所的實驗,加快向中小企業進行技術轉移。根據《加強小企業研究與發展法》,設立了支持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STTR),有效促進了美國中小企業積極參與美國各大研究機構的科研活動,并推動了科研機構的創新技術向小企業的進行轉移。
2. 通過多種渠道對中小企業創新進行資金支持。資金在中小企業創新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聯邦政府非常重視通過各種手段對中小企業創新進行資金支持,采取了直接資金投入、為中小企業獲得貸款提供便利、利用風險資本提供創新資金、給予小企業大量優惠政策等多種手段幫助小企業獲得創新資金,使廣大小企業能夠獲得充足的資金進行技術創新。
(1)直接投入資金支持。三十多年來,美國政府實施“小企業研發創新計劃”(SBIR計劃),該計劃規定各級政府要拿出不低于2.5%的研發預算投入到中小企業創新項目。該計劃向全國所有的中小企業公布,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項目批準后,中小企業將獲得立項資助。為了使資金使用效率提高,資助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進行可行性分析,此階段最高可獲1.5萬美元資助;通過可行性分析后,進入第二階段,進行產品創新和市場銷售,最高可獲100萬美元資助,為期兩年;如果產品市場反應良好,則進入第三階段,全面銷售,通過金融機構以更大的資金量對企業進行扶持。這項計劃經過多年的發展,非常成熟。每年資助中小企業達到3 000多家,立項數目超過5 000件,資助金額超過25億美元。每年數千個發明、專利投入市場,創造了新需求,成為市場新的熱點。
(2)多種手段幫助小企業獲得貸款。由于中小企業資產少,產品市場前景不確定性大,銀行一般對中小企業惜貸,聯邦政府為小企業貸款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一是提供貸款擔保。創新小企業向金融機構提出貸款申請,由政府部門對符合條件的小企業進行擔保,擔保額度一般在10萬美元左右,獲得擔保的小企業將從銀行進行貸款,用資金進行創新。二是引導小企業向非營利性貸款公司貸款。CDC是由聯邦政府支持的非營利貸款公司,遍布美國各州,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三是社區中介的小額貸款。由中小企業管理局牽頭,通過社區中介貸款組織向中小企業提供小額貸款,資金規模較小,一般在三萬美金左右,用于小企業的創新。
(3)完善的風險資本機制為科技企業提供資金。在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初創階段,風險投資起到關鍵作用。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通過實施“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SBIC計劃),為美國中小企業創新提供風險資本的支持。中小企業管理局向SBIC公司注入啟動資金,由SBIC公司向進行創新的中小企業進行風險投資。除了直接參與,政府還扶持風險投資業的壯大,讓其有更充足的資本對創新的中小企業進行投資。
放寬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企業IPO的要求,使風險資本通過IPO獲得資金,將融通的資金投入新的中小企業項目當中。美國的納斯達克證券市場,就是專門讓中小型創新企業進行上市融資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對于初創企業的上市要求適度降低,使足夠多的風險資本能夠尋找合適的中小型企業并進行投資,從而促進中小企業不斷進行創新。
根據形勢發展,大量引入機構資金進入風險資本,擴寬風險資金的來源。1980年以后,政府引導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這些機構資金進入風險資本,后來又逐步加入了各類機構捐贈基金、銀行資金等各種機構資金。機構資金在風險資本中的比例一直維持在80%以上。由于機構資金的體量是非常大的,它們進入風險資本領域,使中小創新型企業能從風險資本中得到足夠的資金來進行創新。
(4)多種優惠政策給小企業以資金支持。美國政府對小企業創新進行多種優惠政策,以補貼、稅收減免、財政低息貸款、擔保等多種政策給予小企業最大程度的資金實惠。通過設立“中小企業創業基金”,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向該基金申請創新資金,資金直接用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政府對符合項目規定的中小企業進行不同幅度的財政補貼。
美國對創新型小企業所獲得的風險投資給予稅收優惠,規定所獲投資總額的60%免交所得稅。由于風險投資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進行了稅收減免,使這部分資金都用于中小企業創新,有力地支持了小企業創新。此外,聯邦政府對于中小企業用于創新的資本投入額還會給予很大的稅后返還。
3. 小企業管理局專門負責小企業創新相關事務。成立了小企業管理局,由該機構專門負責為小企業提供各種咨詢和服務。該機構在全國各州有100多個分支,為全國的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其中對中小企業創新提供各種引導和支持是其工作的主要內容。
首先,廣泛進行跨部門合作扶持小企業創新。作為小企業創新工作的牽頭單位,它通過協調包括小企業發展中心、出口援助中心、采購和技術協助中心等多個政府部門,為小企業的創新項目提供全方位的幫助。蘋果、康柏、英特爾這些昔日的創新型小企業都是經由小企業管理局的扶持,迅速發展起來的。
第二,制定發展規劃,引導中小企業創新。2011年開始,小企業局向社會發布五年規劃,提出明確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途徑。規劃的目標是小企業管理局為小企業提供更多更優的服務,為小企業創新服務。為了提高小企業創新,小企業管理局打算加大長期資本的投入,增加新的資本支持計劃,使資本投入在目前基礎上增加一倍。
第三,提供貸款擔保、資金支持、創業培訓等創新支持。小企業管理局針對創新型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前期資金支持,創業方面的咨詢和培訓,這些專業服務使創新型企業得到了必要的扶持,為企業創新獲得成功提供了幫助。
4. 建立全面的服務體系。培育和建立中介組織,提供各種信息服務。成立小企業信息中心,匯總市場信息,發布信息簡報,及時準確的提供最新市場信息和最前沿科技信息,便于小企業依據市場需求進行產品創新。中小企業可以從小企業局的內網中獲取大量的產品廣告、市場信息和政府合同等有價值信息,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寶貴的信息資源。
成立小企業發展中心,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各種咨詢服務。該中心人員由退休的律師、銀行家、學者及商會退休人員組成,具有很高的專業水準。中小企業可以免費獲得關于項目的可操作度、市場前景等方面的咨詢,同時也憑借其專業優勢,提供專業培訓。
成立技術服務中心,向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由中介機構提供技術、儀器等服務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以推動科技成果向商品的轉化。設立“聯邦技術利用中心”,利用國家實驗室的先進技術,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
三、 對中國支持引導中小企業創新的啟示
目前中國掀起了創新的高潮,而實施載體主要是中小企業。但在保護和引導中小企業創新方面,中國和美國仍存在著較大差距,對美國在支持中小企業創新方面的措施進行借鑒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從法律、資金、行政、服務四個方面著手:
1. 加強立法建設和嚴格司法,切實保護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和創新。首先加快頒布一部比較完整的引導小企業創新的專門法律。美國以《小企業創新發展法》為核心,引導和促進美國中小企業創新。目前我國缺乏一部為小企業創新提供全面引領的法律。應加快制定和頒布一部類似于《小企業創新發展法》的法律,對中國小企業創新方面的問題進行全面的規定,為小企業創新所涉及到的事務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加強立法建設,通過完善立法來保障中小企業創新。目前,中國相關的立法工作比較滯后,促進法是目前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唯一法律,與美國完善的中小企業法律體系存在較大差距。立法機構應加快制定《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中小企業融資法》、《中小企業技術轉移法》等法律法規,形成以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的法律體系。
目前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不夠,對侵權處罰不嚴。應當嚴格司法,嚴厲查處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美國對知識侵權處罰非常重,對嚴重侵權的當事人進行經濟和刑事處罰,嚴格的司法使美國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得到非常有效的遏制。而中國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侵權和盜版行為,嚴重侵害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利益,也挫傷了中小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中國司法部門和知識產權保護部門應聯合執法,加強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
2. 成立中小企業發展局來專門負責中小企業創新事務。目前中國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的機構設置上存在明顯缺陷--沒有一個專門負責中小企業創新管理的機構。應抓緊成立中小企業發展局,專門負責協調和管理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相關事務。小企業發展局能跨部委協調中小企業創新的項目和政策,從戰略層面制定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規劃,引導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方向,并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各種服務。
應當在各省區市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局的分支機構,服務于地方的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中小企業分散在全國,僅依靠中央一級的中小企業發展局是遠遠不夠的。在各個地區建立分支機構,為當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合適的項目和配套的服務。
3. 利用多種手段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難題。首先,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設立專門用于中小企業創新資助基金,擴大中小企業受資助的覆蓋面。對中小企業初創階段的項目加大補助力度,使企業克服在技術攻關時期由于資金匱乏帶來的困難,利用資助資金順利完成技術創新。加大對處于技術前沿進行創新的中小企業資助力度和金額,引導中小企業創新向中高端邁進,使中小企業成為中國創新的生力軍。
第二,政府對創新型中小企業進行信貸擔保,使中小企業通過擔保獲得銀行貸款。利用政府的信用,使小企業能夠從商業銀行獲得進行技術創新的貸款,引導商業銀行參與中小企業創新項目,改變中小企業創新項目因為風險大、資產少而難以獲得貸款的困境。成立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銀行和小規模貸款機構,在大型商業銀行中成立專門負責中小企業創新項目的部門,便于中小企業獲得資金完成技術創新。
第三,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風險投資是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應加快打造風險資金和中小企業創新項目無縫對接的平臺,使每一個有市場前景的中小企業創新項目都得到風險資金的注入。積極推動風險資金上市融資,擴容風險資金的規模。
4. 打造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服務。
從信息、人力資源、技術等多方面出發打造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首先,建立中小企業信息服務平臺。加快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發布市場需求、技術等各種信息,確保中小企業在平臺上能獲得自身需要的信息。建立前沿技術資料庫,為中小企業獲得國外前沿技術提供服務。第二,鼓勵科研院所和中小企業密切合作,促進技術轉移。利用遍布全國的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科研能力,為中小企業提供相關研發、試驗、技術培訓和技術轉移等服務。以較低價格提供實驗場所和儀器設備供中小企業使用。將這種技術轉移形成一種穩定的、可靠的途徑,積極打造產學研三者良好的互動關系,加快技術轉移。第三,扶持相關中介機構。建立各種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介組織,提供融資、擔保、創業指導、開拓市場、信息等各種服務。第四,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人力資源服務。引導畢業大學生積極投身于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返聘退休教授和工程師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引導中介培訓組織為中小企業打造培訓服務。
參考文獻:
[1] 董楠楠,鐘昌標.美國和日本支持國內企業創新政策的比較與啟示[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5):188-206.
[2] 汪鋒,方煒俊.促進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對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4,(11):20-29.
[3] 陳強,李倩.美國政府創新管理的趨勢、特征及啟示[J].上海經濟研究,2014,(7):80-89.
[4] 李鋼,馬麗梅.創新政策體系觸及的邊界:由市場與政府關系觀察[J].改革,2015,(3):27-37.
[5] 徐冠華.關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幾個重要問題[J].中國軟科學,2006,(10):1-14.
[6] 李潔.美國國家創新體系:政府、管理與政府功能創新[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11):55-60.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十三五時期中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研究”(項目號:2016CJY003)。
作者簡介:申恩威(1957-),男,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跨國公司與國際投資;楊振(1983-),男,漢族,河南省漯河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
收稿日期: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