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玲
【提要】提高數學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創設情境,讓數學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結合起來,讓現實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智慧潛能得到開發,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效率 生活 數感 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師們都普遍有一個煩惱,那就是學生不愛學數學。數學本來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是貼近生活、有趣的一門學科,可是我們將數學課上得無趣而枯燥,這是我們數學教師的失職。我們的教學更多地側重于快速地尋求結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靠的是記憶。數學教學過早地要求學生套用前人總結出的法則,時間久了,學生失去了質疑的意識和探究的欲望。
如何讓數學課變得有趣,如何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幾點做起:
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學習情景。
在數學教學中,每節新授課的引入環節都很重要。一個好的情景設置,能夠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讓下面的教學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對一節課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就象我們常說的:一個好的開頭,決定著一半的成功。在設置新課導入時,我一般這樣要求自己:
1. 如果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那么盡量將生活中的情景搬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如:在教學《元、角、分》的時候,我把講臺布置成了一個小柜臺,上面擺滿了學習文具,在每種物品上我又標好了價錢,讓學生拿著自己準備好的錢,按照標簽上的價錢進行買賣。這時,學生一個個都躍躍欲試,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其實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已經買過東西了,不需要老師講太多,設置好這個情景,讓他們感覺和在生活中買東西是一樣的,這時,教師只要注意適時引導,維持好課堂紀律,那么,這節課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2. 不能完全還原生活,就盡量用課件輔助創設情境。如果例如:教學《千米和米》的時候,我帶了一根一米長的繩子到課堂上讓學生感受一米有多長。可是1千米怎么辦,總不能拿一根一千米長的繩子到課堂上去吧,太不現實了。于是,我想到了多媒體。我制作了這樣一個課件,用一小段線段表示一米的長度,一千個這樣的小線段就組成了一千米。學生看完以后就有了一個很直觀的感受,一米已經有這么長了,一千米是1000個這樣的一米,一千米真長啊!同樣的教學方法還可以運用在《升和毫升》的教學中。
3. 能夠在戶外完成的教學,決不在教室里完成。
很多老師怕影響紀律不愿帶學生到戶外去學習,但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只有還原數學產生的情境,學生才更容易掌握。在教學認識方位的時候,我把學生帶到了學校的操場,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學習方位;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時候,講解完了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后,我就帶著學生來到校園里,讓學生在建筑,植物身上尋找軸對稱的身影。
二、訓練學生的數學感覺,培養學生敏銳的數感。
數學課程改革第一次明確地把培養學生數感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之一。數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是理解數和運用數進行有效運算的能力,是自覺地運用數學的思考方法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處理的能力,是將數學與現實問題建立聯系的橋梁。為了培養學生敏銳的數感,我是從這幾個方面進行訓練的:
1.重視計算方面的數感培養。
我們在重視學生的技能訓練時,忽視了對學生數感的培養,特別是在計算教學中,過多地關注與強調學生計算方法與技能訓練,缺少培養學生用估算及其它策略對結果作預測與驗證的能力。我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學生總是容易出錯。如:計算12×16時,學生出現了各種答案,有的學生等于168,有的學生等于183,還有的等于89,答案錯得千奇百怪,讓人無法理解,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對學生說:“計算題有時候并不是完全考你的計算能力,有時候也是在考你的數感。”象這一題,數感好會分析的學生在檢查的時候肯定會進行估算:12接近10,就把它看作10,16接近20,就把它看作20,那么這一題就可以想成是10×20,等于200,那么答案應該在200左右,所以象答案是89,肯定是錯的;因為2×6等于12,所以這一題的結果個位肯定是2,答案是168也是錯的。我希望我的學生,無論是誰拿到這種題,都會有這種敏銳的數感。但這種數感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有目的地進行培養訓練。
2.在解決問題時,注重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數感。
比如這題:敬老院原來有五位老人,他們的平均年齡是82歲,后來又來了四位老人,他們的年齡分別是83歲、74歲,81歲、79歲,敬老院現在九位老人的平均年齡是多少歲?有的學生算出來現在敬老院的平均年齡是35歲。我就啟發學生,你算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是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齡。我又問學生,有35歲的老人嗎?學生愣住了,仔細想了想,笑了,回過頭來想想,知道自己求平均數的方法出現了問題。這里學生為什么能夠立即發現錯誤,就是因為他聯系了生活實際,想到了生活中老人的概念,這也是一種數感。
3.在單位教學方面,多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數感。
讓學生做填空題:媽媽的體重56( ),身高161( )時,幾乎很少出錯,因為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對這方面的知識很敏感。但是如果讓學生填寫:我們的操場面積是400( )的時候,答案就是五花八門的了,有填400平方厘米的,400平方分米,也有填400平方千米的。面積單位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一個知識點,因為這一方面的知識我們用的很少,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為了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數感,我經常帶學生到課堂外去感受數學知識。拿到一本書,我會鼓勵學生先估計一下這本書的面積,然后再實際測量計算。來到一間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問學生,你們估計這間教室的面積是多少?一開始學生估計的錯誤很多,可是慢慢得正確率就高起來了,因為學生漸漸有了這方面的感覺。
總之把握新課程的精髓,提高課堂效率,讓數學課堂貼近生活,充滿活力,才能提高課堂的效率,提高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