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賽玉 吳果
摘要:在我國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背景下,以及國家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傳承創新民族文化的政策指導下,本文從教學理念的定位、教師角色的重組以及具體教學策略三個方面,對梅山民歌在高職院校音樂教育體系中傳承的原則、理念、途徑、方法等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梅山民歌 高職院校 傳承
梅山民歌是湖南省西南部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文化,其歷史悠久、體裁多樣、內容豐富,主要分布在湖南新化、安化、冷水江、漣源、新邵等地。梅山民歌作為湖南人民世代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形成了山歌、勞動號子、小調、風俗歌曲以及少量的搖籃曲、兒歌等音樂體裁,以粗狂、俏皮、流暢的曲調風格為當地人們所喜聞樂見。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梅山民歌逐漸失去其固有的生長土壤而日益式微,因而,在國家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背景下,為其尋找新的傳承途徑,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主要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大特征,并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其教學目標。因此,高職院校比較注重重“技能”“實用”以及學科“分裂”等教學理念,而這些并不完全適用于梅山民歌在高職院校中的傳承。在梅山民歌進入高職院校傳承問題上,首先需要樹立梅山民歌高職傳承的核心理念,更為準確地設計教學目標,引領梅山民歌順利地傳承發展下去。
一、高職院校中正確理念的樹立
(一)樹立“技能+文化”的多層次傳承理念
從湖南省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來看,主要是以文化課成績較低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各個中專院校學生或是職業高中學生為主體。這些學生最大的特征就是綜合素質較低、文化基礎參差不齊、音樂學習能力不高。在一般高職院校傳統音樂教學中,容易出現填鴨式的技能學習,而忽視對音樂背后深層次的文化習俗、生活傳統等知識理念的培植。
梅山民歌作為湖南省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湘地人民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生活習俗以及音樂文化傳統。文化既是湖南音樂的根,也是梅山民歌彰顯其身份的內在基因,是其繼續傳承發展的意義所在。單純地將梅山民歌音樂本體以及表演技能割裂出來進行傳承發展,在課堂教學或實踐過程中將其舞臺化、專業化的做法,都背離了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強調的“整體性”生態傳承目的。因此,有必要在梅山民歌進入高職院校音樂課程體系之前,明確“技能+文化”的整體性、多層次性的傳承理念,為日后具體課程設置指明方向。
(二)樹立“多形式融合”的體系化教學理念
梅山民歌進入高職院校傳承,除了要樹立“重技能、重文化”的理念之外,對于與音樂教授相關的事項也應進行統一的“體系化”設計,防止學生在課堂學習或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出現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斷裂、課程與教材之間的斷裂、課程內容與工作內容之間的斷裂等問題。例如,梅山民歌是包含有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風俗歌曲以及少量的搖籃曲、兒歌等體裁的民間音樂形式,但僅通過一門課程無法窮極所有知識,而采用分開上課的形式,又容易出現教師們各講各的,將梅山民歌進行無形“分割”的問題。在設計課程方案時,要樹立“多形式融合”的體系化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這些多樣的民歌形式都是在一個文化體系中發展傳承下來的,倡導各位教師一同備課、在進行溝通的基礎上再做具體的課程分配。此外,考慮高職院校傳統音樂經常出現“課程設置、教材使用隨意性較強,沒有統一的綱領和教學目標”等問題,還應對與課程相關的教材、用具、服裝等事項進行體系化設計和安排。
二、高職院校中梅山民歌教師角色重組
(一)傳承人在高職教師體系中的融入
我國以梅山民歌為代表的傳統音樂文化最主要的傳承特征就是“口傳心授”?!皞鹘y音樂根據自己口傳心授的規律,不以樂譜寫定的形式而凝固,即不排除即興性、流動發展的可能,以難于察覺的方式緩慢變化著,是它的活力所在?!边@就是京劇大師梅蘭芳提出來的“移步不換形”,黃祥鵬先生借用它總結出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規律??梢?,根據此傳承特征,樂譜以及相關的文字媒介在梅山民歌的傳承過程中并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譜簡腔繁”的音樂特征使得傳承人與被傳承人之間進行面對面的“口耳相傳”才是傳統音樂精髓傳承的關鍵所在。
因此,梅山民歌進入高職院校傳承,還應遵循其自然的、固有的傳承規律、打破高職院校傳統的教授方式,不被固定的教師角色定位所禁錮,將梅山民歌傳承藝人們請到課堂中,讓他們融入到高職教育體系里,與體系中的音樂教師們一同合作,各自發揮作用,在“互助”的模式中完成梅山民歌人才培養的任務。傳承人的融入,還可以產生無形的教學激勵體制,這對于梅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時,傳承人進課堂后對學生們的音樂實踐活動也可以給出最切實的指導意見,從而避免課堂理論學習到實踐活動轉換過程中出現裂痕,有助于學生們日后可以快速投入到社會實踐中。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師角色的轉變
1.從教師到學生的角色轉變。民間傳承人雖然沒有學歷、沒有在教學體制中授課的經驗,但在梅山民歌的演唱、表演等方面卻是最有話語權的人。他們所掌握的是應試音樂教育課程的書本上、樂譜中所沒有的唱腔技巧、表演經驗,這些正是高職院校教師所欠缺的。因而,教師們應從教師的角色向學生角色進行轉變,作為一位學習者,虛心向民間藝人們學習。這不僅可以幫助高職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將高職院校教師納入到了梅山民歌傳承人的體系,為梅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持久有力的人才保障。
2.從教師到策劃組織者的角色轉變。梅山民歌本身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表演藝術,在梅山民歌進入課堂的初期階段,應以民間傳承人為核心建立教師體系,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們在教學中的作用將減弱,從原來的教學角色向策劃、組織、協調者角色進行轉變。除了日常課堂學習之外,組織更多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們的表演積極性,并讓他們學以致用。尤其是在學校與社區、企業、文化館等部門合作的音樂實踐活動過程中,更要加強與相關政府人員、管理者們的協調、溝通,對教師們除專業技能以外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在梅山民歌高職院校的傳承中,為避免學生出現厭學或被動地以應付考試的敷衍性學習態度,還需音樂教師們善于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針對梅山民歌傳承的優勢、必要性,與學生們進行交流,解決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讓學生們帶著熱愛本土音樂母語的熱情快樂地學習,促成梅山民歌順利傳承、發展。
三、高職院校中梅山民歌傳承的具體策略
(一)教學形式
1.分級授課?;A性課程是高等院校傳統音樂學習的基礎,常以大班授課及小班的演唱技能教授相結合的形式完成。梅山民歌在高職院校中傳承,同樣需要通過基礎性課程傳授給學生們梅山民歌的歷史文化、習俗方言以及音樂本體、音樂演唱、表演相關的知識,以為日后的實踐課程做好前期的準備。但由于梅山民歌十分豐富、難度各不相同,因而其基礎課程可根據體裁特征、演唱難度分為初級、中級、高級課程。例如初級課程主要教授簡單的、短小的號子、山歌、兒童歌謠,而中級、高級的課程則要教授較難的唱腔以及進行民俗表演等。
2.學練融合?;A性課程教授同時還需輔以實踐演出來幫助學生們學以致用,音樂社團課程可為“學練融合”提供平臺。在各高校中常見的音樂社團主要有合唱隊、民樂隊、管弦隊、舞蹈隊等幾大類,缺少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社團。而在高職院校成立湖南梅山民歌社團課程,即符合高職院校的職業性、地方性特征,還可以為音樂專業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并讓其他專業學生領略湖南母語音樂文化的魅力,從而將梅山民歌的受眾群體拓展到整個學校。具體的社團課程安排可以劃分為專業實踐課以及業余培訓班兩種,通過各式各樣的校園活動為學生們提供實踐、練習的平臺。
3.校企結合。在經歷了前期的分級基礎性課程學習以及學校梅山民歌社團活動的鍛煉,最后通過校企合作的實踐課,可為學生們提供梅山民歌知識社會化運用的機會。這不再是單純的校園實踐,而是摻雜了梅山民歌社會化傳承、組織、策劃、參演以及經濟回饋等社會行為,幫助學生積累社會音樂活動的實踐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教師需要對每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估,并在他們遇到表演問題及困難時給予幫助與指導。
(二)教學內容
1.以典型梅山民歌為教學核心。正如“中國傳統音樂并不是一切都好,許多傳統音樂出現了危機,甚至瀕臨淘汰,那是不能適應今天中國人的需要。只要對今天的中國人的文明發展有利,該淘汰的由他淘汰,該繼承的認真繼承,該吸收的努力吸收,該借鑒的大膽借鑒?!痹诿飞矫窀瓒鄻踊捏w裁、豐富的內容、海量的音樂作品中,不是所有民歌都適合進入高職院校傳承發展,需要對其進行甄選,將經典的、代表性的作品作為教學核心,而那些帶有封建思想烙印的音樂作品,以及不能繼續進行活態傳承的作品,都可以排除在課程內容之外。
2.在文化語境中教授民歌技能中注。前文已經對“技能+文化”的教學理念進行思考,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安排上,教師應將這個理念貫穿到底,并注意對技能與文化之間的教學關系進行妥當處理。尤其是在梅山民歌演唱技能的教授過程中,更應將梅山民歌放置在其所生長的文化語境中,以回歸文化民俗、回歸自然生態為出發點,盡可能地讓學生們在原生態的音樂語境中學習、演唱與表演。同時,對于歌唱技能與文化之間的比例問題也要做妥當的安排,巧妙地將二者融合為一體。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梅山民歌高職院校傳承的教學理念,教師角色定位以及具體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方面,對梅山民歌在音樂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的傳承途徑、方法、措施、原則等問題進行闡述。提出應樹立技能+文化、多體裁融合的多層次性、體系化教學理念,倡導傳承人進入高職教師體系以及高職院校音樂教師角色轉變等教師角色重組的策略。除此之外,梅山民歌傳承中還應注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安排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等,以期為梅山民歌在高職教育體系中的傳承、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董曉.高職院校傳統音樂教學的理論構建與實施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2]王耀華,杜亞雄編著.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梁茂春.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大辯論——評一九九七年關于二十世紀中國音樂之路的爭論[J].音樂周報,1998,(03).
[4]董維松.關于中國傳統音樂及其分類問題[J].人民音樂,1988,(06).
[5]王耀華.樂韻尋蹤-王耀華音樂文集-音樂論著叢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