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娟
【關鍵詞】 古詩教學;興趣;激發;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122—01
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和精華,對形成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中的點滴感悟。
一、激情引趣,感受意境
1. 介紹背景,導入激趣。“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住。”用情趣教學法導入古詩,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成就學生思維的靈動和創造的張力,達到“課亦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學習《春曉》一詩導入新課時,我這樣導入: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后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回到故鄉。這首詩是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這樣學生不但知道了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而且還急于想誦讀這首詩,領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2. 媒體輔助,創設情境。兒童的情感具有情境性、激動性、易受感染性,我們可以通過視頻、圖片和錄音等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古詩詞的意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如,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我將初春季節剛吐新葉的高大垂柳以及溫和的春風組成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并配上音樂進行朗誦。學生目睹了初春垂柳在二月春風的吹拂下像剪刀一樣的新葉,一下子就進入了詩的意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學生目睹畫面,朗誦幾遍不但把這首詩很快背誦下來了,而且還很快地理解了詩意。
3. 展開想象,吟詩作畫。有詩必有畫。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展現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古詩中詩人往往將所描寫的外物與內心情感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美麗意境。在教學中我會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古詩詞情景,讓他們把這個情景用筆畫出來,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和意境。
這種讀詩作畫的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還讓學生領會了詩情畫意,發展了形象思維,又促進了學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如,在擴展學習《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時,對于詩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如果僅僅通過語言來學習古詩,學生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糊涂的。我抓住“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畫結合起來教學,通過作畫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指導學生想象其中的情節、場面。這樣古詩在學生的畫中靈動起來,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妙趣橫生。
二、吟詠賞讀,樂趣無窮
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句式整齊簡單,音韻優美和諧,語言精練,易于誦讀。因此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聲,能讓人感受到悅耳和諧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音樂美的語言之中。因此,古詩教學要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徹于教學始終。我在教學中常采用范讀、領讀、齊讀、自由讀、學生與學生合作讀、師生表演讀等多種形式。起始階段自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在深入體會了詩的豐富意蘊之后,讓學生抑揚頓挫,反復吟詠,把情感通過朗讀的語調、語氣以及停頓等讀出來。如,《望廬山瀑布》一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朗讀時可采用疊讀的形式(即:老師領讀“飛流—直下—三千尺”,學生跟讀“三千尺”),瀑布飛瀉直下的磅礴氣勢在師生一唱一和中靈動了,學生陶醉其中情緒激昂。“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句,在一次比一次慢的朗讀中學生仿佛飛到了九天,置身于銀河中,飄飄欲仙,如癡如醉。
三、閱讀拓展,升華情感
教材只是個憑借,其選編的古詩詞是有限的,教師要在教學古詩詞時,注重課外的拓展,這對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容、掌握古詩詞文化的概貌都是有益的。其中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而且還可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比如,在學習課內經典古詩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后,我還帶動學生學習了他的《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在學習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后,補充學習了《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在此基礎上,利用班隊課、晨會課開展古詩綜合實踐活動——“了解詩仙李白”、“探訪詩佛王維”等,豐富了學生的古詩詞知識,激發了他們不斷積累的興趣,達到了以趣生情的效果。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