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方方
摘 要 后現代主義思潮表現出反理性主義、消解主體性及提倡差異與多元的特征,既影響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又為構建平等民主的思想政治育人新模式帶來新的機遇與反思。既有利于大學生批判能力、自我意識與多元思維的培養,也容易使大學生陷入價值觀念模糊與多元的誤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處理好“一元”與“多元”的關系,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建構基于主體間性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后現代主義思潮 影響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42
后現代主義思潮興起于20世紀中葉的西方發達國家,自產生起,其鋒芒直刺現代社會和科學文化的各種弊端,對現代文明進行著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它以解構和建構為鮮明的理論特征,反對理性與權威話語,消解主體性,反對中心主義,倡導多元的文化與價值觀念。20世紀90年代以后,后現代主義思潮在西方逐漸衰微,卻在我國理論學界流行起來。近年來,后現代主義思潮借助網絡新媒體進入各學科領域,其中就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他們在“不自覺”中成為了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接受者、參與者和傳播者。
1 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基本理論特征
后現代主義是與現代主義相對的概念,它是對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和藝術風格等的超越和否定。后現代主義的流派較多,大致可以分為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和建構性后現代主義兩種。解構性后現代主義以“懷疑”和“反對”為特征,不論是德里達對“邏輯中心主義”的批判,還是利奧塔對“元敘事”的質疑,或是福柯從反常現象研究人文科學史等都體現出后現代主義拒斥理性主義和主體性的特征。一方面,他們反對理性和邏輯的決定性作用,主張非理性和潛意識的重要性。他們力圖對理性進行批判和重構,否認存在和認識的相對穩定性,否認規則、權威、真理和秩序,主張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統治地位,宣揚只有個人的情感、體驗和想象才是真實的,是創造的源泉。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消解主體性,反對權威主義和人為中心論,主張無政府主義和返璞歸真。后現代主義者們堅決反對把“人”作為一切的中心,主張消解和打破主體之間的界限,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提倡相互尊重和交流。后現代主義雖然致力于解構和否定現代性,但也有建構和肯定現代性的一面。建構性后現代主義認為,一切事實都是由人們建構起來的解釋,一切單一視角都是有限的和不完全的。強調世界自身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差異性,主張多標準、多規則、多視角的多元主義,致力于建構一個所有生命共同體的福祉都得到重視和關心的后現代世界。
2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2.1 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
一般的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容必須能說服價值主體并被其認同和接受才能實現“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才能實現。然而,在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對一切合法性的基礎加以質疑的語境中,教育者的優勢地位也受到了質疑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受到了消解和解構,教育價值與有效性也受到了影響。此外,后現代主義對我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進行了徹底的解構,這種質疑與挑戰無疑也為構建平等民主的思想政治育人新模式帶來新的機遇與反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構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不再是認識和被認識的對立關系,而是平等、對話的伙伴關系。
2.2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的影響
(1)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批判能力、自我意識與多元思維。后現代主義提倡的否定理性或確定性,抨擊僵化的思想,消解權威主義等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大學生的年齡和興趣需要,有助于增加學生的社會批判意識與批判能力。后現代主義提倡相對性的道德價值標準,以一種開放和寬容的心態對待其他文化,使大學生呈現活躍、開放、自由、多元的思維模式,有助于他們開闊文化視野,激發自我意識。同時,后現代主義者拒斥機械論和人類中心論觀念,承認差異的合理性,重視交流的開放性與平等性,使大學生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共生與依存關系。從而更容易尊重和理解他人,并融入和諧平等的多元化社會。從這些意義上講,后現代主義思潮為實現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多重渠道。
(2)容易使大學生陷入價值觀念模糊與多元的誤區。以微博、微信為網絡新媒體普及和流行的應用代表,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它們打破了傳統媒介的話語壟斷格局,使信息的多元化生產和個性化消費成為可能,他們具有后現代主義模糊化、碎片化、解構性、大眾性和崇尚消費文化等特征。但由于大學生仍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后現代主義思潮難以完全理解和把握。透過開放共享的網絡平臺和多元的話語空間,大學生在進行價值評價與取舍時有了更多的參照,也產生了明顯的價值嬗變和觀念震蕩。后現代主義思潮通過網絡世界對“消解責任”的強調導致傳統道德規范作用的弱化,強烈的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導致大學生價值理想與生活世界的分離;功利主義與幸福主義助長了部分大學生的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傾向,如在評優評先、獎助學金評定面前,他們容易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出現損人毀譽、惡語中傷、犧牲人格等觀念傾斜及行為失范現象。
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對方法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雙刃劍,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站在辯證的立場,采取開放的態度,與時俱進地改革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
(1)處理好“一元”與“多元”的關系,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面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一元”和“多元”的交互現象,一方面,要堅持價值觀的一元化導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領,在理論宣傳、課堂講授、社會實踐等多方面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了解,提升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認同。另一方面,要擴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包容性與多樣性,在一元主導的前提下提倡多樣化,處理好傳統價值和西方價值之間的關系,促使大學生確立對傳統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性判斷,從而運用理性作出價值取舍。高校思想工作者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中的文學、史學、哲學著作,增強其文化素養,拓寬其文化視野,從而更好地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一元與多樣、個體關懷與社會超越、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的統一。
(2)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網絡新媒體技術,利用博客、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有針對性地搭建與學生互動的網絡實踐平臺,及時、直觀地發布和交流更具個性化的信息,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及時答疑解惑,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線上、線下雙向交流過程中,使之具有生動性、滲透性和實踐性。同時,當代大學生作為媒介消費的主流力量,媒介素養亟待提高。他們仍舊缺乏網絡媒介的清醒認知能力、對網絡信息的解讀和評估能力以及網絡媒介道德規范上的自律意識。高校應通過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專題講座或學術論壇,引導學生正確獲取媒介信息,利用媒介發展自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注重媒介素養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緊密結合,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充分利用校園媒介資源和學生組織,積極開展各類活動,提高學生理解當代文化和解析媒體信息的能力,培育其在后現代主義思潮下良好的價值判斷力與思辨能力。
(3)建構基于主體間性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現象學代表人物胡塞爾提出了“交互主體論”即“主體間性”,他主張以主體間的交互性來取代個人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始終處于主動和能動的主體地位,雙方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兩者通過相互理解和包容來消除沖突,化解矛盾,并最終在新的建構中互相悅納。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一方面,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貼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照顧個體的思想變化和精神訴求;另一方面,教育者應改變傳統的知識權威、師道尊嚴觀念,從專制者變為引導者,從說教者轉變為參與者。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保持對自身科學性與合理性的批判性觀照,處理好解構性與建構性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王治河.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格里芬.后現代科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3] 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試探析國內當下網絡自媒體傳播模式的后現代主義特征[D].復旦大學,2011.5.
[5] 徐向農,盧嵐.后現代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6] 譚曉玲.后現代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