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德森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小額貸逐漸出現,其主要服務于大學生這一主體,雖然小額貸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學生生活,但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必須合理做好理財規劃,并增強自身防范意識。本文以某高校為例,簡要分析小額貸詐騙真實案例,結合小額貸行騙的基本特征,重點闡述其防范措施,以期為廣大學生提供良好建議,培養其科學的防騙意識,促進其健康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額貸;防騙措施;高校;行騙特征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4(b)-0000-00
大學生是當今社會消費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大學生有著不良消費習慣,如拜金主義、追求奢侈品等,使得大學生經常出現“資金不足”的局面,為此,部分小貸企業、網絡貸款等機構開始面向大學生推出“小額貸”的服務。部分大學生應是非觀念不強、防騙意識缺乏,容易輕信各種“小額貸”,從而落入不法份子的圈套。如何提升大學生防騙意識,是當前高校有關部門必須思考的問題,其應該根據大學生認知水平,開展對應的“小額貸”識別活動,確保學生能夠科學辨識騙局,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當下,大學生貸款正逐漸成為各大網貸、小貸公司拓展校園市場的主推服務,市面上的“名校貸”、“愛學貸”、“趣分期”、“優分期”等一批貸款平臺提供了眾多優惠政策及條件,手續便捷、下款速度快、利率相對較低,雖然方便了同學“周轉”,但同時也給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后勤保衛處提醒廣大師生,遠離貸款,謹防被騙。
一、簡要案情
近期,某高校陸續發生學生貸款被騙警情案件,經梳理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形:
1.以好處費為誘餌讓學生幫忙貸款,拿到貸款后不知去向。某高校李某某報警反映稱,李某某以尋找兼職為目的添加QQ好友,QQ好友蠱惑其貸款1.8萬元,從中獲得提成。李某某貸款成功后實際到賬金額不足1.8萬元。李某某的個人信息被泄露,校外某人電話聯系李某某,希望李某某幫助其貸款,并給予李某某一定的好處費,最終貸款6.7萬余元。兩次貸款李某某共獲得好處5000余元。但校外人員至今未還款,目前貸款平臺多次以電話或者短信的方式催李某某還款,校外人員聯系不上,不知去向。
2.以操作為“黑戶”不用還錢為幌子,吸引大學生貸款。2016年1月11日,某高校孫某某報警,通過該學校外國語學院劉某(女)介紹認識校外人員借貸代理,通過代理人在“名校貸”貸款1萬元,實際進賬8000元。后代理人告知其在進行大學生分期貸款可以操作為“黑戶”,可以將孫某某的信息刪除并且不用還款,需孫某某支付5000余元費用。孫某某貪圖小利,向校外人員轉賬5400元。但事后貸款平臺開始催其還款,此時孫某某發現可以操作為“黑戶”不用還錢是虛假信息,但對方已不知去向。
3.同學之間“幫忙”借貸,無法償還。2015年12月,某高校魏某某報案稱,某學院郭某某借用其身份信息貸款3000元,承諾分期還款,但實際上未能按期還款,產生了滯納金。借貸公司要求魏某某還款。此后,該校機械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等學生陸續報案,案情與之相同,均為郭某某一人所為,不完全統計,涉及金額近5萬元。
4.個人借貸,無力償還。某高校能源與環境學院大二學生孫某,自2016年3月以來陸續貸款數次,每次有30-40%的好處費交給介紹人,3個月以來,實際到手貸款現金3萬,而簽訂的貸款合同累計達10萬元,目前孫某無力償還,貸款公司人員多次糾纏孫某,甚至控制其人身自由,無奈之下才通知了家長,家長不得不負責還款。
從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小額貸”騙局主要利用大學生“占小便宜”、“同學情誼”等心理,誘發大學生進行貸款。一旦大學生進入到騙局,很難脫身,且會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因此,大學生必須提升自身防范意識,謹防上當受騙。
二、其他案例:
當前,小額貸騙局不僅有以上幾種情況,出現機率較高的“小額貸”騙局還有以下兩種:
1.幫大學生成功貸款后,冒用大學生的身份繼續貸款。某高校吳某報警稱,去年4月份通過一個姓王的男子辦理了大學生貸款,事后發現該男子未經本人同意繼續以其名義在諾諾鎊克等網站多次辦理貸款累計達35000元。被發現后,該男子聲稱無需吳同學償還,自己會按期還貸,但隨后銷聲匿跡。目前貸款網站要求吳同學還款,吳同學懷疑自己被騙。
2.遭遇網上虛假貸款公司被騙。2015年12月3日,楊同學在百度上搜索“大學生創業貸款”,檢索到一家無需抵押的公司,后楊同學加了對方QQ,對方介紹了公司貸款周期、利率等信息,并傳真過來一張貸款合同書,要求楊同學繳納3000元保險金。楊通過支付寶轉賬后,對方又以信譽不足要求再轉8000元,楊同學又通過支付寶轉給了對方,后對方要求再轉9000元,楊同學產生懷疑,電話咨詢上海銀行本部,發現該公司為冒牌貸款公司,銀行未開通此項業務。
三、特點分析
為全面提升學生小額貸款騙局防范意識,應深入分析其騙局特點,主要可以從作案手段、案件特點、原因三方面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1.作案手段:不法分子通過互聯網、手機發布貸款信息,以快速提供貸款、無抵押擔保、給予好處費、無需還款為誘餌,利用大學生在校用錢心理,騙取大學生個人信息,利用其身份辦理貸款,拿到貸款后便失去聯系,或者幫大學生成功貸款后,冒用大學生的身份繼續貸款,要么以提供貸款前需收取擔保金、人身保證金為借口,反復要求受害人匯款。
2.案件特點:此類案件迷惑性強,大學生容易上當受騙。不法分子與受害人無過多正面接觸,作案手段比較隱蔽,待受害人上當受騙后便失去聯系,使案件的偵破難度較大。且此類案件作案獲利快,作案又不受地域限制,不法分子可反復、大范圍作案。
3.原因分析:大學生對銀行業務、金融知識了解不夠,防備心理不強,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一些大學生受物質誘惑,希望賺取好處費或者攀比用高檔手機、電腦,辨不清真偽,目相信網上貨款會幫其解決資金問題,是犯罪分子容易得手的關鍵所在。
四、小額貸款騙局防范的法律基礎
為謹防小額貸款騙局,應先了解其法律基礎,用法律的手段保護自身權益,其涉及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民法通則》:
第九十條規定:合法的借貸關系受到法律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
第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審查借貸案件的起訴時[1],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應要求原告提供書面借據;無書面借據的,應提供必要的事實根據,對于不具備上述條件的起訴,裁定不予受理。
五、防范建議
從以上列舉的警情案例可以看出,利用大學生貸款衍生出來的詐騙手段五花八門,讓想貸款創業、求學消費的大學生防不勝防,一旦被騙對手頭并不寬裕的大學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為預防此類警情案件,建議從以下幾點著手,以提高防范意識,減少財產損失[2]。
1.管理好個人信息。千萬別貪圖小利將個人身份證、戶口本、學生證等能證明個人信息的證件借給他人,切莫貪圖小利而向網絡、地下等非法貸款公司貸款[3],防止上當受騙。
2.在與信貸公司、分期付款網站簽訂協議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協議內容,并看清每月最低消費額以及消費期限等,惡意不履行協議還可能構成合同詐騙,要負相應的法律責任。
3.“幫助”同學有條件。在幫助同學的過程中,如果涉及到大量資金或貴重物品一定要立下字據,“親兄弟明算賬”,千萬不能顧忌哥們義氣使自己和家人蒙受損失[4]。
4. 提高對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遠離貸款,有困難及時跟家長溝通解決。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應具備最基本的是非判別能力。“小額貸”是當前出現機率較大的騙局,大學生面對此種情況時,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智,提升對“小額貸”金融風險的防范意識,及時與教師、同學進行溝通,樹立正確的、理性的消費觀念,遠離“小額貸”騙局。學校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通過舉辦“小額貸”騙局專題講座等方式,培養學生防范意識,并仔細講解“小額貸”的法律責任,告誡學生應堅決抵制不良誘惑,盡量防止學生上當受騙。
【參考文獻】
[1]趙紅英.我國農村小額貸款公司經營現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與創新,2015,24:28-29.
[2]趙佳榮,周強.國外商業銀行拓展小微企業信貸的經驗與借鑒——基于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的個案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5,06:121-125.
[3]李堅,陳玉杰.沈陽市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商論,2015,28:91-93.
[4]駱祚炎,喬艷.私募股權投資效率的隨機前沿SFA模型檢驗與影響因素分析——兼論中國股權眾籌的開展[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5,06: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