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蘇英
摘要:古典詩歌是我國文學藝術殿堂里一朵瑰麗的奇葩。它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且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引導,對學生走近古典詩詞,培養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有著重要的意義。相對于其他體裁,古代詩歌因其自身特點,在課堂教學方面難度較大。從課堂實施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效果較好、可操作性強的具體教學策略,與廣大高中語文教師交流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代詩歌;教學策略
時代的變遷,使語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現代漢語的普及,更拉大了與古漢語的距離。古代詩歌因其自身的特點,對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在用字遣詞方面,古代詩歌受到諸如篇幅等多種因素的限制,極為凝練,字字珠璣,非經細細咀嚼品味,難解個中滋味;又如,古代詩歌中大量的用典,雖經注釋,但短短幾句平白的注解,豈能盡解其中妙意?同時,古代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多數意不在表而在里,其意境深遠,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想用當前“快餐”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盡可能多地傳遞給學生,難度是很大的。因此,對古代詩歌教學策略的研究,不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筆者在總結自身教學經驗在基礎上,結合大量搜集整理的優秀教案,經過教學實驗,歸納出一些既便于實施,也卓有成效的教學策略。
一、以故事導入課堂,提高學習興趣
我們看到過這樣一種現象,學生拿到新課本時,往往最先看的便是課本中的小說。小說的故事性強、趣味性濃,學生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其實很多古代詩歌或者其作者背后也都有著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古代詩歌教學中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既有助于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對當時社會生活的了解和認識,幫助詩歌的欣賞和理解。
例如,一位教師為《虞美人》教學準備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陰云低垂、細雨蒙蒙的早晨,一座金碧輝煌而又氣氛肅殺的宮殿,一位面容蒼白、淚眼蒙眬的君主。佛,他拜過了;契丹,他也求過了,眼見著亡國被俘的命運是逃不掉了。這位“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風流天子,脫去穿了15年之久的龍袍,肉袒負荊,出城跪降。
雖被封為“違命侯”,但惡運還是在他41歲生日的那天晚上降臨了。面對一彎殘月,他慢慢轉過身去,遙望南方“三千里地山河”,他再也無法整理這多年積累的愁緒,吟誦了一曲千古絕唱,喝下了宋太宗賜予的毒酒。
實踐證明,在課前呈現這樣的一個故事,有助于學生在把握這首詞的背景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體會和感悟詞人亡國后的愁苦之情,體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深切悲哀。
二、詠唱結合,悅耳動聽
古詩的原生命就是吟唱。而吟詠吟唱又不同與一般的誦讀,它需要一定的節奏和韻律。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曾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描寫:“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種誦讀是讀者完全將情感投入文本之中,完全的忘我,可以說是一種“無我之境”。如果古代詩歌的誦讀能夠達到這一點,那么學生誦讀的過程,就是學生滿懷深情地踏上語言的橋梁,去晤見作者并觸摸其靈魂的過程,就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獲取智慧經驗和情感的過程。
三、咬文嚼字,仔細品味
古代詩歌語言簡潔洗練,要求詩人在選詞用字上下工夫。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咬文嚼字,就是分析在用字上的勝人之處,尤其分析成為詩眼字詞的豐富表現力,領悟詩人在煉字上的技巧。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詩歌鑒賞的關鍵。
另外有一種情況:由于傳抄或印刷等原因,古代詩詞中常出現某字因版本而異的現象。雖然異文中一定只有一種是正解,但錯傳的字存在了這么久,必有其合理之處,往往體現了傳承者煉字的功夫或不同的審美情趣,耐人尋味。
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善于發現和充分利用這些變化,將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置于知情義結合的語境之中,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更有效地提高學生遣詞造句、修改文章的能力。這種方式比較開放,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不受書本的約束。
四、情境再現,激發學生聯想
國畫中的潑墨寫意,十分注重“留白”,這與古代詩歌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寥寥幾筆,卻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間,上下千年,縱橫萬里,無羈無絆,豈不快哉!
意味雋永的作品總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擊著讀者的心靈,使其釋放出所有的生命力量與作家擁抱,古典詩歌的這種魅力尤其濃厚。這種魅力的獲得,需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因為藝術作品有許多不確定性和空白之處,需要鑒賞者從自己的知識水平和人生經歷出發,通過想象、聯想去豐富和補充,賦予作品現實的生命力,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
五、比較異同,透視風格
比較法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非常普遍,背景相同的詩可比較,題材相同的詩可比較,風格相同的詩可比較,手法相同的詩可比較,同一作者的詩也可比較等等。通過比較,可以突出其共同性和差異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詩歌鑒賞能力以及文學修養程度。當然,詩歌教學中比較法的運用應當嚴謹,不可濫用。一是要有可比之處;二是每首詩歌比較的方面不要太多,以防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如教李清照的《聲聲慢》和《一剪梅》時,可以緊扣兩首詞所寫的“愁”進行比較閱讀?!兑患裘贰访鑼懥嗽娙嗽缙谏畹拈e愁,抒寫了相思之情;《聲聲慢》則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宋室南渡,國亡家破,丈夫去世,此時的詞人年老體衰,孤苦無依,全詞所寫雖然也是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此時的愁已經變得厚重和苦澀了。
改寫可以很靈活,不必局限于文體,也不必像古人那樣字字落實。當然,改寫詩歌在教學中的運用應當注意方法,并不是每首詩都可以像杜牧的《清明》這樣任意改變的,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受所學內容及所教對象的制約。
詩歌的教學難以一蹴而就,很多教師也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困惑,但我相信,只要能在學生心中插下美的種子,時間便會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