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財
【摘要】由于我國新聞教育規模的急速擴大,社會媒體已不能滿足新聞專業學生的實習需求,為了提高新聞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為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儲備人才,高等院校應轉變舊有觀念,加強建設符合新聞教育要求的校園媒體。
【關鍵詞】新聞教育 校園媒體 高等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一、高等院校建設符合新聞教育要求的校園媒體的必要性
據《中國新聞教育事業2014年度發展報告》[1]稱,不含港澳臺地區,截至2014年全國范圍內約有637所高校開設有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專業布點在全國共計1073個,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高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在校本科生超過14萬人。
新聞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對于新聞傳播類專業來說,必須通過實踐教學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除了課堂實踐教學以外,大都通過社會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專業實習,以提高其業務操作技能。但是,面對數量如此巨大的學生隊伍,完全依賴社會媒體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模式已不現實。
因此,高等院校必須開辟新的途徑,拓展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的實習渠道,而建設符合新聞教育要求的校園媒體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二、高校校園媒體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的思考
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0年的調查數據,在我國,“90%的高校有兩家以上校級校園媒體,79.6%的高校有3-4家校級校園媒體,52.5%的高校有3-5家校級校園媒體。紙媒、廣播、電視、網站等是最常見的幾種校園媒體”[2]。這些校園媒體完全可以作為新聞教育的資源,加以利用。
但是,我國高等院校校園媒體自身存在著若干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則通過校園媒體培養新聞專業學生業務操作能力的想法也將成為空談。
(一)轉變理念,加強校園媒體的信息傳播功能
根據新聞學相關理論,新聞媒體只有通過信息傳播功能,才能有效地發揮其宣傳功能和教育功能。尤其是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廣泛普及的社會環境下,高等院校必須通過各種傳播渠道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持廣泛的信息交流,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其中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校園媒體。
美國的大學也非常重視新聞宣傳,許多大學都設有“新聞辦公室”或“公共事務辦公室”[3],專門負責對內對外的新聞報道事務,如麻省理工學院負責新聞宣傳工作的機構是“新聞辦公室”,而佐治亞大學則由“公共事務辦公室”負責新聞宣傳工作。不過,“美國高校校園媒體擁有較大的自由度和開放性,其校園媒體的立足點是向受眾傳播新聞信息,講述廣受關注的新聞故事”[4]。因此,其校園媒體對受眾的吸引力較強。
擁有較強信息傳播功能的校園媒體,無疑會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對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也更符合新聞教育的要求。
(二)走出校園,打破校園媒體的封閉性
由校園媒體的封閉性所引起的另一個問題是傳播資源的匱乏。校園媒體除了傳播少量的本校校園訊息外,絕大多數傳播內容來源于社會大眾傳播媒體,校園媒體的傳播內容實際上是社會媒體的“復制品”。
有限的傳播范圍限制了校園媒體的創辦規模和發展前景。我國高等院校創辦的校園媒體規模普遍很小,更談不上發展。因此,對新聞教育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高等院校的校園媒體要謀得發展,必須走出校門,進一步拓寬傳播范圍,擴大傳播資源。
我國政府倡導“校企合作”“服務周邊”的教育理念,高等院校應走出校園,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校園媒體也應主動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深入到校園周邊環境的方方面面,積極擴大傳播資源,增加自身的傳播產量。在新聞傳播“網絡化”的環境下,社會媒體也不得不通過互聯網搜尋傳播資源,校園媒體應抓住機遇,主動將自主生產的傳播產品提供給社會媒體進行傳播。
各高等院校還需要加強與其他院校、社會媒體之間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拓展傳播范圍。2008年5月,在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的指導下,《中國青年報》與63家國內高校攜手,成立了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這一事件為高等院校與社會新聞媒體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在不斷深化的“網絡化”新聞傳播大環境下,社會媒體需要高等院校的校園媒體,高校校園媒體也需要社會媒體。高等院校應主動與社會媒體建立合作關系,互利共羸,為新聞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強化管理,提高傳播團隊的專業化水平
在我國,高等院校的校園媒體往往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缺乏互動,校園媒體的資源融合程度很低。通常,隸屬于校黨委宣傳部的校園媒體規格較高,設施設備較強,而其他形式的校園媒體大都設備陳舊,甚至缺乏必要設備。
此外,由于校園媒體的傳播隊伍主要由在校學生組成,缺乏新聞實踐經驗,新聞敏感度較差,對于某些新聞價值較高的新聞資源常常無人問津,而對于新聞價值較低的資源卻紛紜而至,新聞資源重復、浪費現象嚴重。
因此,高等院校應重視對校園媒體的管理,合理進行資源整合,統一調配設施設備,強加校園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設備和信息共享,使設備、資源得到優化利用。
同時,應設法建立新聞專業課程教學與校園媒體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為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參與校園媒體進行專業實踐提供必要的理論和技能支持,縮短適應期。此外,還應積極鼓勵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生加入校園媒體,參與實踐。
三、結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當前,我國新聞教育的規模雖已非常巨大,但新聞教育質量的提升仍任重而道遠,作為新聞教育主陣地的高等院校,應不斷推進新聞教育改革,尤其是加強新聞實踐教學,建設符合新聞教育要求的校園媒體,努力提升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時,還應加強與校外媒體的合作,互利共羸,積極推動我國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新聞教育事業2014年度發展報告[J].中國新聞傳播學年鑒.2015,2015.
[2]王賢修.作為內部傳播的高校校園媒體的建設與架構[D].山東大學,2012-10-15.
[3]黃艾嬌.中美高校校園媒體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