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哲 魏文琦
“這名廣東女老師在全國1539萬名教師中脫穎而出,被評為第七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新學期伊始,這則喜訊經廣東省教育廳微信公眾號發布后,刷爆朋友圈。教師節前夕,本刊記者在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東水院”)傾聽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林冬妹老師多姿多彩的教學故事。
從1991年進入廣東水院工作,25年來,林冬妹把“當一名優秀思政課老師”作為追求目標,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職業學校育人楷模、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等榮譽。
思政課給人的印象難免枯燥乏味,但林冬妹的課很受歡迎,選不到課的同學還會去搶座位旁聽。從讀書時期起,林冬妹就是學霸,不僅學習成績第一名,體育成績也是第一名,如今依然陽光健康,游泳、跑步、籃球比賽項目,通通在廣東水院拿過獎。手持稅務師和律師資格證的她,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律顧問。
熱門老師
現執教于廣東水院建筑與環境工程系的郭可老師,對當年在校聽林冬妹講課的場景仍記憶猶新:“有一次,林老師給我們舉例,說她逛超市時遇到一個女生被保安拉住,懷疑她盜竊,要搜身。林老師上前了解情況后,大聲阻止保安:‘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國家法律保護!你不能隨便搜身。而且,搜女孩子的身,必須是女警察!當時,她就像一個女俠!”在講臺深耕多年,林冬妹深深地認識到,想讓學生喜歡上思政課,教師不僅要用心鉆研教材、教學大綱,還要真切地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內在需求,讓課程給他們帶來實際的幫助。
至今,林冬妹還記得自己1991年9月第一次上講臺的經歷。“雖然學了很多東西,但一上講臺很緊張,雙腳都在發抖。本來45分鐘的課程,不到20分鐘就講完了。”她開始琢磨,怎么讓學生喜歡聽課,又有收獲,勤于練習,堂堂反思。一個學期下來,學生評價很高,自己也有了當老師的信心和成就感。“要看清自己,修煉好功底。”為了以高超的教學藝術感染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林冬妹不斷與時俱進,拓展知識面,每天花一兩個小時關注時事新聞,還攻讀了在職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取得了碩士學位。她在課堂里引入了許多社會新聞,以案說法,收放自如,再加上生動的肢體語言和抑揚頓挫的語調,贏得了學生的真心喜愛,好評如潮。
林冬妹對80后、90后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改革開放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有著這個時代深深的烙印,他們了解信息的渠道寬泛、途徑多樣,視野開闊、反應敏捷;他們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很強,智明聰慧、活潑可愛。同時,由于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也有著倔強固執、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的一面,特別是高職生,在踏入高校大門的同時,也留有遺憾,內心時常糾結。針對高職生成長特點的一篇篇論文,凝聚著林老師的汗水和心血,也堅定了她教好思政課的信心和決心。她將鞭辟入里的點撥提問和學生的思考論辯相結合,把看似枯燥的白紙黑字化為形象可感的生動畫面,用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母親一般的大愛鼓勵學生自信樂觀和好學上進。一次講座后,經管系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跑上講臺,在林冬妹的臉上親了一口,引來同學們的尖叫和掌聲。連續10年,在廣東水院畢業生海選“我心目中的良師”評選活動中,林冬妹每年的得票都高居榜首。這是學生對課程真心喜愛的由衷表達,也是學生送給林冬妹的無形獎杯!
“別人的目標多數是做一名合格的老師。我給自己的定位是,我要做一名優秀的職教思政課老師。這是我對我的職業的認同。”由她主持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被評為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課優質建設課程,她們團隊獲得了廣東省思想政治課優秀教案一等獎,并入選全國高校思想政治課“精彩教案”。
學生媽媽
“我們把她當老師,她把我們當朋友。”“在我們心中,林老師無所不能,是同學們的媽媽。”1995年在廣東水院上中專時,黃抒琳(現任教于廣東水院建筑與環境工程系)被分到了林冬妹的班。“我們進校的時候才十五六歲,什么都不懂,有些同學家是農村的,不夠自信,遇到困難很容易沮喪。林老師不僅像媽媽,還像我們的朋友一樣,每天都來宿舍看我們,了解我們的困難,用師兄師姐的故事激勵我們,用她自己讀大學時的故事啟發我們,一聊就是幾個小時,聊到宿舍都關燈了。那時她的孩子才兩歲,正是最需要媽媽陪伴的時候,夜深了,林老師的先生要打電話到宿管那兒才能找到她。”畢業后的每次同學聚會,大家的第一個話題肯定就是林老師。
當時,班上有一位孤兒,因生活困難產生了自卑心理。為了鼓勵他自強自立,林冬妹發動全班同學開展“節約1塊錢”活動,每月為他籌集生活費、買飯票,幫助他樹立起信心,順利地完成學業,成人、成才。現在,他已在中山創辦了一家民營企業。他對林老師十分感激:“沒有林老師的大愛,就沒有我的今天。”
一次,廣東水院天河校區爆發流感,班上學生陸續發高燒,這可急壞了林冬妹。一個多星期里,她一面奔走在醫院、醫務所、宿舍、教室,一面發動全家每日三餐輪番熬粥、做可口的飯菜,給學生送去溫暖和關愛。
林冬妹的手機24小時開機,學生隨時都可以找到她。“林老師,不管您在哪里,今天我一定要找到您。”收到經管系一位女生的求助信息后,上了一整天八節課的林冬妹不顧工作疲勞,趕緊約她見面,與這位女生談心到深夜,幫助她解決了和舍友相處的問題。“學生哭著找我,笑著回去。”
法律顧問
法律科班出身的林冬妹,是建國之后國家首批拿到稅務師資格的稅務師,第二批拿到律師資格的律師。她長期堅持擔任學院義務法律顧問,25年來從未間斷地通過電話、郵件、QQ、微信等方式,為學院、師生員工、水利系統職工提供義務法律服務,為他們排憂解難,保護合法權益,并利用這個平臺,將學生“德與法”教育有機結合。在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同時,林冬妹還長期承擔各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講座。如為學生開設了新生國家安全教育、黨課、道德大講壇、法治教育等各類專題講座200余場,受眾達4萬多人次。
從2010年開始,林冬妹受聘為廣東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崗前培訓教師,為100多所本、專科高校1萬多名教師進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高等教育法規》兩門課程的崗前培訓,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一批批年輕教師,享有較高的社會聲譽。林冬妹還是廣東省3位主持高校思政課對口幫扶項目負責人之一,參與和指導省內30多所高職院校思政課建設工作。2015年再次當選省高校第四屆思政課教指委、省高職文化素質教指委和省高職思政課建設聯盟副秘書長。
“從教25年,期間確實有很多的誘惑,有機會掙更多的錢。但當老師很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讓我不斷鞏固對職業的認同感。我可能就是當老師的好料。對物質上我也沒有太多的追求,看得比較淡,我是精神富翁,桃李滿天下。”談到師德,林冬妹說:“老師最大的職業道德,就是愛學生。這種愛是人體里面發出的最高能量的情緒。學生的事情是天大的事情。為學生做事,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我從來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能夠幫助學生,是很大的快樂。師德的德,就是對學生高度的負責,對職業的忠誠。”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