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波 李勝宏
摘 要:無論從哪個角度思考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有一些基本的節點都不能繞過,而這些節點就是我們確定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坐標,也是我們研究和考察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維度 ?。文章從“高”與“職”的內涵維度、“傳統與現代”的時間維度、本土與世界的空間維度、“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價值維度論述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基本視角,以期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維度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171-02
近年來,經過示范性建設、骨干院校建設等項目的推進,我國高職教育躍上了一個新的層面,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越來越受到社會認可,高職教育也由量的擴張轉向內涵提升,在眾多高職院校內涵建設過程中,“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然而,由于歷史短、積淀少,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存在很多問題與爭議,需要我們從多維的視角審視和反思,才能準確地把握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內涵、文化建設的定位、文化建設的追求等根本性的問題。
一、內涵維度:“高”與“職”
內涵維度是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只有在對這一問題回答的基礎上,才能找到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可靠的根基和起點。
首先,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高等”二字界定了高職教育的層次,從而確定了其在教育體系中的位置。高職院校的“高等性”一是指高職生要比中專生和中職生有更高的人文素質、職業素質,也就是綜合素質要比中專生和中職生高;二是要比中專中職具有更高的技術素質,也就是具有更扎實的技術基礎,掌握更先進、難度更高、更系統的技術,能承擔技術含量更高的工作,在技術上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具備更強的職業遷移能力。因此,處于傳統大學和中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高等職業教育,其人才培養應兼具大學教育的“高素質”和職業教育的“高技能”兩大特點。
其次,高等職業教育中的“職業”二字界定了此種教育的類別,從而明確了其在教育體系中的特質。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專業定向,高職院校強調的是職業定向。職業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現代社會,職業越來越是技術的,可以說,技術創造了人的生活方式,職業承載著人的生活方式。職業教育就是在普通(義務)教育基礎上進行的,為適應社會生產分工,滿足人們及其社會的職業需要,而對受教育者進行的職業知識、能力、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培訓。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要以職業為導向,以技術為核心的技能型人才。
從內涵視角看,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其文化必然源自大學文化,以滿足其自身的內在規定。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應積極借鑒傳統大學精神中的高尚追求和文化品位,從而提升自身文化建設層次,避免低俗,加強凝聚,在較高層次上形成自己獨有的精神魅力。同時作為一種歷史積淀短暫且為滿足社會分工“應運而生”的職業教育,其文化架構又要兼容其教育的職業性,要從高職教育自身的特點出發充實和完善大學精神。
因此,“大學文化”和“企業文化”理應進入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視野中,成為高職文化建設的兩個重要坐標。當然,無論是大學文化還是企業文化,都不能簡單沿襲或套用,而應實現二者的揚棄與融合,既要以大學文化為魂又要用企業文化充實和完善大學精神,既要以企業文化為本,也要用大學精神引導和校正企業文化。
總之,從這一角度出發,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就是由大學文化出發,不斷尊重和吸納企業文化,最終找到針對兩者的“黃金分割”的過程,校企融合是高職文化建設的本質特征。
二、時間維度:傳統與現代
文化具有延續性,這種延續性決定了文化特有的呈現方式,對高職文化的時間維度的考量,能夠使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自覺感到文化歷史淵源,自覺在當下所處的時代趨勢中定位自身,從而使自己的文化建設呈現特有的歷史意蘊和時代氣息。
每一種教育模式都要與本國的文化相適應。中國手工業文化擁有5 000多年的歷史積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世”與“致用”精神,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傳承方式,重義輕利的道德觀念等使我國的工藝生產長期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雖然中國“修身為本”的倫理性文化長期壓制技術精神,使得我國傳統手工業始終未能獲得飛躍性發展。但是,傳統文化的這些精神仍然與現代職業精神具有相通之處,對當代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有著廣泛的借鑒意義。
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之后,知識的重要性和科技的影響力日益凸顯。20世紀80年代,隨著工業生產進入以計算機、數控、網絡和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時期,中等職業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為滿足我國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應運而生。應現實而生的高職院校其文化建設必然要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必然要汲取現代社會的工業文化、技術文化以及職業文化精神,結合生產需要、社會需求、市場趨勢、行業動態、企業發展的要求,將這些文化因子滲透其中,從而使自己的文化建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創新特征。
從時間維度看,我國當代的高職院校文化建設過程中,既要繼承優良的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又要發揚先進的時代文化,將工業文明的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的職業精神有機結合,在二者的融合與揚棄中創新高職特色文化體系。因此,解決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關鍵。傳統與現代的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才能使我國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知淵源、立當下、向未來,扎穩根基,茁壯成長。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高職院校文化建設釋放強大的內生動力,推動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
三、空間維度:本土與世界
文化必定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生長于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之中,因此,空間維度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維度。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屬于后工業化的國家,橫向比較中國的高職教育起步較晚,因此,中國的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大量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又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從這一角度看,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必然要以開放合作的姿態面對其所處的文化空間。
在國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存在的教育體系,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其教育理念、教學模式、人才培養已有較成熟的經驗,比如美國的社區學院、澳大利亞的TAFE職業教育體系、德國的“雙元制”,日本的短期大學等等,必然能為當代中國高職教育提供經驗借鑒,為今天中國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因子。而經驗借鑒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能“中國化”和“本土化”。
在我國,高職院校大多脫胎于行業、企業舉辦的中專或職工大學,高職教育從誕生起就帶有先天的行業、企業、地方特色,而且現在仍有一批高職院校歸屬于行業、企業主管或主辦,而更多的高職院校歸地方主管、主辦,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滿足行業發展需求是高職教育一個重要的宗旨。關于這一點,從高職院校的校名上就可以看出來。因此,現代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一定要包含地域文化的元素,“區域性、行業性、校本性”理應成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特色定位。
從空間維度看,在中國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一方面,我們要借鑒國外經驗為我所用,使我國高職教育快速發展,跟上時代的腳步。另一方面,還要吸收區域文化、行業文化精髓,充分挖掘、凝練、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使我國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也只有堅持世界視野、中國特色、地域特征、校本標志有機統一的原則,才能克服“千校一面”的現象和“水土不服”的問題,達到以我為主、博采眾長、洋為中用、自成一家的目的,這也是形成高職院校獨特的文化氣質,實現高職院校特色發展的必然要求。
四、價值維度: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具有自覺特征的文化建設,還要有清楚明確的價值訴求,文化的價值訴求承載著文化建設的方向、使命和目的,是文化建設的內核。
價值是反映主客體關系的哲學范疇。自古以來,主體與客體或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都是人們思考價值的起點,在做具體價值判斷時也往往從兩個角度出發:即主體角度(價值理性),客體角度(工具理性)。而對教育的價值的探討一般有兩種觀點:社會本位論和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認為,教育首先要滿足社會需求,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和需要來規定教育的目的、內容和人才規格,個人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個人本位論是以滿足個人需要為導向的一種價值取向,認為教育就要圍繞個人的需要和興趣來進行運作,教育價值應主要根據個人自身完善和發展的需要來制定教育目的。而今,人們越來越科學和辯證的闡釋兩者之間的關系,普遍認為人的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是辯證統一的,二者互為條件、互為目的和手段。
現實中,在高職文化建設中始終伴隨著價值維度的審思與批判,招致批判的根本原因是高職文化建設中價值理性的缺失,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偏重“工具人”的培養,背離了教育的本質。的確,高職教育自身的“職業導向屬性”特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使其文化建設易受工具理性和功利主義侵蝕。很多高職院校迫于生存壓力,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技能訓練,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實際上,人不僅要謀生還要生活,職業不僅為社會服務也要滿足個人生活,教育并非只是服務社會的工具,更要以服務于人的自身發展為終極目的。只有職業技能訓練而沒有人文關懷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是“單向度的機器人”,而只有文化修養而沒有技能的人將缺乏賴以生存的能力,是不完全的、難以立足于社會的人。教育的本質在于溝通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使其相互滲透,促進個體成長的完全性,同時,也保持社會的有機完整。
因此,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應該在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揚棄工具理性,以工具理性(技術)為基礎,以價值理性(人文)為旨歸。在人才培養上,強化價值理性在工具理性中的滲透,以技載道、以道馭術,來達到工具知識、技術技能與人文底蘊的平衡。在提升學生技術技能的同時,著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精神、社會責任和文化品位,實現技術技能、創新精神與健全人格的和諧融合,從而承擔起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責任。
綜上,高職教育自身的獨特性使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呈現一種多元融合的文化生態。內涵維度確定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是什么”的問題,時間維度回答了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從何而來”的問題,空間維度定位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在哪里”的問題,價值維度回答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 “應該怎樣”的問題。這四個維度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提供了立體坐標,需要我們從各種角度比較、鑒別、反思、校正,才能準確地把握高職院校的文化內涵、文化定位與文化訴求,才能克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的各種問題,切實推動高職院校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王琦,邢運凱.高職教育文化的建構[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2.
[2]闞麗.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實踐[J].職教論壇,2011(5).
[3]孫麗艷.文化自覺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的價值[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3).
[4]倪筱榮.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原則初探[J].江蘇高教,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