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雄
摘 要: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意識形態話語權爭奪更趨激烈。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正消解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基礎和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中的核心問題。系統梳理中西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相關研究成果,得出三點結論和展望:理論性“揚棄”存在許多空白;實踐性“完善”尚需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論的“集成”任重道遠。
關鍵詞: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228-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而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必須以話語的有效性為基礎和前提。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各種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相互矛盾、相互交織、錯綜復雜,意識形態話語權爭奪更趨激烈,提升話語有效性并掌握話語權面臨全新的挑戰。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正消解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不僅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基礎和前提,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中的核心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研究不僅應成為美麗的“理論懸壺”,更應找到立德樹人的“濟世良方”。因此,聚焦話語有效性,系統梳理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夯實話語體系構建的基礎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研究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
一、西方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研究現狀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研究,西方話語理論中有所涉及,其中,哈貝馬斯在普通語用學中關于話語有效性論述最具代表性和理論借鑒意義。
(一)還原理論邏輯:話語有效性理論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最底層基石
話語有效性理論在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中具有奠基石的重要作用,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最底層基石。普通語用學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基石。還原哈貝馬斯的理論邏輯,批判理論之“批判”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切入點。他超越了霍克海姆、阿多諾等人批判局限,在批判社會之前反思批判理論本身,由此通過對技術理性的批判為切入,確立了交往理性合理化的理性重建,進而確立以主體間性和對話為核心的交往行為理論,并由此對交往行為理論在生活世界理論和商談倫理學的二維展開。而普遍語言學恰恰是以主體間性和對話為核心的交往行為理論的基石。正如《交往與社會進化》英譯本作者托馬斯·默伽塞所評價的那樣,普通語言學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和社會批評理論的“最基層的層次”,是“關于交往的一般理論”[2]。
哈貝馬斯認為,技術異化的本質是以科學技術為依托的勞動的“合理化”導致了交往行為的“不合理化”。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勞動的“合理化”凸顯,勞動越來越“進化”為符合科學技術的要求,進而使科學技術獲得了某種“準獨立性”,“異化”為統治人的力量,把人與人之間的“主體——主體”關系降格為物的“主體——客體”關系,使人“異化”為符合技術社會要求的工具,全面屈服于技術社會的統治。因此,要揚棄科學技術的異化關鍵在于恢復交往行為應有的地位,建立合理的交往模式,以交往來取代勞動在傳統社會理論和傳統社會中的核心地位,以主體間交往行為的合理化來消解科學技術的準獨立性和異化。
而主體間交往行為的合理化何以可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哈貝馬斯創立了普遍語用學。因為交往行為與勞動的區別之處在于,它不是一種工具理性,而是一種語言理解行為,是主體與主體之間以語言符號為中介,以語言普遍性的規范為基礎的交互性作用。在哈貝馬斯看來,主體間交往行為的合理化是以語言普遍性的規范為基礎,以語言符號為中介,通過語言符號、對話來達到主體間的理解和共識,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可見,普遍語用學是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的基石。
再深入一層,主體之間又是如何通過語言符號來達成共識和理解,如何使一般負載著行為的交感成為可能呢?這里有一個必備前提條件就是主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遵循相互認可的言語的普遍有效性要求。因此,哈貝馬斯的普遍語言學中關于話語(或者說言語)有效性的理論是基于解決這一問題的需要而應運而生的。話語有效性是實現交往行為合理化的基礎和前提。由此可見,話語有效性理論不僅是普通語用學的基石,更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最底層基石。
(二)剖析理論內涵:話語有效性理論的四點思考
哈貝馬斯的話語有效性理論開啟了話語有效性研究的新視野。他圍繞說者、聽者、言語、語境等要素對話語有效性進行了系統闡述。哈貝馬斯的話語有效性理論是以話語者主體必備的三種“交往性資質”為前提,以話語者在四個對應關系中的“四點要求”為基礎,以“理想的言語情景”為理論邊界,以建立“合法的人際關系”為目的的理論體系。
1.話語有效性的前提:說者應具備“三種交往性資質”
在哈貝馬斯看來,話語有效性的實現具有主體資質要求的前提。成功的交往行為要求交往參與者必須具備遵循這些話語的有效性要求而進行交往的“交往性資質”(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也是達成話語有效性的前提和先決條件,是話語參加者主體必備的前提要件。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選擇陳述性語句(to choose the propositional sentence)的能力;二是言說者本人的意向(to express his intentions)的能力;三是實施言語行為(to perform the speech act)的能力。哈貝馬斯指出:“在這些決定并非依賴于特定的認識性先決條件,以及改變關聯域就將導致一般性語句中滲入呈示、表達和合法性人際關系等普通語用學功能的程度內,上面三條表述的東西,正是我所謂的交往性資質,為此,我才提出了普通語用學的研究建議。”[2]這關于話語者主體的三種交往性資質闡述對于我們著力提升話語者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2.話語有效性的基礎:對應關系中“四點要求”
哈貝馬斯從宏觀視野對話語有效性進行了審視,認為話語有效性基礎涉及四個基本領域:語言、外部自然、內部自然和社會,并在言說者的四個對應關系中闡述了話語有效性基礎的四個要求: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一是在話語者與語言的對應關系中,其要求是可領會性,即言說者必須選擇一個可領會的表達以便說者和聽者能夠相互理解。二是在話語者與外部自然的對應關系中,其要求是真實性,即言說者必須提供一個真實陳述的意向,以便聽者能分享說者的知識。三是在話語者與內部自然的對應關系中,其要求是真誠性,即言說者必須真誠地表達他的意向以便聽者能相信說者的話語。四是在話語者與社會的對應關系中,其要求是正確性,言說者必須選擇一種本身是正確的話語,以便聽者能夠接受之,使言說者和聽者能在公認的規范為背景的話語中達到認同。可見,話語有效性的生成基點在于話語者遵循話語有效性基礎的四點要求。
3.話語有效性的邊界:把握“理想的言語情景”
在現實生活中,話語有效性生成涉及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相關因素的影響。而哈貝馬斯普通語用學中話語有效性闡述則是排除其他影響因素,只是在語言運用上所做的抽象思考成果,帶有一般和基礎的性質,是排除了其他影響因素的“理想的言語情景”,這是哈貝馬斯話語有效性理論的邊界。話語有效性是哈貝馬斯在“理性的言語情景”范疇中論述的。因此,借鑒哈貝馬斯話語有效性的理論成果的關鍵在于理解把握“理想的言語情景”。理想的言語情景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話語參與者必須遵守話語有效性的四點普遍規范要求和話語參與者所必備的“三種交往性資質”。
4.話語有效性的目的:建立“合法的人際關系”
哈貝馬斯強調話語的四個有效性要求涉及四個基本領域,即語言、外部自然、內部自然和社會。依據上述四大要求而展開的語言理解活動包含著三重交往關系:一是言說者“與作為現存物的總體性的‘外在世界的關系”。二是言說者“與作為所有被規范化調整了的人際關系(在一個給定的社會中,它們被認為是合法的)之總體性的‘我們的社會世界的關系”。三是言說者“與作為言說者意向經驗之總體性的‘特殊的內在世界的關系”。這三重交往關系的核心是建立合法的人際關系,即確立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在哈貝馬斯看來,合法的人際關系是特指確立言說者的主體性,通過語言并遵循話語有效性的普遍規范而建立起來的平等的、合理的主體間性結構,即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平等的交往關系。哈貝馬斯指出:“這里直覺式給出的,乃是一種交往模式,在其中,語法性句子通過普遍的有效性要求,被嵌入人與現實的三種關系之中,并由此承擔了相應的語用學功能:呈現事實,建立合法的人際關系,表達言說者自身的主體性。”[2]
二、國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基本成果
截至2014年12月19日,國內系統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專著有三本:《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探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與文本話語體系構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研究》。在中國知網上搜索以論文題名中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相關學術論文有109篇,其中包含“有效性”的相關學術論文只有四篇。
目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研究成果比較少,缺乏系統,而且散見于各相關論文附帶闡述中。這些研究成果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進行了可貴的探索,為進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奠定了有益的基礎。系統總結國內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研究成果,重點在話語有效性和話語實效等兩個大方面進行探索。
(一)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相關成果
國內學者們聚焦話語有效性,主要從話語有效性的影響因素、接受角度、話語重構等相關角度進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
有學者從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話語有效性的因素入手,認為話語傳播過程是由話語傳播者、話語受傳者、話語訊息、話語媒介、話語反饋五大顯性要素構成,并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話語有效性的對策: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話語“最佳傳播者”隊伍,強化傳播話語優勢;注重話語傳播的環境影響,強化對話訊息把握,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話語的整合能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話語的運行機制,建立科學的運行體制,實現話語傳播工作程序化[3]。有學者認為,從接受視角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主要在四個方面:滿足話語需要、優化語境、準確表達信息和及時提取反饋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話語發出者只有在全面把握并合理滿足接受者的話語需求,在優化話語語境的基礎上準確表達教育信息,話語接受者才能正確理解并有效接受發話者的話語意義和話語意圖,才能給發揮者以語言和行為上的反饋,及時調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接受的有效性。”[4]有學者則從有效性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重構進行了探索。她闡述了有效性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重構的必要性和過程。她認為,有效性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重構過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教育者、教育對象及教育方法等參與的全過程。有效性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重構主要是三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從“舊我”走向“真我”,應從“迷離”走向“自醒”,應從“被動”走向“自主”[5]。有的學者則是從普通語用學審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失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陳述內容上失去其真實性、在言語意向上失去其真誠性、在人際關系上失去其正當性。并指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三點對策。從文本范式到人本范式:回歸生活世界;從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變革思維方式;從獨白灌輸到對話交往:提升交往能力[6]。
(二)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效的相關成果
國內學者們聚焦話語實效,主要從提升話語實效的話語邏輯、話語轉向、話語體系建構等相關視角進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有學者從增強實效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邏輯進行了分析,認為教育主體、話語和語境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邏輯的基本單元,主體相適、話語建構和語境契合是其內在運行機制;話語轉譯是話語單元之間的關系力量。并指出:主體相適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通向實效的核心;表達構建是其通向實效的基礎;語境契合是其通向實效的要求;話語轉譯是其通向實效的關鍵[7]。有學者認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不完善是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話語體系不完善的歸因主要是教育者的話語霸權和話語專斷。實效性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構建在于構建和諧共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解決的策略在于:一是回歸現實生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二是消除話語霸權,實現受教育者的話語權的回歸;三是涵容優秀話語,增強話語體系本身的實效性;四是加強話語融合,拓展網絡思想教育陣地[8]。有學者認為,要解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實效缺失”等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要進行五個方面的轉向:生活關懷、理論魅力、平等溝通、情感共鳴和實效指向等,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9]。
三、結論與展望
系統梳理中西方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以往理論研究,已有相當豐富的成果。而問題關鍵是如何對以往中西方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批評吸收、繼承和發展。這主要涉及三個層面:一是理論批判吸收,即理論性“揚棄”;二是實踐性“完善”;三是圍繞話語有效性,統一理論性“揚棄”和實踐性“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論的“集成”建構。基于前面所述得出以下結論和展望。
(一)理論性“揚棄”存在許多空白
中西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相關研究成果相當豐富,但理論性“揚棄”亦存有許多空白。首先,當前研究對西方話語有效性理論和德育有效性理論的理論性“揚棄”存有許多空白。一是西方話語理論揭示了話語與意識形態的密切關系,這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研究無疑開啟了一個新視角。西方話語理論中關于話語有效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研究提供借鑒。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僅屬于意識形態,更屬于教育話語范疇,梳理總結以往研究成果發現,對西方話語理論的批判吸收,仍然存在許多空白。二是西方在德育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無疑提供了多元視角,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但遺憾的是這些理論并未太多聚焦話語有效性,這需要我們從話語視角努力探索并加以批評吸收,而這方面研究仍然存在許多空白。其次,系統梳理總結國內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研究成果,除了對西方相關理論的批評吸收存在許多空白之外,還存在不少研究空缺和不足。一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概念界定存在空白,概念不清,有待深入研究。二是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運行機制研究有待深入。三是從主體間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進行理論分析研究不夠,導致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生成要素認識不清,有待進行深入理論研究。四是系統總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展歷史,闡述黨關于話語有效性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待加強。五是挖掘中華民族特色的話語歷史傳統,用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方面有待深入。
(二)實踐性“完善”尚需努力
實踐性“完善”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確立理論研究的實踐性導向,增強理論研究成果對具體實踐的指導完善;二是確立實踐升華的理論化研究。首先,從確立理論研究的實踐導向角度看,一是純理論研究偏多,理論研究的實踐導向不夠,針對學校為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實踐性研究不夠深入,聚焦話語有效性研究有待加強。二是緊扣時代和社會發展,對高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體里話語有效性的研究不夠深入,亟待提升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功能。其次,從確立實踐升華的理論化研究角度看,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理論實踐檢驗問題和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等方面,有許多研究空白。因此,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實踐性“完善”上尚需努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論的“集成”任重道遠
目前中西方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已經具備相當豐厚的基礎,圍繞話語有效性,統一理論性“揚棄”和實踐性“完善”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論初見曙光,但距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論的系統“集成”仍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可謂任重道遠。首先,理論性“揚棄”上主要涉及解決四大問題:一是如何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對西方話語有效性理論的德育化“揚棄”。二是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西方德育有效性研究成果的話語化“揚棄”。三是基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基于中國實情,系統總結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研究成果的綜合性“揚棄”。四是既基于中國國情、文化傳統背景,又對接世界時代話語傳播趨勢,彰顯中國特色的、中西合璧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的系統性建構。顯然,在這四個方面,有許多問題尚待深入研究。其次,實踐性“完善”有待深化。如何把理論性“揚棄”的成果,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升華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論的理論構建,并用于指導實踐,在實踐檢驗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論的科學建構。其三,盡管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已經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也面臨理論性“揚棄”、實踐性“完善”以及在統一前兩者基礎上的“集成”等諸多問題,系統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論可謂任重道遠,大家仍需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3]李璐,元林.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話語有效性的因素與對策[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3(3):118-121.
[4]何理.接受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分析[J].學術論壇,2010(11):28-30.
[5]孫麗芳.論有效性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重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5):26-29.
[6]洪波.普遍語用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9):116-120.
[7]楊建義.增強實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邏輯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78-80.
[8]敖成兵.實效性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建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4):12-14.
[9]邵獻平.語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中介[J].延邊黨校學報,2010(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