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輕視生命和自殺的現象近年來在高校頻發,高校應在分析影響因素的前提下,結合高校自身實際和社會價值觀導向,把解決問題與加強生命教育結合起來,以期形成解決問題、關注大學生生命價值訴求、彰顯大學生生命意義張力的良好機制,并通過有效的對策進行教育和引導,提升大學生生命教育的主動性。
一 大學生輕生現象
(一)大學生輕視生命的現象
1 生命意識談漠
“生命意識是每一個現存的生命個體對自己生命的自覺認識,其中包括生存意識、安全意識和死亡意識等,它是人對生命體的一種感性與理性的認識,具體地說是生命認識、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的統一體。”[1]華中科技大學陳志霞等人在2004年對1010名大學生自殺態度的調查表明:“有過輕生念頭的學生占到被調查學生總數的10.7%。”[2]另外南京危機干預中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大學生自殺率為10萬分之20,比全國自殺率高出一倍。”[3]
2 生命價值觀功利化
生命價值觀是作為生命主體的個人對自身和社會的積極作用,而在部分大學生中,對自己和他人實行“雙向”價值要求,既要求社會能夠滿足自己生命價值實現的要求,又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和認識社會。同時還有部分學生總是通過外在的物質享受來“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和質量,認為生命的價值就是物質利益的實現和滿足。在人際關系方面,表現出極強的社會性,覺得交朋友就是相互利用,其前提是視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利益需求等。
3 道德責任感弱化
道德責任感是人們踐行道德規范的堅定意志。人不僅是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統一,同時還表現為人的道德存在,即“在人的內心之中有著追求道德生活的渴求和沖動,而不能把人的道德看作是外部的加入”[4]。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感弱化作為道德存在的一種消極表現方式,普遍表現為公交車上不給需要的人讓座、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隨地吐痰、浪費糧食、隨意違反學校和社會規章制度等現象,更有甚者去傷害他人,這些行為正一步步地侵蝕著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感,使其責任意識弱化,行為失范。
4 不良生活方式日益嚴重
部分大學生沒有吃早餐的習慣,且多以油炸食品、飲料為主,主食方面多為肉類食品,而粗糧和水果的攝入偏少。在作息方面,經常熬夜,白天嗜睡,運動少、靜坐時間長。同時還有部分學生抽煙、喝酒,特別是女生抽煙、喝酒的人數近年來逐漸增多。
(二)大學生自殺現象[5]
1 大學生自殺現象的調查統計
大學生自殺數據顯示,2006年大學生自殺人數最多,之后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特別是近五年(2010~2014)來,明顯呈下降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來大學生自殺人數為150多起,其中男生65人,女生85人,各占比例為43.33%和56.67%,且女生自殺人數高于男生。
2 大學生自殺原因分類
通過對近五年來自殺現象的統計得知,大學生自殺的原因有感情問題、學習壓力、厭世、就業壓力、心理問題、畢業壓力、身體疾病、與父母吵架、與室友關系不和、被懷疑偷竊、父母離異和離世、被強奸、體驗死亡感覺、愚人節提出分手等15個方面。其中主要集中在感情問題、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心理問題和厭世等5個方面,所占比例分別為32%、31.33%、8%、7.33%和7.33%。
3 大學生自殺方式
自殺方式有跳樓、上吊、服毒、服藥、用刀自殺、跳河、跳橋、跳湖和跳崖等9個。其中多集中在跳樓、上吊、服藥、用刀、服毒等方面,所占的比例分別為55.33%、14.67%、7.33%、8%、9.33%。
4 大學生自殺場所
自殺的地點有宿舍、教學樓、租房、家里、湖、河、橋、崖、熱水房、操場、自習室和招待所等12個,主要集中在宿舍和教學樓,所占比例分別為46%和42.67%。
5 大學生自殺的區域分布
東部地區為71人,中部地區為57人,西部地區為22人。東部最為集中,依次為中部和西部,所占比例分別為47.33%、38%和14.67%。
6 大學生自殺的時間段
大學生自殺主要集中在1月、3月、4月、5月,分別為28人、21人、19人、24人。上半年為105人,下半年為45人,所占比例分別為70%和30%。上半年自殺現象明顯多于下半年,且多集中在3~5月,下半年多集中在7~10月。
二 大學生輕生現象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因素
1 家庭結構的影響
家庭結構對大學生生命觀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家庭結構的變化和對子女的教育實現的,但其不利影響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如家庭暴力、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父母離異等事件的發生,給子女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響,導致對負性事件的認識發生偏差,并且可能形成持續的不良影響,最終對生命失去希望。
2 父母價值觀的影響
父母的價值觀有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同時也是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特別是目前家庭教育中偏重對子女智力的教育,對子女學習的要求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使其失去了自由學習和享受青春年華的空間。同時不重視對子女價值觀的教育,在教育觀念上受傳統因素的影響,回避死亡、自殺等話題,使子女難以形成正確的生死觀。
(二)社會因素
1 媒體宣傳導致的情緒傳染效應
媒體的宣傳報道本應是引起人們對生命的重視,加強防范、避免更多的悲劇,而不應是為了產生“轟動效應”和“吸引眼球”。如對“2007年哈爾濱20天內39人自殺,其中1/4是大學生”的報道,這則新聞一出就被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而事實上,是一則嚴重失真的新聞,純系媒體炒作。因此媒體應本著負責任的精神,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引起人們重視的同時,更應反思其后續的不良效應,進而引導人們理性認識自殺現象。
2 嚴峻的就業形勢
據人社部、教育部的官方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進入市場的青年達1500萬人,近五年來,高校畢業生從2011年的660萬人增至2015年的749萬人,占到新進入就業市場青年人數的50%以上。同時,近33%以上的崗位要求具備一定的職業資格。供需矛盾、就業市場準入資格使大學生面臨著艱巨的就業壓力,從而使部分大學生失去了就業的勇氣和信心,甚至因不堪壓力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三)學校因素
1 教育內容的抽象化和生命內涵的現實化之間的矛盾
在日常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是為教學而“教學”,課堂內容缺乏鮮活性和生動性,把學生當成了接受知識的“存儲機器”,內容抽象,不能吸引學生,無法達到情感和理性的共鳴,使學生陷入了情感和理性融合的矛盾之中。加之生命教育的缺失,學生無法做到把知識學習與生命發展過程相融合,進而產生了對生命內涵及生命過程的焦慮。
2 功利主義教育主導思想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不均衡之間的矛盾
由于高等教育受“工具理性”的影響,高校教書育人的功能出現了結構性的失調,在對學生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專業知識的教育。在教育結果上,受就業導向的影響,學生熱衷于考取各種資格證書,結果培養出了大批“技能型”的“人才”,學生個體自我價值實現的訴求被社會價值本位所取代,對自我生命發展過程的關照被“剝奪”了。
(四)個人因素
1 人際關系不協調
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人際交往中個人中心主義思想較為嚴重,缺乏合作意識。二是人際交往中欺騙他人,不講誠信。三是人際交往中自我封閉性強,缺乏交往的主動性。這些不協調的人際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學生對自我生命意義失去了信心,甚至有部分學生選擇了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心理問題的影響
由于個人生活背景的不同,個人表現出了不同的自我情緒調控能力,最終使其表現出了不同的心理問題,而失去對生活意義的追求這一因素在大學生自殺原因中所占的比例不容忽視,如對近五年來大學生自殺現象調查結果顯示,由于生活沒有意義、厭世導致自殺的大學生人數占到大學生自殺人數的8%,如果不加以引導和教育,極易形成惡性的不良情緒持續狀態,甚至走上絕望的道路。
三 大學生生命教育對策
1 提升對生命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和滲透
生命教育課程旨在通過對生命知識、生命倫理道德和生命意義的教育,使大學生在自我的生命體驗過程中實現對自我生命的把握和超越。近年來,大學生輕生現象倒逼高校和社會重視大學生的生命教育,而在高校則多數把生命教育課程設置為選修課,且生命教育課程師資嚴重缺乏。因此,高校應在充分認識這一現狀與解決大學生輕生問題之間差距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探討生命教育課程的定性問題,并能將其提升到必修課的程度。同時,應注重將生命教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課”、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認知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形成關愛生命、支持生命、信仰生命的良好氛圍。
2 開展“三關注”“三深入”活動,提高生命教育的針對性
牡丹江師范學院在開展工作、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三關注”“三深入”工作模式,“三關注”即關注心理問題學生群體、關注經濟困難學生群體、關注學習困難學生群體,“三深入”即深入寢室、深入課堂、深入食堂。通過“三關注”,旨在提升其生命內涵,實現個體生命的發展和完善;旨在幫助其解決由經濟壓力產生的生命困惑,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旨在提升其克服心理問題和防御心理危機的能力。通過“三深入”,做到了對學生生命活動場所的全覆蓋,既能達到主動發現問題,又能夠隨時聽取學生反應的問題,實現了學校主動作為與學生生命訴求的統一。“三關注”“三深入”工作做到了點、線、面結合,常規工作與重點工作的結合,究其實質是對大學生生命個體的關注與關懷。
3 把理想信念教育置于中國夢的背景下,提升生命教育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不僅是個人的生存,在其現實性上,它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體認與執著追求。所以,在中國夢的背景下實施生命教育,應把理想信念教育與樹立置于中國夢的背景下,引導學生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把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與中國夢的實現緊密結合起來,并指導學生能夠認識到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過程也是中國夢的實現過程,而中國夢的不斷推進是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前提,只有個人的價值目標與中國夢的目標一致,才能使個人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得到社會的支持。這種生命意義的大視野既是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有效“域場”,也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融合的前提。生命價值的實現,本是一個人生命過程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強調了個人生命的現實性,另一方面強調了個人生命的超越性,將這兩方面置于中國夢的背景下,才能并行不悖,達到生命教育的本來之義。
4 生命教育與心理診治相結合,實現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
生命教育,就其自身意義來講,主要是普及生命知識、提升倫理修養、彰顯生命意義的系統性、層級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受教育者通過接受相關知識,達到對自身生命過程的把握,進而實現“助人自助”的效果,主要解決的是大眾化的需求,進行的是大眾化的教育,是對“類”生命的普遍關切。與此相對的是心理問題的診治,這是個體生命在社會化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使生命個體產生了心理問題,生命的社會化過程受到了阻斷。心理問題的診治,它不只局限于對心理問題本身的解決,而是要在此基礎上達到對自我生命的把握。所以在實施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既要做到大眾化對生命教育的需求,也要考慮到特殊生命個體產生的生命困惑,而且二者的有效解決是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前提。
5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積極進行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的“修復工程”
大學生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既是接受和學習的主體,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體,特別是后者,是培育和踐行的最高境界。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成為制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關鍵因素。價值判斷力主要是對真、善、美和假、丑、惡的價值鑒別,道德責任感是指踐行道德的堅強意志。因此,要充分發揮二者的作用,必須在各項工作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旗幟鮮明地表明我們倡導什么,反對什么,并且在具體活動中,注重由理論認同向踐行理論轉變,注重由價值評價向價值行為轉變,在此基礎上,勇于對自己和周圍環境中有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言論和行為進行批判和糾正,并注重自身對社會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引領示范作用,達到在營造氛圍的過程中“修復”和塑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韓愛俠,張妷.生命教育視閾中的大學生自殺問題[J].中國校醫,2012(12):947-949.
[2]周詠梅.大學生自殺引發的思考[J].商業經濟,2010(3):18-19.
[3]鄭曉江.論生活與生命[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1(3):107-112.
[4]張康之.論倫理精神[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02.
[5]李小紅.近五年來大學生輕生現象分析及對生命教育的啟示[J].學周刊,2015(6):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