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君
葉圣陶先生說:“訓練訓練,分開來說,‘訓練是老師的事,‘訓著重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練則是學生的主動活動?!币虼?,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的學段目標、單元目標、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努力捕捉文本蘊含的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確定每一篇課文的訓練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F結合一些課例與大家共同探討這一問題。
一、抓精確表達的詞語
要改變看似熱鬧,實則不實的課堂教學狀態,就應該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訓練放在首位。教師應把詞語教學作為一個重點來進行扎實的訓練。通過抓關鍵詞語帶動朗讀、促進理解、學習表達技巧。比如,一位教師教學《從現在開始》第二自然段時,是這樣進行的:(1)在拼讀中品詞。師問:第一個上任是哪位大王?生回答后,師讓學生讀貓頭鷹下達的命令。(出示:①他想到自己成了“萬獸之王”,神氣極了。②他想到自己成了“萬獸之王”,很神氣。)教師引導學生:這兩句有什么不同?接著指導學生表演讀貓頭鷹的話,從中體會“神氣極了”。(2)理解感悟“議論紛紛”一詞。師創設情境:你們作為小動物聽了貓頭鷹大王的這個命令后,有什么感想?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完后,師說:你們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文中有一個詞形容了這個意思,請找出來。當學生找出“議論紛紛”后,教師加以強調:就像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把自己心中的不滿或看法說出來,就叫作——議論紛紛。緊接著,教師要求學生用“議論紛紛”說一句話。這堂課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比較、想象、轉換角色體驗等方式,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童話的情境,同時,積累和內化了課文中精彩的詞語,深刻地領悟了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還發展了想象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二、抓生動典型的句子
課文中許多語言生動優美,比如,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富有節奏感且具有較強的表現力。教學中應抓住生動典型的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練筆,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內涵,豐富句式,提高語言表達水平。例如,《慈母情深》第16自然段,采用了倒裝、排比的寫法,形象地反映出作者母親工作的勞苦,也充分表達了作者看到這情景時的內心感受。一位教師教學這一部分時,先出示第16自然段,學生充分讀后,教師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吃驚地”“背直起來”“眼神疲憊”等談談讀完這句的感受。接著,出示“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讓學生將此與課文中的原句進行比較,體會兩種寫法的異同。再接著,把第16自然段變成詩行排列,進行了引讀,齊讀,讓學生體會作者用“慢鏡頭”寫法,給讀者帶來的心靈觸動。最后,出示一道小練筆題目:那年,我病了,住進了醫院。當我從醫院病床上漸漸睜開眼睛?搖?搖?搖?搖?搖?搖?搖?搖。要求學生模仿課文中倒裝、排比,以及人物動作、神態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把這段話補充完整。應該說,這位教師的訓練意識較強,訓練點也抓得比較準,采用的方法多是比較得當的。但筆者覺得,小練筆的難度比較大??梢愿臑橄旅孢@道題——先把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再體會倒裝句的寫法:謝謝您!早晨天沒亮就給我準備可口的早餐,我的母親。?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我的母親。?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我的母親。?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我的母親。(提示:可寫平時生活中母親為你做的事)這樣的訓練依托課文的典型句——排比倒裝句,語言材料出自課文,但精心改造,又不同于課文。完成這道練習,學生加深了對倒裝、排比寫法的理解,促進了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高。
三、抓省略號補白
課文常出現省略號,其中有不少的省略號為讀者留下了空白,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其實在這些似乎“無”的空白之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有”。教師要抓住這些省略號,挖掘課文中意猶未盡的地方,引導學生進行補白訓練,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例如,《人類的老師》中結尾是這樣的:此外,人們模仿袋鼠造出了會跳躍的越野汽車,模仿某些貝殼制成了外殼堅固的坦克……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一位教師就抓住這個省略號,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的身上得到了啟示,發明了什么。學生的思維很快被激活,他們縱情“補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然后,教師讓學生用上課文的句式說一說。這樣,就把課外資料引用與語言學習運用有機結合,促進了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課堂上精彩紛呈,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
四、抓寫作方法的遷移
從課文中學習寫作方法,采用恰當的形式,進行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也是落實“語用”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例如,《燕子》這課有很多片段寫法堪稱典范。如第一自然段用簡潔優美的文字,寫了燕子的形象特點,一個“湊”字,使小燕子的活潑機靈躍然紙上,同時也滲透了作者對燕子的喜愛和贊美。但學生對這個段落中的一個長句感到難以理解,同時對這段沒有完整地描繪燕子的形象覺得不妥。教師在上《燕子》這個自然段時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導學生通過讀、悟,感受燕子的外形美,了解本段的表達特點和寫作順序。師:同學們,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燕子呢?(活潑可愛)作者通過小燕子身上的哪幾個部位來體現小燕子的活潑可愛呢?當學生回答后,教師又提出: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寫的呢?在講解過程中,課件出示:(烏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輕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教師引導學生換詞比較、朗讀體會,并展開合理想象。在此基礎上,教師故意設疑:燕子的外形難道只有羽毛、翅膀、尾巴嗎?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議論紛紛,經過一番討論,學生終于明白了作者是緊緊抓住了燕子外形的特點來寫,寥寥幾筆,就生動地描繪出生機勃勃的燕子形象。這時,教師又進行了進一步的引導:這句話除了抓住特點對小燕子進行描寫之外,它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呢?至此,學生不但理解內容,而且對作者的表現手法及這種手法的用處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第二步,教師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句式說說小兔子的外形美。同桌說后,學生匯報,教師點評。第三步,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寫教師指定的事物,或寫自己熟悉的事物。學生交流后,教師簡單點評。
在本設計中,教師十分關注語言文字的品讀和運用,在引導學生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聚焦語言的表達形式,弄清作者的表達方法,然后層層遞進,進行遷移訓練,促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掌握寫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書面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