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瓊

我們實行新課程改革已經好長時間了,經過很長時間的迷茫之后,也摸索出了一條路子,也算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新的教學法可以說顛覆了過去的傳統教法,這其間的坎坷也是蠻多的。我深深地體會到,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已迫使人們不得不與時俱進,我們不能老抱著過去的作法不放,為了學生的終生發展,我們必須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我們這里,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環節已基本統一,大概由“導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鞏固訓練、拓展延伸”幾部分組成。要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老師在課堂上如何組織實施是至關重要的。下面就新課程改革下初中語文的課堂實施談談幾點看法,以供大家參考。
一、在激情導入階段,最好以游戲開始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只要一用上游戲,學生立刻會興奮起來。以前都是老師事先設計好一段開場白,試圖用語言將學生引入要學的課文上來。事實上,每課千篇一律,學生只需帶耳朵進教室即可,老師說得白泡子翻,學生并不買賬。現在在新課程改革中,我這樣設計的課堂導入:“各組的同學注意了,老師有一個問題:后山上有礦泉水細細往下流淌,你們將如何將水弄回家來?”各組交流1分鐘,看哪一組的學生最有創意。有說用水桶提回家的,有說用扁擔挑回家的,有說用鍋兒端回家的,還有人說用水管接水到水缸里,還有人說直接接到鍋里的。學生笑成一團。興趣濃厚,越說越興奮,這時老師可以收了:“大家說哪一組的辦法最有創意?”大家不約而同地評價說用水管接到鍋里最有創意。老師:“看來呀,這組的同學有些懶哈,不想多花力氣。但這種懶未必都是壞事,對吧。”大家認可,自然引入課文中。效果是相當好的,“懶漢的智慧”就變得很好理解了。
二、自主學習階段,老師出示任務,然后只負責檢查
這個階段重點做兩件事:(一)正字正音,(二)整體感知。可以根據課文的不同類型讓學生以適當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老師可以用PPT把生字詞做好,學生自主注音,或讓一個人上黑板上注音,全班同學都動起來,老師只負責檢查,有錯的地方學生互相訂正即可。這個環節,老師比較輕松。如,在教學《巴東三峽》時,我就將“玲瓏、裊裊、崆嶺、浣妝、秭歸、單于、壑、聳立、轉彎抹角、瞿塘峽、夔門、滟滪堆、平敞、刀削、古褐蒼蒼”這些詞做成課件,學生人手一本字典,他們很快會將這個環節完成。整體感知,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巴東三峽有哪三峽?(2)作者的游蹤是什么?回答這兩個問題可以隨意指定,答不上來的讓他再指定一個人接上即可。
三、合作學習階段,老師要做好組織工作
在新課程改革中,這個環節是最重要的,學生的智慧在這個環節充分展示,課文的重點內容也在這個環節完成。老師先把學生分成4~6人若干個小組(前后桌4人最方便),把課文中的重要問題(可以是課后的思考與練習題)出示在白板上,學生小組討論,老師巡視,點撥。學生討論結束后,老師馬上組織各組匯報,小組間互相評價,甚至爭論,老師把握好時間,掌控現場,各題正確答案不難弄懂。
這個環節,老師特別要注意,因為有的學生會趁機開小差,開小會,做與課堂無關的事,這時,老師在組織匯報時不一定光抽舉手的小組,冷不丁抽一些不太認真的學生回答問題,這樣大部分學生就會認真了。以《青海湖,夢幻般的湖》為例,我讓小組完成這樣幾個問題:(一)作者觀察到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二)作者的觀察順序與一般游人有什么不同?(三)作者最后希望更多的人來欣賞這里的美景又怕有更多的人來的矛盾心理說明了什么?
學生由小組長組織很快進入討論,老師要各處巡視,甚至深入到小組,隨時掌握進度,學生有不懂的或有疑問的可以點撥。討論有眉目了就組織反饋,形式不固定,可以舉手發言,可以指定。反饋意見大家評判,相持不下,老師才作指導。
四、鞏固訓練階段,老師要作考官
老師將本課的重點設計成幾個小題,讓學生自主完成,起到鞏固強化的作用。比如,《走進紐約》這課,描寫方法是本文的亮點,我設計了下面的表格讓學生當堂完成,就起到鞏固強化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階段,老師要巧妙引導
這個環節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從寫法、內容、經濟、社會價值等方面入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我就這樣引導:“我們來談談對愚公的看法吧。”學生就談開了,有的說愚公值得敬佩,認定目標就矢志不移地干下去;有的說愚公很笨,把世世代代都搭進這一件事里去不值,子孫們還有更有意義的事要干;有的說愚公應該搬出大山什么事都解決了。說得差不多了,老師在肯定他們說得在理的基礎上再問:“你從愚公身上得什么啟示?”學生又七嘴八舌說開了,有的說做事就應該有像愚公一樣堅持不懈;有的說做事要計算成本,像愚公這樣社會就沒法發展了。學生能有這些認識,我認為已經不錯了。學生談得非常好,我們不能小看他們的實力,他們一旦認起真來還真讓你大吃一驚的。
課堂上要解決的問題大概通過以上環節就可以完成了,至于課后訓練還是有必要做的,老師可以根據需要適量布置。
參考文獻:
宋玉霞.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學的困難和對策[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1(0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