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迎
【摘要】實訓課程在中文專業課程體系中比較薄弱,這與其學生技能要求并不相稱。在大學課程體系中適當增強演講與口才、經典背誦、作文訓練等實訓課程,并通過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的指引和規范,這既加強學生的基礎能力培養,又為中文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鍛煉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實訓課程;基礎技能,應用型,課程體系
![]()
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都證明此為分層次的組成部分,如英國學者PeterTKnight&MantzYorke提出了著名的的USEM理論,認為大學生的可雇傭性由學科理解力(SubjectUnderstanding,專業知識的掌握度)、技能(Skills,專業技能與基礎技能)、自我效能感(Efficacy,自信心)以及元認知(Meta-cognition,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發展)能力組成;國內學者謝志遠也將就業能力分為基礎性能力、專業能力、差異性能力三個一級維度[1]。
由此可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但要看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基礎能力培養,基礎能力和專業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但現在高等學校都過于偏重學生專業能力這種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而對學生基礎就業能力的培養普遍關注不足,使得學生情商不足,人際交往能力不強,明顯削弱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基礎技能包括基礎能力和專業基礎能力兩大部分,這一點中文專業學生也不例外?;A能力包括英語能力、計算機能力、溝通交際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則包括漢語言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這些能力的有效培養能盡力保障中文專業大學生就業后的基本工作能力、基本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情商培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調動諸多教學手段進行全面教學改革,通過開設適當的實驗課程來有效提高學生基礎技能,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是行之有效的一條途徑。
關于中文專業大學生的基本技能培養,現行教學狀況的不足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思想上的忽視。這種忽視具體體現有三:一是對中文專業學生基本技能的內涵和外延缺乏研究。什么才是中文專業學生應該培養而且迫切需要的基礎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又應該設置怎樣的課程加以鍛煉?這些都沒有認真細致的研究和規劃,因而在大學一二年級沒有針對性地開設有效的專業基礎技能實訓課程。二是在課程設置中沒有遵循教學規律對學生基礎技能進行有效安排。基礎能力的培養應該在專業能力之前,因為它是專業技能的堅實基礎。但因為沒有對基礎能力引起高度重視,認識也較模糊,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出現了隨意安排的現象。三是由于對中文專業大學生的基礎技能缺乏細致研究,因而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課程也極少,學生基礎技能培養明顯缺乏課程教學的保障。
二、基礎技能培養缺乏實訓環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文專業學生的就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方面傳統的就業渠道面臨巨大挑戰,另一個方面新的就業渠道又紛紛涌現,如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宣傳、策劃、營銷、秘書等崗位有需要大量中文專業的應用型人才。但我們還是主要依靠傳統的專業實習手段來進行實訓,如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而沒有針對基礎技能培養的手段豐富的實訓環節。譬如培養學生較強的語言表達和文學鑒賞能力時,主要依賴語言類和文學類專業基礎課,這些課程基本都是理論課;即便是寫作和普通話課程,也缺乏系統的學生實訓,學生的能力培養夾雜在老師的理論教學當中。當然這種情況除了思想認識和教學研究不力之外,也和實訓手段、實訓經費、實訓室建設滯后密切相關。
三、缺乏有意識的情商培養。情商,是情感智商的簡稱,它“是一個人掌控自己的情緒、情感,理解控制他人情緒、情感,以及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是衡量一個人駕馭情緒情感水平高低的標尺”[2]。良好的情商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隨著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和移情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自我發展能力的凝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就業后主要從事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同時因其就業面寬的特點,需要就業后進行再次擇業的能力培養,因此更應注重情商培育。但由于我們對教育成效、人才培養認識偏頗,明顯缺失學生情商培養的目標性和計劃性,也沒有對此有日常性的教育和培養,往往是將這一重要課題簡單地歸結為心理健康問題,一般交由學校心理健康中心一個單位來解決。
針對當前的現狀,為使中文專業大學生基礎技能得到穩固和提高,一個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強實訓類課程建設。技能的培育和鍛煉,離不開實踐,只有動手,才能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傮w來說,加強實訓類課程建設的作用有三:
一、突出人才培養方案的應用型特征。人才培養方案集中體現了高校的辦學思路、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它的培養目標是學校人才定位的根本指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一般將自己定位為應用型本科學校,這也意味著學校的各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但以漢語言文學為主的中文專業作為老牌專業,人才培養往往重在理論型、研究型。即便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學校也重在師范技能培養。這種培養目標無疑不適合當前社會對中文專業人才就業面寬、崗位變化大的要求。
二、強化非結構化環節設計,有效彌補課程體系的不足。胡有林老師在《基于系統思維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一文中指出:當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一個明顯不足就是對于非結構化的環節缺乏充分考慮,也就是說對于課堂以外的課余時間的總體設計和要求重視不夠。這一點,在一貫重視統一范式學習過程的中文專業來說,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在課程設置優化的同時也要充分關注學生課余時間的學習安排。但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自我約束力不強以及大學以后很難迅速適應大學學習新特點的不足,通過實訓課程安排延伸到課外是是一個極好的解決方式,它既能和低年級的專業基礎課程相呼應,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課余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方式。同時,通過這種課后的師生互動,也能有效拉近師生距離,從而反哺課堂教學。
三、有利于學生的情商培育。中文專業學生的基礎技能實訓課程主要包括寫作、演講、辯論以及經典名篇的背誦與理解。這些實訓項目大多與陶冶學生情操、滿足學生正當情感需求有密切關系,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觀、美學傾向有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譬如當我們在閱讀優秀作品、吟誦經典篇章的時候,就在鍛煉我們感知自身與他人的情感、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聯、從而達到更好地辨識和理解他人情感來調控自身情緒的效用。像演講、辯論以及寫作實訓的開設,更能夠不斷地增強自我意識、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因此也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情商水平。而且這些實訓進入課程建設體系,通過具體的實訓大綱和工作室項目教學的特點來加以實施和保障,使得這些實訓項目既能人人參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效果。
我國的應試教育使得中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基礎技能培養,因而在進入大學以后普遍體現出自我調控與人際交往能力不強,語言表達能力偏弱的不足。同時,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也使得當代青年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但是中文專業學生對此的要求又比其他專業更為突出,因此在大學低年級時,通過實訓課程的強勢介入來加強學生的基礎技能培養是大學課程體系改革一個值得重視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謝志遠.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01):90-92
[2]劉愛香.當前大學生情商現狀分析及培養路經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