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雙師型”是職業院校教師素質的特色所在。近20年來,“雙師型”都是對職業院校教師能力素質的基本要求。因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職業教育教師教育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也是職業教育實踐急待研究解決的現實問題。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本文將站在高校的學歷培養轉型職業培養的出發點來探討。
關鍵詞:雙師型;職業教育;高校教師;理論與實踐;培養轉型
一、深入探討“雙師型”教師的基本內涵
何謂“雙師型”教師,目前有的學者將其概括為兩種:一是“雙職稱型”,即雙師型教師教師在獲得教師系列職稱外還需要取得另一職稱;二是“雙素質型”,即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素質,也應具備實踐教學的素質。而有的學者則將“雙師型”教師的理解概括為三種:一是“雙證書論”,認為具有工程師、工藝師等技術職務的人員,取得教師資格并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員即為“雙師型”教師;二是“雙能力論”,認為既要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的教師,就可看做是“雙師型”教師;三是“雙融合論”,即既強調教師持有“雙證”,又強調教師“雙能力”。
一直以來,高校的核心能力體現為學歷培養,所以高校學生就業后一般都需要有半年時間在實習崗位上學習相關職業和行業的規則、標準于技術指標等等,對于許多企業來說,這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而同時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家長學生還是教育管理者,都在抱怨高校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所以,作為高校培養轉型的先鋒,我們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充分響應上級的號召,大力推廣策劃,準備以全新的策略來為國家輸送全新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二、科學制定“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
由于對“雙師型”教師概念界定的不統一、內涵把握的不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職業院校和研究學者制定或提出不盡相同的標準。一是行政標準,教育部有關文件中提出的“雙師素質”教師標準是有兩年以上基層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能指導本專業實踐教學,具有中級(或以上)教師職稱。二是院校標準,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提出了“雙師型”的標準。“雙師型”教師指既能講授專業理論課,又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該標準體現了教育與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結合,反映了教師隊伍建設的方向。而在學歷培養轉型的實踐中,不能把這些標準教條化,否則將阻礙“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學歷培養轉型職業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要求更多地偏重于實踐性教學,對高校教師不論是年輕還是年長,都應具有“雙師”素質和能力。基于上述研究與認識,我們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雙師型”教師培養與認定辦法》,規定了“雙師型”教師的資格條件即基本標準。對于高等教育在職教師,一是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二是高等教育教師資格,取得初級(或以上)教師職務,或從事教學工作滿一年,能勝任專業理論課或文化課教學;三是在專業技術職稱(非教師系列)、執業資格、技能等級、技能培訓、實踐經歷、科研能力等方面具備條件之一。此外,對實習指導教師以及從企事業、科研等單位引進的教師認定“雙師型”教師的條件也作了相應規定。
三、不斷創新“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模式
為加快“雙師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教育模式轉型,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校探索并實施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多樣化培養模式。
一是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培訓主要是基礎理論課、專業理論課教師與職業實踐課教師相互取長補短,進行傳幫帶;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技術培訓和技能競賽;產教結合,以實踐操作代替培訓。例如,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建立了每學期的進行一次的教師說課技能大賽,分專業來對所有任課老師進行技能鞏固和考核,對一些有創新思想的技能和能達到一個新高度的技能提供優厚的獎勵,因為這些標志著學校的軟件系統達到一個新高度,對學校的未來也能提供很好的鋪墊。
二是校企嫁接模式。我院按專業于許多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制度,教學過程中以企事業單位現場為實訓基地,為他們定制優秀的畢業生。和我院合作的單位有:成都地鐵、南充火車站、京東網上商城等等。
三是自我生成模式。重視教師內在動力的激發,突出教師的內在價值和需要,以有效的激勵機制建立教師自我培訓機制,發揮教師個體在“雙師”化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促使教師自學自培不斷提升完善。“雙師型”教師,這種模式是一條簡捷高效而又經濟的途徑,但是這既需要校企雙方真誠努力、共同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更需要國家和地方以立法手段達到利益制衡。
四是國際交流模式。國家有計劃地派遣部分優秀中青年骨干專業教師赴職業教育發達的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進修。
以上四種方式需要綜合合理配合應。高素質“雙師型”教師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單一的培養模式、短暫的培訓方式都難以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需要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的培養培訓,企業生產實踐的磨練,職業院校的校本培訓和教師自我的學習提升等多方面相結合,持續不斷地努力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能力。
隨著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化,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集聚一批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努力打造一只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師德高尚、專兼結合、結構合理、教學科研水平高和實踐能力強的適應中國高教特色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賀文瑾.略論職技高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2,(4).
[2]李紅舉.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探索.《石油教育》2011年03期.
[3]何小雄.高職校企合作產學結合2+1人才培養式的改革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9).
[4]丁金昌童衛軍.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0.
[5]許少平,張珍.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作者簡介:羅為(1984-9),女,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于2006年畢業于東北大學自動化專業,自畢業以來,先后于沈陽機床集團、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第十研究所做加工中心的研發和無損檢測到科研工作共7年,有豐富的工業現場和科研經驗,現任職于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為軌道交通學院的電氣專業的骨干教師,具有豐富而先進的教學經驗,對雙師型教師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