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晏
摘 要 近年來,學分制在我國高校得以廣泛推進,在推行學分制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制約因素,本文探討了學分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更好地促進和完善高校學分制的建設。
關鍵詞 高校 學分制 導師制 信息化 選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1.002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on Existing College Credit System
HUANG Y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4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redit syste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widely, there are some constrai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the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redi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more good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redit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credit system; tutorial system; information; elective courses
1 學分制推動了教學管理的發展
學分制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利于學生優化知識結構,利于教師因材施教,使大學構建了一種人才培養機制與社會經濟相適宜的教學管理環境,給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帶來良好的契機,推動了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行學分制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教學管理三方面均產生重要的激勵與約束作用,有助于建立科學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有利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高辦學效益,是高校教學管理模式改革的發展趨勢。①
1.1 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選課制是學分制最核心的內容,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想要學習的學科、專業、課程。在追求多元化、個性化的今天,教育的發展更重視對學生學能力、人格個性的培養。學生可以在學校為其所開設的大量的選修課程中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合理的學習規劃來自由地組合自己想要學習的課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都有了很大提升,既鞏固了學生的專業知識,也有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已有的知識面。
1.2 提升了教師隊伍素質,促進了教師的全面發展
學分制的實行,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學中來,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和教師,選課學生的數量較客觀地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好、教學內容新穎和教學信息量大的教師必定受到更多學生的歡迎;反之,選課人數很少選或無人選的課,自然開設不下去。壓力與競爭帶來的是動力,教師一方面增加了提高個人教學能力的壓力,同時也被充分調動起了工作積極性,增強了教師全面發展的意識。教師要不斷地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研究新的教學技術,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從而更好地做好教學工作。由于學分制的實施要求在網上進行選課、排課、成績管理以及多媒體授課,這就要求教師能熟練地使用計算機網絡,大大提高了教師教學的信息化水平。
1.3 促進教務管理模式轉化,使教學管理更加科學
教學管理的質量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建設好高校的教學管理模式是做好高校各項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學分制的實施使得教學組織與管理更加復雜,考慮的因素也更多,在選課、排課、學籍管理、成績管理等很多方面工作量與難度都有所增加。要滿足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管理的要求,就要尋求一種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一套與學分制相匹配的全新管理制度。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化、科學化、規范化、人性化已深入到高校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對教學過程進行控制和量化管理,借助于高精、迅捷的計算機與網絡技術,開發教學管理軟件以輔助課程教學組織、學分統計、成績管理等繁雜的工作,及時調整教育培養計劃、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方法,使制度規范化,管理程序化,質量標準化,可以最大限度提高高校各項教學活動和管理活動的效率,充分發揮各類教育資源的作用。
2 高校學分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課程計劃設置不合理
中國的教育一貫注重打牢基礎,因而基礎課程是教學過程中最被注重的。表現在課程計劃設置上,就是必修課數量較多,選修課數量較少。②現在許多大學都增加選修課的開課數量,但是仍然會明確規定學生選擇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這種從基礎與理論開始,再到專業與實踐的漸進式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往往被學年制束縛,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學生只能按照每年制訂的學科課程從大一到大四按部就班地學習,加之學分側重于基礎性學科,形成了大一大二學業負擔比較沉重,臨近畢業了又無事可做的現象隨處可見。
2.2 缺乏指導,學生選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導師制是實施學分制的必備輔助及保障制度,可起到指導學生學業,規范學生選課,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作用。剛入學的新生畢竟是受教育者,他們對所學專業缺乏系統性的認識,對自己未來的未來圖景的認識程度有限,十分需要專業的指導。但目前高校對學生的管理人員主要是輔導員,加之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壓力較大,對學生的選課指導十分有限,這就產生了學生選課沒有中心、避難就易、片面追求學分,盲目選課或從眾選課的種種現象,違背了學分制的初衷,難以達到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
2.3 選課自由度受限
限制學生選課自由度的主要原因是選課資源的不足,而導致選課資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師資的不足;另外一個原因,是選課信息的不完整。
2.3.1 選課資源不足
學分制的實施是以開設大量的選修課為前提條件,這就需要教師數量達到一定的規模。近年來,高校持續擴招,但教師隊伍的擴大和素質的提高并沒能跟得上步伐。師資力量的不足使得學生無論是在課程還是專業的選擇上都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由于選修課數量較少,課程門類比較單一,學生沒有更多的選擇余地,一些熱門選修課還出現“選課難”的情況。受資源的限制,同時為保證各專業學生數量的總體大致平衡,入校后調換專業依然只能是少數特權學生和優秀學生的“專利”。 ③
2.3.2 選課信息不完整
選課信息不完整,信息反饋滯后,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選課課程在分量、難易程度、所處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說明不夠充分;教師的信息不規范、不準確或者信息量很少,這些情況的存在令學生難得到足夠的、有針對性的信息。另外,學生在選課過程中提出的疑問難以得到及時的回答和解決,當學生做出的選擇未能生效不能及時反饋到學生,也使得學生不能充分地進行自主選擇。
2.4 高校教務管理系統有待完善
學分制的實施需要以網絡為基礎,運行順暢的選課平臺是實施學分制的重要保障。目前許多高校教務管理系統來自外購,其中的招生、學籍管理、選課管理、管理成績管理等軟件可能來自不同開發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平臺、不同的數據庫、信息沒有統一規劃,加之參與開發設計的多為沒有教務管理實際經驗的技術人員,一線教務職工參與程度不深,軟件在運用中會產生功能不完善、系統不聯通、數據不共享、業務不規范等情況,導致教務信息不能及時共享、系統開放性和系統穩定性不足,使得教學管理信息系統有些功能模塊沒能很好地被使用。
3 完善學分制的建議
3.1 規范選課制度,優化課程體系
(1)對已有課程的上課質量要進行嚴格考核,對新開設的課程要進過充分論證和分析,保證選修課的質量達到一定水平。(2)適當增加選修課和實踐課程數量,加快更新專業課內容,增開新穎或具有前沿性的課程,提高課程質量,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3)均衡學生的選課機會。學生可以跨院校選修課程,實現院校之間學科課程互補,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4)加大開設網絡課程的力度,有條件的高校可加入MOOCS,以此來彌補傳統教室授課的一些缺陷,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課程體驗,讓學生通過網絡獲得優質的課程資源。(5)在選課系統中提供詳細的“選課指南”,注明該專業的必修課、總學分要求、任課教師的基本情況等,并對各門課程(包括必修與選修課)的選修資格、教學內容、考核方法、參考書籍等都作簡單明了的介紹,讓學生很快就能了解到較多的選課信息。同時以學院(系)為單位,建立選課信息咨詢與指導中心,使選課信息可以得到有效傳遞和及時反饋。
3.2 落實導師制度,加強選課指導
建立和完善導師制度:(1)根據學生的數量確定導師的人數,聘任有經驗的教師擔當本科生導師,同時拓寬導師隊伍,對暫時還不具備資格的中青年教師展開培訓,還可以聘任已離退休的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擔任導師。(2)明確導師的職責,健全和落實導師聘用、考核、激勵與評價制度等相關制度。
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選課方案,指導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和知識結構進行科學的選課,以及課外拓展的其他綜合素質內容。鼓勵自學能力強基礎好的學生選修同類課程中層次高的課程,以拓寬其知識結構;指導基礎較弱的學生適當減少一些選修課程。在導師對學生進行學業指導的同時,輔導員或班主任負責動態與學生及家長保持溝通,及時解決學生在學業上和生活中的困惑。
3.3 提升師資水平
豐富且高質量的課程資源取決于教師水平,要鼓勵教師通過自我學習或進修培養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專業學科的發展動態,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學校可通過要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例如教學觀摩、教學實驗、小組討論、教學咨詢等,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給教師評分,結合學校已有的其他考評政策實現教師聘任制,使那些師德高、品行優、教學水平突出的教師脫穎而出;調整相應的分配政策,向一線教師傾斜,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多勞多得。④積極加強高校內部院與院之間、不同高校之間的協作教學,實現教師資源共享,以減輕師資力量不足帶來的壓力。
3.4 建立完善教學管理信息系統
建設有效的教務管理信息化系統,要從本校的學分制特點和實際情況出發,要方便學生在系統中查看開課信息、通知公告、教學計劃、畢業資格、考試成績等內容,并保持信息暢通,使學生在進行選課和設計自己的學習計劃時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務管理信系統要與學院其它相關部門如人事管理、學生管理、財務管理、后勤管理、圖書管理等相結合,實現不同部門、不同管理對象之間的數據對接和資源共享。同時要加強教務管理人員的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提高其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廣大師生提供高效、便捷的選課服務環境。
注釋
① 朱梅林,尤立紅,石元蒙.高校學院制下推行學分制改革的思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8(4):156-160.
② 張學智.淺談我國高校學分制及制約因素[J].科教文匯,2014(1):34-35.
③ 鄭萬軍.學分制下高校學生管理的挑戰與對策——基于C市3高校的調查[J].2015.31(5):1-3.
④ 周立春.論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下的師資隊伍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3(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