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慧
摘要:受西方音樂文化影響產生的學堂樂歌,是中國近現代一種新音樂形式。這種在清末時期形成的學堂樂歌活動,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形成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學堂樂歌標志著我國音樂教育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我國近現代音樂史的開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學堂樂歌 發展 影響研究
鴉片戰爭導致中國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均遭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使中國幾千年文化面臨巨大的威脅與挑戰。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一些有志愛國知識分子認為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是拯救中國的唯一出路。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上書光緒皇帝,申辦學校并學習西方文化,領導了歷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運動。盡管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其維新思想卻順應時代潮流得以延續,國內紛紛建立新式學堂,并逐漸取代傳統私塾教育。在此期間,這些愛國人士竭力提倡開設音樂課,將所教歌曲命名為“學堂樂歌”。這些樂歌大多反映人們對革命的向往、對祖國的贊頌及振興中華民族的思想,突出其渴望實業救國的愿望。學堂樂歌使中國音樂教育進入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為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做了突出貢獻。本文以中國近代史為研究背景,主要對學堂樂歌的興起及內容特點作出簡要分析,總結學堂樂歌對我國音樂教育產生的影響。
一、學堂樂歌興起的條件
學堂樂歌,通常指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前后學校里音樂課所教唱的歌曲①。是一種隨新式學堂建立而產生的歌唱活動,其興起條件有二:
(一) 歷史條件
19世紀60年代初,洋務派主張學習外國文化、科技及語言文字,建立新式學堂,在教育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當時歷史現狀而言,廢除舊科舉制,興辦新式學校,學習西方科技文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社會趨勢。1901年,政府創辦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并設置音樂課,這是我國最早正式設置音樂課的一所學校,由此開始了我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這為學堂樂歌的興起奠定了一定的歷史基礎。
(二) 思想條件
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理論體系后,創作出一系列具有本國特色的歌曲,并于1872年頒布法令規定將音樂教育放在國民體系的重要位置,大力發展和普及學校歌曲。日本此舉從思想上對我國的有志之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留學歸國的大批音樂家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人廣泛地向國人傳輸西方音樂理論思想和知識技能,大力提倡在學校開設樂歌科,主張改革音樂教育。由此,學堂樂歌在我國近代史上開起新音樂的大門。
二、學堂樂歌的內容特點
學堂樂歌的內容多反映富國強兵、抵御外辱,體現出人們對革命的向往,如作品《光復紀念》《美哉中華》等;其次是宣傳婦女自覺自強、號召男女平等,如秋瑾創作的《勉女權》、沈心工的《女子體操》等;部分內容反映出學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感情,如李叔同的《送別》《春游》;沈心工的《竹馬》《體操》等。
樂歌的創作多以西方現有歌曲旋律為基礎,隨后填充歌詞完成創作;部分作品的旋律以我國民族樂曲曲調為主。另外,包含少數自創歌曲,如李叔同的《春游》,該作品是用歐洲傳統和聲手法譜寫而成的三聲部合唱曲,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創作中最早的一部多聲部音樂作品。
三、學堂樂歌的影響及意義
學堂樂歌使大量西方音樂文化傳入中國,這對提高我國國民音樂素養、推動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學堂樂歌改變了傳統音樂的表演形式,極大地推動了群眾歌詠活動的開展,逐漸確立了音樂教育在國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音樂課正式規劃到國家教育的行列。
(一)學堂樂歌改變了傳統的音樂表演形式
樂歌中包含多樣的教學方法及豐富的音樂知識(如識讀五線譜及節拍練習等),區別于原有的音樂教學內容,并形成集體歌唱的表演形式。學堂樂歌興起后,音樂教育被重新納入官學教育體系,作為新式學堂中的一門獨立課程,是社會和政府認可的一種新音樂教育形式,這在中國音樂教育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堂樂歌為后期的群眾歌詠活動奠定基礎
學堂樂歌中“集體歌唱”這一新表演形式的出現,為我國五四運動中群眾的歌詠活動奠定了基礎。這類歌詠活動在戰爭中可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能夠幫助軍隊團結人心,激發人民斗志,呼吁人們與敵人積極作戰。
(三)學堂樂歌促進了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在學堂樂歌的影響下,我國最早培養的一批受西方音樂思想熏陶的音樂家,留學歸國后發起學習西方音樂文化的熱潮,創辦了許多音樂機構,并向中國傳授西方先進的音樂技術與思想理念。這為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培養了必不可少的師資人才,推動了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建設和發展。
(四)學堂樂歌確立了音樂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學堂樂歌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基礎,逐步確立音樂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它的出現使中國音樂教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揭開了我國音樂教育歷史的新篇章,同時為中國近代音樂專業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注釋:
①陳煜斕:《近代學堂樂歌的文化與詩學闡釋》,《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陳煜斕.近代學堂樂歌的文化與詩學闡釋[J].中國社會科學,2006,(03).
[2]范曉君.論學堂樂歌對學校音樂教育的影響[J].肇慶學院學報,2005,(06).
[3]胡淑琴.淺析學堂樂歌[J].歌海,2009,(03).
[4]鄒建軍.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及其影響初探[J].大眾文藝,2009,(19).
[5]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6]賀南輝.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思想述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