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朋 楊珖
摘 要:家庭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給一個人提供物質保障,也提供著精神保障,家庭的這種保障和國家不同,家庭保障更具基礎性、牢固性和全面性,特別對于青少年來說,家庭在其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
關鍵詞:家庭;青少年;成長
家庭在青年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青年在創業發展的初期,其所需的基本物質條件,所具備的價值觀的塑造,失意受挫時所需的情感撫慰,以及發展過程中所要建立的社會關系等等,都需要家庭為其提供全面有效的幫助。其次,從經濟生產的角度而言,家庭是最為堅實的經濟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的職能使得家庭成員之間互助互補的分工合作形式得到了牢固的強化,這使得家庭在青年發展過程中所提供的保障無可替代。
家庭的這種牢固地位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最為明顯。中國的傳統社會是以宗法禮儀建構起來的社會關系網,這種社會關系網最大的特點是經濟風險共擔,互相幫助。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過:“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在中國鄉土社會中,不論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來擔負;另一方面也可以說,為了要經營這許多事業,家的結構不能限于親子的小組合,必須加以擴大,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因此,在社會保障基本缺位的傳統中國社會,家庭保障對青年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家庭的功能卻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沖擊。
傳統家庭功能的弱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家庭規模的縮小和家庭形式的多元化。和傳統的大家族相比,現代社會的家庭規模日益減小,老人與子女不生活在一起,或者不同分支的親戚分散在各地,也很難見到以前社會中一家兄弟六七個的現象,家庭規模正在收縮,其保障功能不言而喻也在削弱。另一方面,家庭的形式也日趨多元化,丁克家庭、單親家庭等家庭形式的出現對家庭保障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其二,家庭關系的脆弱及不穩定。當今時代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轉變很快,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已不再普遍,這尤其體現在離婚率的持續增高上,以四川省為例,根據《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全省共77.42萬對辦理結婚登記,22.96萬對辦理離婚,離婚人數是14年前的6倍。離婚率的走高無疑給家庭帶來了更多的不穩定因素,而家庭的功能也免不了因之而大大降低。其三,家庭的“離心”和“空心”化。所謂家庭的“離心”和“空心”化,是指凝聚家庭這一共同體的精神和情感因素被逐漸淡化,這一現象主要體現在隨著“打工經濟”興起的農村社會,由于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長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對留守在家鄉的兒童缺乏必要的撫育和關愛,使得傳統家庭“情感撫慰”的功能大大降低。兒童在這種“缺愛”的環境下成長,必定會為以后的發展帶來一系列諸如孤僻、冷漠、自閉等心理問題,很難保證青年在這樣一種心理背景下能夠健康、全面地發展。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當今時代,一方面是青年的發展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家庭在當下受到來自多方面的沖擊和削弱,因此,強化青年發展過程中的家庭功能就成了當下的題中之義。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當前對青年的保障呈現出弱化家庭保障、強化社會保障的“此消彼長”的特征,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家庭保障的功能在當下的具體語境中仍需得到制度性的強化和政策性的支持。
首先,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完善。雖然我國的社保制度在不斷地取得進步,但和西方國家相比,某些制度建設還相對落后,尤其在農村地區和沿海“打工經濟”的工廠,相應的保障更是顯得脆弱。以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為例,農村地區一些小疾病,醫保還可以覆蓋,但涉及到大的、嚴重的疾病基本還要靠家庭的支持,而對沿海地區的打工青年而言,由于相關權益保障意識的缺乏以及在勞動力市場上博弈地位的弱小,往往得不到相應的保險救助和保障支持。
其次,家庭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種全面性一方面體現在在青年發展的各個階段,家庭都會參與到其中,另一方面體現在對青年的發展而言,家庭能夠提供的支持范圍覆蓋了物質、精神、經濟以及情感,是只單純提供經濟救助的社會保障所無法比擬的。而在青年的發展過程中,這并非可有可無,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情感精神類的支持對青少年可能更加重要。因此,從這層意義上而言,即使社會保障制度如何健全,家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最后,我國有深厚的家庭保障的傳統,與之相應的也就有這方面的意識和訴求。在某種意義上,“家文化”的情節已經積淀為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傳統的“家文化”不僅使得“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更在精神意義上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情感寄托。即使在變革劇烈的現代社會,人們對“家”仍有著深厚的文化情結,從每年春節的“大遷徙”中也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家”有著普遍的感情訴求,而這絕不是簡單地通過發展經濟、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就能解決的。這啟示我們在接納新的變革的同時,傳統中固有的優良傳承不能丟棄。
因此,在青年的發展過程中,家庭的功能需要在制度方面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就目前而言,城鎮化無疑是解決當下城鄉二元體制對家庭功能所造成沖擊的一條途徑,尤其是對受“打工經濟”影響的家庭而言。而另一方面,提高勞動者收入,保障勞動者基本權利也會對增強家庭的經濟功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成福《變革時代的中國政府改革與創新》,載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第1至10頁.
[2]葛浩陽《市場化的“勞動力”與自由全面發展的“人”》,載于《改革與戰略》2015年第3期第10至13頁.
[3]巫文強《社會生產和分配與人的生存發展》,北京:線裝書局2014年版.